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爱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它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等。
一般来说,班主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和引导学生的过程,就是师爱的付出和实施的过程。可见。师爱是一种高深的、伟大的教育爱。从表面形式上看,师爱是班主任施之于学生的感情,然而,学生却是社会的财富、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师爱的实质则表现为班主任对祖国和对人民的爱。班主任爱祖国爱人民之心,总是在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师爱不仅仅是班主任个体对学生群体的爱,它更是一种代表社会对学生予以的期望,反映了国家和人民对学生的关怀。不难理解,师爱的本质内涵就是班主任要科学地爱学生,即班主任应该围绕着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去关心、帮助和爱护学生,为学生成人成才做好奠基工作。
师爱的本质表明,师爱有别于父爱、母爱和友爱。父爱、母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朋友、同学和同事友爱,是以“志同道合”作基础的。
师爱和友爱产生的特殊背景说明。其本身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爱的不自觉性,就是爱带有强烈的感情偏向性,常常置理性而不顾,以感情代替理智,情感超越理性,行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感情所左右。二是爱的盲目性,目标往往趋向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显得模糊不清。相比之下,师爱不仅有父爱母爱的无私关怀和体贴、友爱的真诚和友谊,还具备了爱的理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社会性。这样,关怀而不庸俗、信任而不放纵就成了师爱的显著特点,师爱是高于父爱、母爱,深于友爱的大爱。
一、把握师爱的本质要求
师爱是一种教育的爱、社会的爱,要实现师爱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班主任必须把握好爱学生10条本质要求:
(一)师爱要体现全体性。班主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师爱应该洒向全体学生,绝不应该把师爱施于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
(二)师爱要突出平等性。就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爱的程度或深度要趋于相同的水平,杜绝对学生的“偏爱”、“宠爱”、“溺爱”。
(三)师爱要显现及时性。一旦学生表现出对师爱的“需要”时,班主任就要及时地去关心、帮助,不能滞后,不能“马后炮”。
(四)师爱要表现全面性。它需要班主任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引导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五)师爱要坚持原则性。师爱的付出,班主任感情的流露,都要同社会价值趋向一致、与培养目标趋同,避免师爱的滥用和庸俗化。
(六)师爱要具有无私性。爱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更不能把它当作实现不正当目的的手段。
(七)师爱要显示一贯性。师爱要贯穿于班主任育人的始终,它不以班主任的喜厌为转移。不受班主任感情所左右,不被客观困难所阻止,也不凭主观因素而放弃。
(八)师爱要追求正效应。师爱无论是感情流露。还是行为发生,都应该是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利的。不能好心办坏事。
(九)师爱要讲究科学性。师爱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辩证法。师爱的科学性就是提倡辩证地爱学生,按照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去爱学生。
(十)师爱要注意持久性。老师爱学生要有恒心,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不能虎头蛇尾”,不能有“冷热病”,应有头有尾。
总之,师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班主任只有用充满着爱生的感情去教育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从而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努力向上;同时,学生在感受着师爱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以高尚的情感对待他人,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走出师爱的情感误区
老师以爱的播种获取爱的果实,以爱的付出赢得情的丰收。但是在实施师爱的过程中,有些老师会不知不觉步入误区。我们应该认清师爱的误区。走出师爱的误区。
(一)百依百顺,包庇护短。
班主任教育学生,付出的爱心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将爱心当作天上落下来的雨水随意泼洒。爱,只有讲究原则,才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立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否则,对学生“百依百顺”。护短包庇,那爱将结出苦果。情感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爱,不能无原则,更不能宽容无边。
(二)互换互利,庸俗低级。
作为塑造学生高尚心灵的“工程师”,班主任自己的灵魂首先必须是高尚的,身正才能为范。以家长地位来定师生亲疏的庸俗做法,既败坏了班主任形象,又有害于优良班集体的建立;既败坏了学校和教育者的形象,又与师爱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三)嫌“差”爱“好”,有失公允。
有些班主任对待表现好的学生、本校老师的孩子、自己亲戚的孩子总是将表扬和鼓励挂在口头,绽在眉梢;而对表现稍差的学生,往往关爱不足,甚至视之为班级前进的绊脚石,给以严厉批评。
(四)表里矛盾,虚情假意。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师爱,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心灵的深处。班主任爱学生应发自肺腑,如父爱般真挚、母爱般慈祥。以虚情假意来敷衍学生是万万要不得的。
(五)自私狭隘,小家子气。
作为一名有智慧的班主任,不应只是某个班的班主任。应将周围所有的学生当作教育对象,对他们负有同样的师爱和教育的义务。只有博大而非狭隘的爱才是真正的师爱。
(六)生搬硬套,好心办坏事。
水之于禾苗的生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水过多会将禾苗淹死。给禾苗浇水要因时而异,因苗而异,同样,实施师爱也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七)冷漠清高,不拘小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最深处。”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应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并且应从平等开始,从小事做起。
