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论述了用精心预设和宽厚包容构建精彩语文课堂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师主导 构建精彩
“动态生成”的观点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劇。很显然,构建一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课堂,有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和学生,而处于导演地位的教师无异是构建精彩的课堂的源动力。
一、用精心预设构筑精彩
叶澜教授指出 “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有效的动态生成而设计,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其对策,使教学尽可能的在预设之内生成。
如在《小伙伴》一课接近尾声时,教者本来设计的是“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可以预见,以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估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唯一的,有可能每个孩子都喜欢安东,因为只有他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了玛莎,把关心同学正真落实在行动上,它不能较好地启迪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灵气,没能为每个孩子的独特感悟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于是改成“你最喜欢谁?你想对他说句什么话?”还觉不妥,最后改为“你想对四个小伙伴中的哪一个说句知心话?”这一改,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我想对玛莎说,你以后做事要细心一点,不要再丢三落四了,你看同学们都为你着急啊。”有的说:“我想对维加说,维加你不要光顾自己吃,你应该分一点给玛莎。”有的说:“安娜,你不要埋怨玛莎,你看,她快要哭了。”有的说:“安东你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也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同学。”……正是因为教者在设计问题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展示精神生命的平台,才会生成这么多“亮点”。
再如,引导学生解读《要下雨了》中小白兔问小鱼的话“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时,有两位老师设计了相同的一个问题:“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一位老师没有预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策略,结果学生读了以后说:“这句话是小白兔在问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老师又说:“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什么?”结果学生读了以后,无人举手,此时课堂交流出现中止状态,这位老师一边皱起了眉头,一边把标准答案直截了当地搬给了学生。
而另一位老师有条不紊地这样引导的——师:小白兔是怎么问的?谁愿意做小白兔,问一问小鱼?(许多学生举手,老师让同桌一人做小鱼,一人做小白兔又把这句话读了一遍。)师:瞧大家读得这么热闹,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来问一问,欢迎吗?生(欣喜地、齐声地):欢迎!师: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生:老师,您读错了。师(故作惊讶):是吗?错在哪里呀?生:您漏了一个“小鱼。”师:这“小鱼”能漏吗?咱们再自己读读这句话。(学生自由读后,沉思片刻,有些学生举手。)生:这个“小鱼”不能少,因为小白兔站在岸上,小鱼在水里,小白兔怕小鱼听不见,所以大声喊了两声“小鱼”。(教师随即让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朗读了这句话。)生:这个“小鱼”不能少,因为小白兔很着急,很想知道小鱼今天为什么有空出来,所以连用了两个“小鱼”。(教师又让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朗读了这句话。)
前者的设计把学生当成了“神童” ,似乎一个“发现了什么”后,学生便会有无穷无尽的发现,各种奇思妙想便会纷至沓来;当学生什么也发现不了时,课堂教学的失败理所当然地归因于学生。而后者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计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课堂因此而生成了预约的精彩。
二、用宽厚包容成就精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堂上教师要有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包容思想的质疑,包容学习的错误,包容对话的异见,包容成长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有了这种胸襟、气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会轻而易举地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中的口语交际时,教师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说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学生为小猴捞取落在小河中的皮球想出各种好办法:有人说做个木排,撑着木排去取;有人说拿一根长竹竿把皮球拨到岸边;有人说只要小猴子倒挂在树上一个接一个拉着别人的尾巴,就能捞到水中的皮球;有人说只要一只小猴子倒挂在最长最接近水面的树枝上就可以不费力地拿到皮球;还有人说小猴子回家取一根长绳子,将绳子的一头系在这边的大树上,另一头系在对岸的大树上,小猴用尾巴卷住绳子滑到皮球那儿就能取到皮球了。这时,一个平时发言总要出错的学生,犹豫再三举起了手,教师让他起来说,他轻声说:“只要捡块大石头扔在水里就行了。”学生中响起了一片“啊啊啊”的嘲弄声,教师也楞了一下,但随即笑盈盈地问:“为什么呢?”那个孩子涨红了脸说:“有只小猴是神投手,正好把这块大石头投在皮球的前面,水波就把皮球一荡一荡地荡到了岸边。”刚一说完,教师就带头为这个孩子动情地鼓掌起来,顿时教室里的掌声响成了一片,这个孩子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因为有了包容的胸怀,教师才会满带着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而多问了一个“为什么?”而后,我们便能感受到学生个性的张扬、心灵的舒展;收取到鲜活的思维、多彩的想象。假如教师“目中无人”,粗暴地打断这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课堂上就无法生成如此精彩的一幕。这个学生恐怕就会从此怕犯错误而回避老师的问题,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了。有时拥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做起来竟是如此简单,只要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学生便会还你一份精彩。
