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且作文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因而“胡编式”、“拼凑式”、“移植式”作文屡见不鲜。许多教师认为这是因为农村孩子生活单调、见识不广,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其实不然,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一文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农村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那么,怎样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作规律挖掘农村作文资源呢?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育习作情趣
爱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1.喜爱农村环境。
各地区都蕴藏着独特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都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雄伟的建筑,又没有名胜古迹,因此鄙视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苍翠的山岭、甘甜的泉水、清新的空气、飘香的茶、憨厚的人……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家乡,以及自己的生活,在写家乡时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关爱身边的人。
农村生活是一潭深水,看不见爱的流淌。农村学生可能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也没有收过一张节日贺卡,出现“站在河中渴死”的现象。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候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只有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时才能情动辞发。
3.留心周围的事。
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但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观察,用心思考,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如:对于水产养殖,农民开始时在政府的倡导下半信半疑,开挖一些池塘,围了一块湖面养殖,后来尝到水产养殖高效益的甜头,自觉水产养殖;到近阶段,农民以极大的热情经营水产养殖。只要留心观察,学生的习作就能有所创新。
二、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丰富习作内容
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觉得没内容可写,其实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不过是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较差,情绪和兴趣在观察中起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观察,提高他们的知觉水平,培养他们捕获作文素材的能力。
1.围绕目标,小处着眼。
善于观察的人,总是先从目的出发,选择观察对象,而后确定相应重点。学生受观察兴趣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往往在事物面前不知所措,无从入手。教师应围绕习作目标,选取较小的观察点,帮助其确定观察对象与重点,引导其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写一次活动,我组织孩子们观察“抽陀螺”游戏,让他们观察不同同学的不同表现,以及玩时的动作、神态,同伴的评价。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都能从小处着眼,抓住特点。
2.细致观察,凸显特性。
细致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只有细致观察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或突出部分所迷惑,学生才能多角度、多形式地描述事物、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面貌也在迅速变化,市场的世界化、农村的现代化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素材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青少年上网成瘾、赌博,茶叶农药超标,围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变化,并进行细致观察,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如此学生才能写得具体,写得形象,写得逼真。
3.提高认识,丰富表象。
小学生观察往往单凭感官感知事物,结果是表面的、零碎的,这是有些学生作文记流水帐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感性东西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在一次引导学生观察螃蟹交易市场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听了商贩的谈话,看了市场的热闹,望着养殖户的微笑,你想到了什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学生拓展了观察的广度、深度,提高了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拓宽习作思路
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体验还沉睡未醒。学生生活在农村,有着充裕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天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参与劳动实践,体验生活,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1.多写观察日记。
农村学生经常要喂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种菜种果,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童趣的日记就跃然纸上。
2.乐写“小发明小制作”。
农村孩子生活在广阔的自然之中,思维不受限制,受好玩天性的驱使,常常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玩具。如“竹子木偶、泥巴手枪、竹片飞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3.练写科技小论文。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会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养殖的科技知识,了解农作物、虾蟹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如许多孩子对于茶树的施肥、锄草、除虫和采茶的要求了如指掌,说起养蟹头头是道,做起活来井井有条。这是他们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知识不断得以提升,素材不断得以充实。
四、引导学生积累生活语言,提高习作水平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干涩乏味,因而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累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
1.学习农谚农语,优化习作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采摘农作物特色的谚语。
2.学习特色语言,强化习作语言。
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了许多劳动用语,形成了特色语言。如制茶的过程中的晒青、杀青、揉捻、烘焙、出炉,学生在课本中无法学到。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记,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写出农村特色。
3.学习村言俚语,美化习作语言。
农村的语言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发芽、长叶”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则说“冒芽、爆青”。仔细推敲一下,“冒芽”、“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境。一个“冒”“爆”显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显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是多么精练、形象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交流村言俚语,推敲比较,学习用词的准确,美化习作语言。