(八)信口开河,挫伤自尊。
(九)头脑发热,意气用事。
(十)严而无方,冷嘲热讽。
有些班主任认为爱学生,就是要秋风扫落叶,严师出高徒。但又严而无方,严而无度,把冷嘲热讽、讥笑挖苦、变相体罚当作表达师爱的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三、发挥师爱的桥梁作用
班主任为了很好地实施教育和奉献爱,一定要加强师德修养,调节自己的情感,调适自己的情绪,以情律己,爱一切学生,用自己的一切去爱学生,爱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用师爱情深架起通往学生心扉的桥梁。
(1)通过师爱之桥走近学生。
爱学生要从了解学生开始。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班主任应把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 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不及和学生促膝谈心的效果明显。班主任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地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要采取谈心、书面交流、一起开展活动等方式,注意走近学生,争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被尊重的过程中找到自我,获得自信,学会感激。
(2)通过师爱之桥理解学生
班主任要实施师爱。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班主任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就是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允许别人在人格上蔑视他们。他们遭到批评,嬉皮笑脸,若无其事;受到表扬,也无所谓。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能歧视他们。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寻找积极因素。班主任只有多理解、多交流、多鼓励、多帮助,才能使他们逐渐转化,逐步提高。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
(3)通过师爱之桥教育学生。
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师爱为出发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会选择和反思,学会找出犯错的原因,用行动改正错误,发扬成绩,逐步成为有进步的学生。当然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而是运用教育智慧、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错误,从而体现出班主任的博大胸怀和教育艺术。学生犯错误后,他们急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宽容、理解和帮助。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暴跳如雷,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甚至自暴自弃,产生不良后果。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的感应,是情的体验。班主任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教育才能实施,否则就成了“赶鸭子上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一般来说,班主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和引导学生的过程,就是师爱的付出和实施的过程。可见。师爱是一种高深的、伟大的教育爱。从表面形式上看,师爱是班主任施之于学生的感情,然而,学生却是社会的财富、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师爱的实质则表现为班主任对祖国和对人民的爱。班主任爱祖国爱人民之心,总是在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师爱不仅仅是班主任个体对学生群体的爱,它更是一种代表社会对学生予以的期望,反映了国家和人民对学生的关怀。不难理解,师爱的本质内涵就是班主任要科学地爱学生,即班主任应该围绕着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去关心、帮助和爱护学生,为学生成人成才做好奠基工作。
师爱的本质表明,师爱有别于父爱、母爱和友爱。父爱、母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朋友、同学和同事友爱,是以“志同道合”作基础的。
师爱和友爱产生的特殊背景说明。其本身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爱的不自觉性,就是爱带有强烈的感情偏向性,常常置理性而不顾,以感情代替理智,情感超越理性,行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感情所左右。二是爱的盲目性,目标往往趋向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显得模糊不清。相比之下,师爱不仅有父爱母爱的无私关怀和体贴、友爱的真诚和友谊,还具备了爱的理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社会性。这样,关怀而不庸俗、信任而不放纵就成了师爱的显著特点,师爱是高于父爱、母爱,深于友爱的大爱。
一、把握师爱的本质要求
师爱是一种教育的爱、社会的爱,要实现师爱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价值,班主任必须把握好爱学生10条本质要求:
(一)师爱要体现全体性。班主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师爱应该洒向全体学生,绝不应该把师爱施于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
(二)师爱要突出平等性。就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爱的程度或深度要趋于相同的水平,杜绝对学生的“偏爱”、“宠爱”、“溺爱”。
(三)师爱要显现及时性。一旦学生表现出对师爱的“需要”时,班主任就要及时地去关心、帮助,不能滞后,不能“马后炮”。
(四)师爱要表现全面性。它需要班主任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对学生全面负责。引导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五)师爱要坚持原则性。师爱的付出,班主任感情的流露,都要同社会价值趋向一致、与培养目标趋同,避免师爱的滥用和庸俗化。
(六)师爱要具有无私性。爱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更不能把它当作实现不正当目的的手段。
(七)师爱要显示一贯性。师爱要贯穿于班主任育人的始终,它不以班主任的喜厌为转移。不受班主任感情所左右,不被客观困难所阻止,也不凭主观因素而放弃。
(八)师爱要追求正效应。师爱无论是感情流露。还是行为发生,都应该是对学生健康成长有利的。不能好心办坏事。
