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在美国“中世纪中国史”教学中的体现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世纪中国史,学科素养,美国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唐宋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23-0064-05
   在中国历史中,我们一般没有中世纪这种说法,中世纪(The Middle Ages),绝对是个外来名词,它是西方人习用的一个历史名词,专指欧洲历史上的中古时期,简称“中世纪”或“中古”。但在美国初中生的历史课本中,“中世纪”只是个时间概念,指公元476年至公元1500年这个时间段内的世界史。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引论中说,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且有三个特点:悠久,无间断,完备。这么长久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期,而近代就显得很局促。对于刚学习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掌握古代历史就显然比较困难。西方历史中是有中世纪的,中国史一直贯通,看不出中间的重大变化,因此,很少在中学用中世纪的说法。这就导致不少学生以为古代各个时期相差不多,不论秦汉、隋唐,或是宋元、明清,都是打江山、坐江山,这样的看法会忽略古代文明。笔者有幸看到美国的部分教材,发现其中“中国中世纪史”内容比较丰富,又翻阅美国各州历史课程标准,在学科素养的要求上也比较重视,因此其有研究意义,应该对我国初中历史教学有很多启发。
   “中世纪(Middle Ages)”一词是15世纪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Dark Ages)。
   美国初中生需要知道的中世纪历史包括:拜占庭帝国(The Byzanting Empire)、公元610年开始兴起的伊斯兰教国家(The Rise Of Islam)、早期美洲文明(Early Civilizations of the Americas)、中世纪印度(Medieval India)、中国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Of China)、中世纪日本(Medieval Japan)、中世纪欧洲(Europe in Middle Ages)和欧洲十字军东征(The European Crusades in the Muslim Word)这8个部分。①这样看来,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世纪历史不仅仅是西欧历史,而是涉及从公元400年至公元1500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存在的主要文明,建立一个历史时期的年代框架,并用它将新知识纳入其历史背景中。
   (一)美国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中国中世纪史的素养要求。
   美国各州课程标准并不相同,以下选择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和佛罗里达州的课程标准做一个简要的说明(参见表1)。
   从表1可见,美国各州课程标准中涉及中国中世纪史的内容比较多,如加州课标中佛教的传播、儒家思想在宋元时期的影响都是中国课程标准中缺乏的,同时,对农业、技术和商业也比较关注;而纽约州课程标准涉及的范围也很广,特别涉及“人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佛罗里达州课程标准中的缫丝、马项圈、马镫、社会服务系统都是中国教材中缺乏的。
   当然,各州课程标准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首先因为处于不同的年级,所以,能力要求也有很大差异。纽约州是九至十年级的要求,因此内容更加抽象,要求的难度也比较大。佛罗里达州是用于六年级,因此,难度也最小,具体史实比较多。而加州用于七年级,内容要求比较适中。当然,如果与我国历史课程比较,美国课标能力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就体现了其在历史素养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高。以下即选择与加州相似的教科书内容来做进一步分析。
   (二)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中世纪史。
   在美国初中生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的中世纪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时期,隋唐宋是中世纪中国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of China),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教育兴盛、文化创新、商业和城市经济发达,中国的黄金时代结束于元朝蒙古族的统治。美国初中生必须要掌握的是隋唐宋这三个朝代的历史。
   1.隋朝。首先明确隋朝时间短,其次经过一个世纪的战乱,隋统一了南北方,强调隋开凿大运河在统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地图,要求学生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南北走向,大运河沟通黄河长江,有利于南北物资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隋炀帝修筑运河,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导致人民起义,隋朝灭亡。
   2.唐朝。唐朝从公元618年延续至公元907年,控制的区域深入到亚洲中部。这一时期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唐太宗统治时期将土地分给自耕农,水稻成为唐朝最主要的农作物,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人口超过100万人。唐太宗重用经过儒家哲学教育的官员,利用儒家思想,巩固南北方政治上的和平。