农村作文教学要开发课程资源,立足农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写出农村特色,从而让农村作文教学“依山也傍水”。
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育习作情趣
爱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创作的源泉。只有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1.喜爱农村环境。
各地区都蕴藏着独特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能源。因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许多学生都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雄伟的建筑,又没有名胜古迹,因此鄙视农村生活环境,甚至讨厌农村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如:苍翠的山岭、甘甜的泉水、清新的空气、飘香的茶、憨厚的人……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家乡,以及自己的生活,在写家乡时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关爱身边的人。
农村生活是一潭深水,看不见爱的流淌。农村学生可能没有开过一次生日宴会,也没有收过一张节日贺卡,出现“站在河中渴死”的现象。在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候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只有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共同演奏一曲爱之赞歌,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时才能情动辞发。
3.留心周围的事。
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但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观察,用心思考,这样学生的习作才能常写常新,写出特色。如:对于水产养殖,农民开始时在政府的倡导下半信半疑,开挖一些池塘,围了一块湖面养殖,后来尝到水产养殖高效益的甜头,自觉水产养殖;到近阶段,农民以极大的热情经营水产养殖。只要留心观察,学生的习作就能有所创新。
二、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丰富习作内容
许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觉得没内容可写,其实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不过是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罢了。习作的内容来源于平时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取感性认识,形成生活的表象。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系统性较差,情绪和兴趣在观察中起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教会学生观察,提高他们的知觉水平,培养他们捕获作文素材的能力。
1.围绕目标,小处着眼。
善于观察的人,总是先从目的出发,选择观察对象,而后确定相应重点。学生受观察兴趣和知识水平的影响,往往在事物面前不知所措,无从入手。教师应围绕习作目标,选取较小的观察点,帮助其确定观察对象与重点,引导其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写一次活动,我组织孩子们观察“抽陀螺”游戏,让他们观察不同同学的不同表现,以及玩时的动作、神态,同伴的评价。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都能从小处着眼,抓住特点。
2.细致观察,凸显特性。
细致是观察的基本要求,只有细致观察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或突出部分所迷惑,学生才能多角度、多形式地描述事物、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面貌也在迅速变化,市场的世界化、农村的现代化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素材空间。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青少年上网成瘾、赌博,茶叶农药超标,围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变化,并进行细致观察,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如此学生才能写得具体,写得形象,写得逼真。
3.提高认识,丰富表象。
小学生观察往往单凭感官感知事物,结果是表面的、零碎的,这是有些学生作文记流水帐的原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感性东西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在一次引导学生观察螃蟹交易市场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听了商贩的谈话,看了市场的热闹,望着养殖户的微笑,你想到了什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学生拓展了观察的广度、深度,提高了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拓宽习作思路
学生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体验还沉睡未醒。学生生活在农村,有着充裕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天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参与劳动实践,体验生活,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1.多写观察日记。
农村学生经常要喂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种菜种果,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童趣的日记就跃然纸上。
2.乐写“小发明小制作”。
农村孩子生活在广阔的自然之中,思维不受限制,受好玩天性的驱使,常常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玩具。如“竹子木偶、泥巴手枪、竹片飞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3.练写科技小论文。
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会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养殖的科技知识,了解农作物、虾蟹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如许多孩子对于茶树的施肥、锄草、除虫和采茶的要求了如指掌,说起养蟹头头是道,做起活来井井有条。这是他们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知识不断得以提升,素材不断得以充实。
四、引导学生积累生活语言,提高习作水平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干涩乏味,因而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积累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
1.学习农谚农语,优化习作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采摘农作物特色的谚语。
2.学习特色语言,强化习作语言。
劳动创造了生活,农民在劳动生活中,由于表达需要,产生了许多劳动用语,形成了特色语言。如制茶的过程中的晒青、杀青、揉捻、烘焙、出炉,学生在课本中无法学到。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多听、多记,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写出农村特色。
3.学习村言俚语,美化习作语言。
农村的语言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发芽、长叶”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则说“冒芽、爆青”。仔细推敲一下,“冒芽”、“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境。一个“冒”“爆”显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显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是多么精练、形象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收集、交流村言俚语,推敲比较,学习用词的准确,美化习作语言。
农村作文教学要开发课程资源,立足农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写出农村特色,从而让农村作文教学“依山也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