其实,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一个教师假如能做到课前精心预设,课中宽厚包容,要想使自己的课堂生成出一份精彩并不难。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师主导 构建精彩
“动态生成”的观点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劇。很显然,构建一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课堂,有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和学生,而处于导演地位的教师无异是构建精彩的课堂的源动力。
一、用精心预设构筑精彩
叶澜教授指出 “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要为有效的动态生成而设计,要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及其对策,使教学尽可能的在预设之内生成。
如在《小伙伴》一课接近尾声时,教者本来设计的是“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可以预见,以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估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唯一的,有可能每个孩子都喜欢安东,因为只有他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了玛莎,把关心同学正真落实在行动上,它不能较好地启迪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灵气,没能为每个孩子的独特感悟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于是改成“你最喜欢谁?你想对他说句什么话?”还觉不妥,最后改为“你想对四个小伙伴中的哪一个说句知心话?”这一改,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说:“我想对玛莎说,你以后做事要细心一点,不要再丢三落四了,你看同学们都为你着急啊。”有的说:“我想对维加说,维加你不要光顾自己吃,你应该分一点给玛莎。”有的说:“安娜,你不要埋怨玛莎,你看,她快要哭了。”有的说:“安东你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也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同学。”……正是因为教者在设计问题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展示精神生命的平台,才会生成这么多“亮点”。
再如,引导学生解读《要下雨了》中小白兔问小鱼的话“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时,有两位老师设计了相同的一个问题:“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一位老师没有预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策略,结果学生读了以后说:“这句话是小白兔在问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老师又说:“再读一读,你还发现什么?”结果学生读了以后,无人举手,此时课堂交流出现中止状态,这位老师一边皱起了眉头,一边把标准答案直截了当地搬给了学生。
而另一位老师有条不紊地这样引导的——师:小白兔是怎么问的?谁愿意做小白兔,问一问小鱼?(许多学生举手,老师让同桌一人做小鱼,一人做小白兔又把这句话读了一遍。)师:瞧大家读得这么热闹,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来问一问,欢迎吗?生(欣喜地、齐声地):欢迎!师: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生:老师,您读错了。师(故作惊讶):是吗?错在哪里呀?生:您漏了一个“小鱼。”师:这“小鱼”能漏吗?咱们再自己读读这句话。(学生自由读后,沉思片刻,有些学生举手。)生:这个“小鱼”不能少,因为小白兔站在岸上,小鱼在水里,小白兔怕小鱼听不见,所以大声喊了两声“小鱼”。(教师随即让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朗读了这句话。)生:这个“小鱼”不能少,因为小白兔很着急,很想知道小鱼今天为什么有空出来,所以连用了两个“小鱼”。(教师又让这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朗读了这句话。)
前者的设计把学生当成了“神童” ,似乎一个“发现了什么”后,学生便会有无穷无尽的发现,各种奇思妙想便会纷至沓来;当学生什么也发现不了时,课堂教学的失败理所当然地归因于学生。而后者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设计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课堂因此而生成了预约的精彩。
二、用宽厚包容成就精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课堂上教师要有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包容思想的质疑,包容学习的错误,包容对话的异见,包容成长中的一切反叛和迷茫。有了这种胸襟、气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才会轻而易举地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中的口语交际时,教师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说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学生为小猴捞取落在小河中的皮球想出各种好办法:有人说做个木排,撑着木排去取;有人说拿一根长竹竿把皮球拨到岸边;有人说只要小猴子倒挂在树上一个接一个拉着别人的尾巴,就能捞到水中的皮球;有人说只要一只小猴子倒挂在最长最接近水面的树枝上就可以不费力地拿到皮球;还有人说小猴子回家取一根长绳子,将绳子的一头系在这边的大树上,另一头系在对岸的大树上,小猴用尾巴卷住绳子滑到皮球那儿就能取到皮球了。这时,一个平时发言总要出错的学生,犹豫再三举起了手,教师让他起来说,他轻声说:“只要捡块大石头扔在水里就行了。”学生中响起了一片“啊啊啊”的嘲弄声,教师也楞了一下,但随即笑盈盈地问:“为什么呢?”那个孩子涨红了脸说:“有只小猴是神投手,正好把这块大石头投在皮球的前面,水波就把皮球一荡一荡地荡到了岸边。”刚一说完,教师就带头为这个孩子动情地鼓掌起来,顿时教室里的掌声响成了一片,这个孩子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因为有了包容的胸怀,教师才会满带着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而多问了一个“为什么?”而后,我们便能感受到学生个性的张扬、心灵的舒展;收取到鲜活的思维、多彩的想象。假如教师“目中无人”,粗暴地打断这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课堂上就无法生成如此精彩的一幕。这个学生恐怕就会从此怕犯错误而回避老师的问题,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了。有时拥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做起来竟是如此简单,只要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学生便会还你一份精彩。
其实,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一个教师假如能做到课前精心预设,课中宽厚包容,要想使自己的课堂生成出一份精彩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