   3.宋朝。宋朝,存在于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朝继续完善政府的各项政治制度,政府官员要通过考试来证明他们的能力,政府是依据能力而不是家族门第来选拔官员。由于全国灌溉系统和技术进步,宋朝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富足的生活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人们被鼓励去从事音乐和艺术活动,这一时期中国山水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指南针在宋朝开始使用,1045年中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使得书籍的印刷和銷售更加容易,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妇女开始学习阅读、诗歌,医药和宗教书籍提高了人们的教育程度。
   就初中阶段的情况而言,美国学生要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结构等多种角度分析中国文明史。从美国初中生必须要掌握的隋唐宋这三个朝代的历史知识来看,美国初中在中世纪中国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历史发展的基本时序,按时间的顺序思考和理解,培养正确的时间观念。
   历史不能假设,不能推倒重来,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时间顺序是不可逆的。历史的时序性决定着历史的唯一性。如果没有时间观念,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无从分析,更谈不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所以美国的初中中世纪中国史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必须知道中世纪中国史各个朝代的时间,指导学生构筑历史发展的基本时序,在此前提下,指导学生学会在具体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搭建明确清晰的历史发展时序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工程。这种描述和分析,明确了历史叙述或历史故事中的时间结构,使学生清晰掌握不同时代的特征,理清了不同朝代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了历史的时代感。
   (二)力求从历史实际出发,尽可能多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1.重视农业、商业和科技的发展。在美国初中生历史课本中,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商业和科技的发展成为构建这段历史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初中历史教材重点要求掌握这一时期的各项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和社会风俗,尤其是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土地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在美国初中的世界史中,中国隋唐宋三个朝代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中却没有直接提出这些内容。关于隋朝历史,中美初中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基本相同,那就是大运河的开凿对隋朝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至于唐朝的历史,美国初中教材选择的角度就和中国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以当时的都城长安人口为例,观察唐朝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一点中美教材是相似的。除此,美国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水稻是唐朝主要的农作物,实际上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说明唐朝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突出稳定的自耕农群体对唐朝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宋朝,美国教材则强调农业的发展①对文学艺术的繁荣起到的推动作用。
   2.突出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對于唐太宗统治的政治策略,美国的教材并没有从政治角度谈,而是从文化角度突出儒家思想在巩固国家统一、政府官员选拔,以及对官员约束起到的重要作用。宋朝时,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美国初中历史教材把指南针、活字印刷和火药武器作为这一时期宋代科技代表,美国初中生必须要掌握的宋朝的历史就主要集中在科技、绘画、教育这些方面。
   (三)历史问题的分析与决策能力。
   美国初中世界史的教学非常重视文明间的联系和比较。例如美国初中生在学完中世纪的历史后,会被要求比较中国和印度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唐宋时期和印度的莫卧儿王朝,虽然不在同一个时期,但都处于各自文明的最繁荣阶段,美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宋朝和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时期相比较,在政治制度方面二者的相同点是官员选拔依据的是能力而不是家族门第,这是他们的统治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比较,找到中国和印度两国繁荣时期出现的相同原因。