(九)师爱要讲究科学性。师爱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辩证法。师爱的科学性就是提倡辩证地爱学生,按照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去爱学生。
(十)师爱要注意持久性。老师爱学生要有恒心,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不能虎头蛇尾”,不能有“冷热病”,应有头有尾。
总之,师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班主任只有用充满着爱生的感情去教育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从而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努力向上;同时,学生在感受着师爱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以高尚的情感对待他人,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走出师爱的情感误区
老师以爱的播种获取爱的果实,以爱的付出赢得情的丰收。但是在实施师爱的过程中,有些老师会不知不觉步入误区。我们应该认清师爱的误区。走出师爱的误区。
(一)百依百顺,包庇护短。
班主任教育学生,付出的爱心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将爱心当作天上落下来的雨水随意泼洒。爱,只有讲究原则,才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立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否则,对学生“百依百顺”。护短包庇,那爱将结出苦果。情感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爱,不能无原则,更不能宽容无边。
(二)互换互利,庸俗低级。
作为塑造学生高尚心灵的“工程师”,班主任自己的灵魂首先必须是高尚的,身正才能为范。以家长地位来定师生亲疏的庸俗做法,既败坏了班主任形象,又有害于优良班集体的建立;既败坏了学校和教育者的形象,又与师爱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
(三)嫌“差”爱“好”,有失公允。
有些班主任对待表现好的学生、本校老师的孩子、自己亲戚的孩子总是将表扬和鼓励挂在口头,绽在眉梢;而对表现稍差的学生,往往关爱不足,甚至视之为班级前进的绊脚石,给以严厉批评。
(四)表里矛盾,虚情假意。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师爱,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心灵的深处。班主任爱学生应发自肺腑,如父爱般真挚、母爱般慈祥。以虚情假意来敷衍学生是万万要不得的。
(五)自私狭隘,小家子气。
作为一名有智慧的班主任,不应只是某个班的班主任。应将周围所有的学生当作教育对象,对他们负有同样的师爱和教育的义务。只有博大而非狭隘的爱才是真正的师爱。
(六)生搬硬套,好心办坏事。
水之于禾苗的生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水过多会将禾苗淹死。给禾苗浇水要因时而异,因苗而异,同样,实施师爱也因时而异,因人而异。
(七)冷漠清高,不拘小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最深处。”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应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并且应从平等开始,从小事做起。
(八)信口开河,挫伤自尊。
(九)头脑发热,意气用事。
(十)严而无方,冷嘲热讽。
有些班主任认为爱学生,就是要秋风扫落叶,严师出高徒。但又严而无方,严而无度,把冷嘲热讽、讥笑挖苦、变相体罚当作表达师爱的手段,结果适得其反。
三、发挥师爱的桥梁作用
班主任为了很好地实施教育和奉献爱,一定要加强师德修养,调节自己的情感,调适自己的情绪,以情律己,爱一切学生,用自己的一切去爱学生,爱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用师爱情深架起通往学生心扉的桥梁。
(1)通过师爱之桥走近学生。
爱学生要从了解学生开始。由于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班主任应把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细致地了解每个学生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 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不及和学生促膝谈心的效果明显。班主任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地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要采取谈心、书面交流、一起开展活动等方式,注意走近学生,争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被尊重的过程中找到自我,获得自信,学会感激。
(2)通过师爱之桥理解学生
班主任要实施师爱。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班主任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就是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自己瞧不起自己,又不允许别人在人格上蔑视他们。他们遭到批评,嬉皮笑脸,若无其事;受到表扬,也无所谓。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千万不能歧视他们。对他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理解。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寻找积极因素。班主任只有多理解、多交流、多鼓励、多帮助,才能使他们逐渐转化,逐步提高。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
(3)通过师爱之桥教育学生。
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师爱为出发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会选择和反思,学会找出犯错的原因,用行动改正错误,发扬成绩,逐步成为有进步的学生。当然宽容学生的过失并不是姑息迁就,而是运用教育智慧、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错误,从而体现出班主任的博大胸怀和教育艺术。学生犯错误后,他们急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宽容、理解和帮助。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暴跳如雷,只能使学生产生反感,甚至自暴自弃,产生不良后果。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的感应,是情的体验。班主任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教育才能实施,否则就成了“赶鸭子上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