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高职语文教学认识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转化和能力转化。在教学中不仅教学生学知识,还要教学生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在实践中创造知识,形成能力。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在教学实际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换言之,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那么在中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思维方法,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如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故事情节的理清、人物形象的理解等,都需要调动抽象逻辑思维,离开了逻辑思维的参与这些都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中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
2.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由于中高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甚至是一种“坐享其成”的被动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在具体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总结,掌握一般的思维方式,进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思维方式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只有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一、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思维能力
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其阅读效果不一样,究其原因,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参与度密切相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能不能“自见”,还要看学生怎样读。因为“自见”的前提是学生的思维必须积极参与:思考文章结构,揣摩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归纳提炼主旨等。只有这样才能观照文章真意和要旨,否则即使阅读遍数,再多也是“和尚读经,有口无心”。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在品析词语方面的思维能力
注重辨析和比较是品析词语最常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突出了月辉映照,一泻无余的景象;而“照”的范围窄,不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浮”突出了静态美,写出了雾轻缈飘逸的状态,“笼”与之对照;“漂”虽突出动态美,但“笼”不能与之对照。
三、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思维能力
命题作文是最能检测学生思维的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最好途径。因为一篇命题作文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独立进行谋篇布局、组织材料、设计情节、提炼主旨等,只有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命题作文,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
1.谈谈命题作文的审题。有些作文题表面上看差不多,可是仔细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是有区别的。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结构和意义分析外,还可以出一些相类似的题目进行分析比较,对学生进行审题方面的逻辑思维训练。如“一件好事”“我做了一件好事”“记我最近做的一件好事”,这三个题目虽然都要求写一件好事,但第一题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只要记叙一件好事就行;第二题规定做这件好事的人必须是自己;第三题规定这件好事发生的时间在最近,也必须是自己。
2.谈谈选材的问题。中高职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是个普遍存在的毛病。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求学生注意把在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材料,仔细想一想,多问几个“怎么样”,如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事情的经过怎么样,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写这件事,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留这些材料而去那些材料,等等。经过这样一番细想,选择出来的材料才会内容具体,有血有肉,突出主题。而这一过程也是不断辨析、反复提炼、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受作者思想水平和鉴别能力的制约。这里所说的鉴别能力,就是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谈谈谋篇的问题。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所谓条理清楚,就是把材料有次序地安排好。所谓层次分明,就是合理地划分段落。要把材料有次序地安排好,并合理地划分段落,就要多动脑筋,把已经选择好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思考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放在一起说,哪些分开说;哪些多说,哪些少说,理清思路。只有这样精心设计,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因此,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中高职语文教学中更要加强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智慧的光芒。
(责任编辑 陈剑平)
1.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思维方法,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如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故事情节的理清、人物形象的理解等,都需要调动抽象逻辑思维,离开了逻辑思维的参与这些都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中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
2.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由于中高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甚至是一种“坐享其成”的被动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在具体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总结,掌握一般的思维方式,进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思维方式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只有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一、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思维能力
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其阅读效果不一样,究其原因,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参与度密切相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能不能“自见”,还要看学生怎样读。因为“自见”的前提是学生的思维必须积极参与:思考文章结构,揣摩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归纳提炼主旨等。只有这样才能观照文章真意和要旨,否则即使阅读遍数,再多也是“和尚读经,有口无心”。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在品析词语方面的思维能力
注重辨析和比较是品析词语最常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突出了月辉映照,一泻无余的景象;而“照”的范围窄,不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浮”突出了静态美,写出了雾轻缈飘逸的状态,“笼”与之对照;“漂”虽突出动态美,但“笼”不能与之对照。
三、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思维能力
命题作文是最能检测学生思维的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最好途径。因为一篇命题作文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独立进行谋篇布局、组织材料、设计情节、提炼主旨等,只有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命题作文,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
1.谈谈命题作文的审题。有些作文题表面上看差不多,可是仔细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是有区别的。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结构和意义分析外,还可以出一些相类似的题目进行分析比较,对学生进行审题方面的逻辑思维训练。如“一件好事”“我做了一件好事”“记我最近做的一件好事”,这三个题目虽然都要求写一件好事,但第一题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只要记叙一件好事就行;第二题规定做这件好事的人必须是自己;第三题规定这件好事发生的时间在最近,也必须是自己。
2.谈谈选材的问题。中高职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是个普遍存在的毛病。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求学生注意把在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材料,仔细想一想,多问几个“怎么样”,如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事情的经过怎么样,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写这件事,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留这些材料而去那些材料,等等。经过这样一番细想,选择出来的材料才会内容具体,有血有肉,突出主题。而这一过程也是不断辨析、反复提炼、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受作者思想水平和鉴别能力的制约。这里所说的鉴别能力,就是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谈谈谋篇的问题。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所谓条理清楚,就是把材料有次序地安排好。所谓层次分明,就是合理地划分段落。要把材料有次序地安排好,并合理地划分段落,就要多动脑筋,把已经选择好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归纳,思考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哪些放在一起说,哪些分开说;哪些多说,哪些少说,理清思路。只有这样精心设计,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因此,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中高职语文教学中更要加强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智慧的光芒。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