   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非常注重史实的呈现,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理解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对照美国初中“中世纪中国史”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初中历史教学对史实性知识有一定的要求,但更注重“形成历史学科的关键,包括:时间、变化、移情,还有原因,以及证据和记载”。②也就是更注重时序观念、变化与延续、原因探索等深层的理解。这些对我们当前的历史教学有哪些启示呢?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首先,我们的课程内容追求学科知识系统性,然而面对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的教学是应该面面俱到,还是应该结合课标要求,从学生能力发展出发,思考究竟要对哪一个朝代,哪些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过程、结果、影响、意义,等等,有所侧重?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在初中,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就是学科知识系统性和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而美国历史教材对于中国中世纪的历史的叙述,跳过了魏晋南北朝,直接到隋朝(当然,这与中国历史相对于美国是世界史有关。我们只借鉴其思路,如何做还应看具体教情)。在朝代的选择上,选取了中华文明最繁荣时期——隋唐宋,并把这一时期称作中国中世纪的“黄金时代”。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我们看到美国教材对“黄金时代”的主干知识,提炼得非常精悍清晰,选取了一些最能反映中国古代文明特征的内容,如隋朝的大运河,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方面统治措施,宋代经济发展带来的科技文化的繁荣,极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精选课程内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非常重要。
   其次,美国初中历史教材是以全球视野,在全球人类历史发展的背景下,突出文明间的联系和比较。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5~12年级学生的世界史综述与内容中,中世纪史部分有以下内容:①时代4:交流与相遇的扩展性地带(300—1000年):②时代5:两半球交互作用的增强(1000—1500年)。这表明美国初中世界史的教学非常重视全球视野。图1①是美国初中生教科书中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隋朝大运河沟通黄河长江,连接南北,这和我们教科书大运河的示意图基本一致,值得关注的是,在图的上方,有一副世界地图,中间圈出当时中国所在的大致位置,这一小小的图示,一下子就将中国摆到了世界的范围中,让学生不仅能够从世界地理位置上认识中国文明,更重要的是从全球的视野来看待中国文明。
   (二)让历史学习有趣味
   美国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克服了说教、刻板、成人化的编写语言,在娓娓道来中,既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生活气息,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氛围轻松、亲切,富有情感与想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科书中回避了一些概念复杂的历史专业名词,但对与之相关的问题还是作了清楚的阐述。例如:美国教材中唐朝政府“gave land to the peasants who farmed it”(把土地授予耕种土地的农民)实际上就是唐朝实行的“均田制”,美国教材的这种表达使学生很容易掌握均田制的实质。对于科举制,同样没有强调专业名词,而是用了这样的表述:“政府官员要通过考试来证明他们的能力,政府是依据能力而不是家族门第来选拔官员。”②对于宋代的艺术,美国初中教材突出介绍的是绘画,特别是山水文人画:“画在丝绸画布上,宁静的画面上有流水、石头和各种植物。”尽管我们看来有许多地方的表述并不十分严谨,但美国初中教科书的编写却很好地兼顾了教学实际,充分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当前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是初中生的历史教材,应当要重视研究把什么样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又以何种方式表达这些内容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学习评价的梯度
   美国历史教学中,一般采用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成绩评估体系来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采用历史专题研究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在每一节课中,传统的评价检测方法还是存在的,一般的历史教科书会设计复习题和单元总复习题,重视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种学习的评价是有梯度的,由基础概念的记忆、归纳、比较到重要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评价,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题型,题目的能力要求不断加大。以美国中世纪中国史为例,选取五道单元复习题①:
   (1)选择题:大运河是哪个朝代取得的巨大成就?
   (2)在哪个朝代中国取得特别高的文化成就?
   (3)在哪个朝代儒家学说的推行在维持南北方政治和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4)宋朝時如何改进政府的管理体系?
   (5)在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这一时期为什么会赢得这个称号?
