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让教学增效的必备素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e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情景千变万化,教师应因时而变,因情而做,捕捉教育契机,优化教学策略,巧妙地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资源参与情景策略
  
  语文课程应当是开放和充满活力的,这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笔者将这种方法称之为资源参与情景策略。
  [案例]那天,我教《掌声》一文。在揭题后,师生说了自己得到掌声的事,接着朗读课文。当我们读到“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句话时,突然蒋×对他的同桌说:“小英,唉?小英,小英就是×英!”(×英智力异常,成绩总是一位数)他仿佛是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周围的学生也随即附和了起来,嘻笑声越来越大……
  [思考]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使人尴尬的情景,这情景具有一定的冲突性质,显露出学生个性的弱点、情感的失落和价值观的缺失。面对这种情景,直接说教往往效果不佳。
  [对策]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萧伯纳的名言:“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学生们见我对他们的“违规”表现竟然没有批评,觉得非常奇怪。我请学生们自己轻声读,又齐读了一遍,此时教室里变得静静的。看着他们,我再次转身在黑板上写了朱仲南的名言:“不要拿别人的不幸作为自己谈笑取乐的题目。”学生们读着读着,将头低了下去,我想学生们已经懂了……我又拿出×英同学的美术作品让大家看,引来一片赞叹。这时,我建议大家为×英同学鼓掌……学生们读完上面两句名言后,似乎明白了什么,我知道,他们现在也许还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学生们的懂事是多么让人欣慰呀!
  接下来,我说:“咱们继续读一读《掌声》这篇课文,看看书中的小英是否和我们的×英一样表现出色呢?”接下来学生学得充满激情。
  在这里,笔者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在朗读名言的过程中,产生心理冲突,随后再回到文本《掌声》的解读中来,更好地理解了预设的目标和重点——懂得“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懂得关心爱护他人。因此,资源参与情景策略是生成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
  
  二、转换角色体验策略
  
  转换角色体验的策略,即引起学生对文本中事物的关注和兴趣,并让学生进入文本中各种各样的角色状态,体验特定角色的内心世界,说出内心独特体验的策略。
  [案例]我们学《荷花》一文时,学生不理解“莲蓬”这个词,于是我请学生查字典,等学生初步理解“莲蓬”后,我又引导学生在书上插图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莲蓬,这时,我对学生们介绍道:“这种绿色的莲蓬已经成熟了,而那些嫩黄色的小莲蓬却还没有成熟。”我又笑着问:“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莲蓬,被花瓣‘抱’着,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们都嚷嚷着:“想出来,想出来。”
  [思考]学生已经进入小莲蓬这个角色,那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此时,让学生转换角色,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就是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策]于是,我提议大家一起作一首诗,题目就叫“假如我是一个小莲蓬”。在热烈的讨论中,我们的诗很快写出来了:我是一个小小的莲蓬,/被你紧紧地抱在怀里,/真有点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使劲使劲再使劲,/希望能早点出来,/享受灿烂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还可以看到我的莲蓬兄弟!/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生活!
  接下来,我们朗诵了这首诗,学生念得很不错。
  “任何阅读都是阅读自己”。转换角色体验就是为学生们提供阅读自己的平台,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一呈现,再适当引导,促进学生关注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荷花的美,从而实现了预设的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培养爱美的情趣。
  