   第一类是事实性问题,回答是什么。如第一题、第二题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第二题的难度比第一题要大,学生要明白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是不同的概念,唐朝国力强盛,但宋朝在文化上更胜一筹。
   第二类是解释性问题。回答为什么。第三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除了记忆外还有理解,学生要能够理解儒家学说在巩固国家统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第四题的能力要求是理解,宋朝为筛选官员而建立的科举考试不仅推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完善了政府管理体系。
   第三类是评价性问题。涉及对问题更为深刻的认识。如第五题就是在考查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
   解释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阐释,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评价性问题要基于史实进行价值判断,适合作为历史探究的主题。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握:教科书中哪些学习内容是属于记忆的基础概念;哪些需要归纳、比较;哪些应当进一步探究,认识历史与现实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这些复习题可以让学生熟悉并掌握解释、列举、比较、评价、分析、综合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提高中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基本素养。
   从以上介绍和分析可见,学科素养需要与具体的史实及其评价相结合,这样就能在每一节历史课中体现出来。其实,历史学科素养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从某种程度上看,它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外在体现。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学科素养落实到位就不会飘浮在空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项能力的培养就是在落实学科素养,它理应是历史教师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
  【作者简介】徐渭清,中学高级教师,历史特级教师,扬州树人学校教科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历史课标,高考历史,历史试卷,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8)21-0066-04   高中新课标的发布和“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是近期高中教学领域最受关注的热点。教育界套用信息领域的提法,将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双基”时代标注为课标1.0版本;2.0时代的课标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导向;以
关键词 初中课标,点—线结合,通史体例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31-0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课标”)颁布至今已有7年。我没有看到赞扬的文章,倒是听到不少批评意见,最刺耳的评价是三个字:“大倒退”。为什么这样说呢?批评者主要针对课程内容,认为恢复通史体例,是回到2000年新课程改革之前的状
关键词:历史与现实,王安石变法,阅读教学,历史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9)09-0052-06   因承担关于王安石变法的高三阶段公开教学任务,笔者进行了广泛的阅读。阅读中注意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
主题:研究高考 促进教學   主题阐释:高考统一是大势所趋。高校教师以学术认知主持高考命题,对教学的导向十分明显。本刊“高考研究”栏已经发表一系列文章,指出学术研究与高考命题的关系,主张高中文科班教学必须加强深度与广度,最大限度地接近高考的考查水平。为解决“高考这样考、我们怎样教”,本次论坛设置三个主讲题目:   1.学术研究与高中文科班教学。   2.高考前五个月教学如何强化针对性。   3.高
“抗日战争”一课的内容对于高中的学生们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历史,基本上根据教材就能够完成知识梳理,对于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和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的认识也比较到位。研读教育部正在修订的新版的高中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中,把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其中包括“通过历史学习形成的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①这一节课的内容恰好为达成这样的史学素养
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但却是被淡化和边缘化的篇章。华师大版上海高中历史教材聚焦一战后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旨在呈现民族解放运动共通性的同时,探讨其多样性。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暴力斗争又被视为最“革命”、最有效的抗争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甘地开创的以非暴力反抗方式实现民族解放的道路,无论与同时代的亚非拉国家还是与印度历史上的民族解放斗争做比较,都显示出其独特性。
?眼关键词?演有效设问,深刻思维,发散思维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56-05  从某种意义上说,试题的设问是一道题目的灵魂,它决定着思维能力考查的方向、性质和水平,也是我们衡量题目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有效的设问应具有思维的系统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但在近年的高考中,却频现思维层次低下,甚至毫无思维含量的题目
审判查理一世意味着英国君权观念发生了变化,标志着英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历史上弑君事件虽多,但英国正式通过法律审判形式处死国王的事件却是首次。处死国王,但依然保留君主制,是英国变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立宪君主制使英国能够充分利用原有的政治和法律资源,并在无意中给英国提供了一种新的权力制衡方式,遏制了政治精英的野心,保证了英国式变革的成功。  从15世纪以来的历史看,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普遍趋势是从
有调查显示:如今人类每天都会产生2.5 quintillion bytes的数据(quintillion為10的18次方);手机每分钟都会发出1600万条短信;到2020年,全球移动设备数量预计将达到100亿台……  大数据:大机遇 大挑战  在美光科技亚太区解决方案架构总监See Ghee Tan(陈诗义)看来,这些大数据是全球的财富,可以在医疗、交通、制造等多个行业中帮助人们解决复杂问题。例如
[关键词]亲其师,信其道,集体备课,课后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1-0035-04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在西方影响极大的一种教学理,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也被理解为一种教学思想。  追本溯源,有效教学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对于教学科学化运动,大致观点是:教学是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