  三、集体智慧策略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见有分歧时,教师可以引发他们展开激烈的争议,赋予文本新的意义,这种激辩让集体智慧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
  [案例]《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的教学已接近尾声了。我导读:“于是,他把空心木管的两端做成喇叭状,这就成了——(生)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这时,蒋翔却大声说:“老师,这不是第一个听诊器。”
  [思考]哎!这小家伙的提法是一个有价值的辩题。若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既“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正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立体地落实预设的目标——培养学生爱观察、肯动脑的良好习惯。
  [对策]我先施了一个缓兵之计:“你认为蒋翔的想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多数学生拥护蒋翔的意见,少数同学坚持书上的说法,还有的认为两个都可以称作“第一”。争论声越来越大……我启发道:“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找理由吧。”
  在短暂沉默之后,学生纷纷发言。蒋琦说:“两个都可以称作第一个听诊器,是因为它们都是雷奈克一个人发明的。”他刚说完,便有人反驳道:“照你的说法,爱迪生发明了那么多东西,难道都叫第一次发明吗?”学生们若有所悟。
  再听高雪的高见:“我觉得小木棍可以称作第一个,因为小木棍确实是用来听诊的,既然用来听诊了,就应该称第一个。”
  正当我点头称是时,蒋翔又站起来说:“我知道了。因为小木棍跟普通的木棍没什么两样,随处可见。可后来的就不一样了,因为小木棍被他改成了空心木管了,而且两端做成了喇叭状,这是他的发明!”
  学生们争辩得真精彩!在课堂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保护独特体验的意识,而且要善于把学生有价值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中心明确的争议,营造出便于论辩的条件,以求通过争议,开展合作学习,促进课堂生成。
其他文献
2005年首次点击凤凰语文论坛,我才发现集体备课也可以是另一番风景。我们常常由版主在备课室的平台上提前几天发出公告,定于某日某时集体备哪一课,希望大家提前研读文本,积极参加。主备人要提前备课,研读教材,设计好教案的初稿。到那一天,大家在版主和主备人的组织下到备课专帖中进行集体备课。先是进行教材解读,然后讨论教学设计(怎样突破难点),针对主备人的教案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由大家根据各人、各班的实际情况进
翻开飘着墨香的课本,刘绍棠先生的吸引住了我,读罢,深深陶醉其中,陶醉在田老师娓娓动听的话语里,陶醉在田老师美妙神奇的故事里.田老师的故事,如三月的和风,似潺潺的小溪,像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是一曲师爱的颂歌,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让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让人的心灵受到洗礼.作者用平实的叙述、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勒了谭千秋老师在地震突如
一、隐性课程资源的内容rn“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在教学中因“正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诸多因素.其主要内容包括:
[片段一]  师:(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配乐)就这样,一段美好的爱情即将产生了。谁愿意来读?(指名读)  师:(点词变红)心眼儿好,又能吃苦。你看到了怎样的牛郎?  生: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的牛郎。  师:一个是天上的——仙女,一个是人间的——凡人;一个是——仙,一个是——人,他们即将结为连理,这对织女来说是怎样的决心啊?(点一下,“决心”变红)  生:织女已经决定了,织女的心意已决,十头牛都拉不
一、谈话交流,激趣生情    师:同学们,喜欢公园吗?去过哪些公园?  生:妈妈带我去过世纪公园,看见了千禧塔。  生:我去过西郊公园,里面有很多的花草树木,还有许多好玩的东西。  生:爸爸妈妈带我去过常州恐龙园。我看见了很多恐龙,有三角龙、霸王龙、梁龙……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公园看看,好吗?(好)  [评析]抓住低年级学生爱玩的天性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以读为本,落实读的指导,提高读的质量呢?    一、明确读的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读什么?怎样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或效果?下面结合课例谈谈各个阶段读的具体要求。  1 初读。做到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和词语,然后对照生字表,根据拼音读懂生字。  2 再读。要读通课文,做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说:“以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可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经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让学生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能够自觉地形成留心‘语文’的意识,那么我们的语文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这些词语,相信你能读正确。  悲愤 悲愤欲绝 忧愤  不得不 四处奔波 长眠  3 你能用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4 再读词语,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这组词语,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浓缩,体现了文章的情感脉络。此环节既复习词语,又回顾文本,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走近肖邦,感知人物形象    1
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悲愤情    1 析题人手,引出背景。课题中的“我”是谁?他现在身居何处?他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国家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找答案。  2 品读课文,体会悲愤。肖邦因,何而悲伤,又为何而愤怒呢?(19世纪初的波兰是非常弱小的,领土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人民陷入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外国侵略者的铁蹄在波兰的土地上践踏)  3 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春望》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