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解放后河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必然要提起王锡璋同志。从1958年元月起到1983年,王锡璋先后担任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厅长,时间长达25年之久,后又担任了两年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离休后他继续担任河南省政府教育咨询组成员,仍然经常关心教育工作。王锡璋长期主管河南省教育工作,为发展河南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谓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导者、实践者和见证人。
1995年春,笔者为撰写王锡璋传,曾采访他整整一个星期,和老人海阔天空地神聊,聊得十分愉快和投入。那时他已离休10年,慈祥可亲、平易近人,但记忆十分清晰,侃侃而谈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大事。回顾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王锡璋老人感叹自己和河南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对河南教育事业一往情深。
王锡璋1915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县朗公庙村,解放前的革命生涯就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是当时我们党内较为稀缺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新乡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56年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和中共河南省委候补委员。党的八大一次会议后,他去中央党校学习。1957年12月中央党校毕业后,他即被调任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兼副厅长,之后接任厅长。王锡璋郑重地说:“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又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穷省,这是河南的省情。教育工作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首先大力抓好中小学基础教育,让青少年和适龄儿童尽可能地都入学,把教育的基础打好。这是河南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方面我们既有令人骄傲的成绩和经验,也有十分沉痛的教训和代价。”笔者至今仍记得王锡璋老人说这话时那严肃的表情和深深的感慨。通过深入城乡基层学校调研,他认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教育经费;二是师资质量和数量。他提出教育经费一方面要靠政府拨款(这是主要来源);另一方面还应实行多渠道办学,并积极倡导开展勤工俭学。而迅速培训足够数量的合格师资,主要责任在教育行政部门,省教育厅应一马当先,责无旁贷。多年来,王锡璋一直强调以抓办学条件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全省中等师范和高等师专建设。他较早地提出每个县要办一所简师(后改为教师进修学校),每个市和专区建成一所师专,同时充分发挥省内几所原有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基地作用,逐年扩大它们的规模和招生人数,不断改善它们的教学设施和其他教学条件。王锡璋在实践中认识到:基础教育有其规律性,普及和提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绝不是凭主观愿望和一时的热情就能够实现,靠领导人做个决定或大喊大叫一阵子就能做到的,必须求真务实,老老实实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地去做好各项工作,尤其在校舍、教学设备和师资培训方面打下扎实基础,才能保证全省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逐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付学费。
“文革”中,王锡璋被作为“河南教育界头号走资派”遭到残酷迫害,长期失去人身自由,直到1973年6月他才恢复工作。当全省教育经过整顿治理刚刚恢复教学秩序、进入正常轨道时,1975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来势汹汹,葬送了教育界来之不易的好形势。王锡璋由于积极贯彻执行邓小平、周荣鑫整顿教育的指示,被扣上“河南教育界右侧翻案风风源”的大帽子,再次遭到批斗。粉碎“四人帮”后,他继续主持省教育厅工作,竭尽全力拨乱反正,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坚决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等做了大量工作。1977年他去北京参加全国高招会议,由于当时包括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在内的一些同志坚持“两个凡是”的立场和观点,对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制度、彻底推翻“四人帮”对教育工作所做的“两个估计”(即新中国成立后17年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等重要指示置若罔闻,思想抵触,会议一拖再拖,迟迟不能作出正确决定。与会许多同志非常气愤,纷纷提出批评意见。王锡璋在会上拍案而起,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拥护邓小平的指示。他当场赋诗一首,尖锐批评坚持“两个凡是”观点的同志:“高招会议两度开,群情激愤难除排。虽然东风强有力,玉门紧闭过不来。”这首诗在会上广泛流传,他得到许多人的支持,一时成为美谈。
改革开放之初,王锡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落实党的政策,平反教育战线上各种冤假错案,千方百计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欣然写下《“老九”解放》一诗:“一声惊雷自天来,千钧枷锁被砸开。从此‘老九’不再臭,四化何愁无人才。”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为广大教师摘去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王锡璋兴奋地挥笔题诗《教育回春》直抒胸臆,诗云:“强劲东风阵阵来,冰消冻解百花开。一席讲话方针明,澄清玉宇万里埃。辛勤园丁被加冕,天下学士尽舒怀。教育老兵更欢畅,四化路上争前排。”
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师资。王锡璋说:“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最要紧的是要抓好师资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为广大教师做好服务工作,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事关河南教育全局长远建设的大事。”他在各种会议上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的一项基础工程,要认真办好各级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建立省、市(地)、县各级教师进修机构和县以下的中心教研室,不仅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切实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而且要关心教师的业务进修,为教师创造成才的机会。要认真组织教师在岗进修和离职培训,鼓励和帮助教师订立个人进修计划,并促其实现,切实保证教师至少有5/6的时间用于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他的目光有相当的前瞻性,在当时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他已意识到电化教育的重要性,在省教育厅直属领导下建立了电教馆。他还倡议建立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并亲自兼任第一任电大校长,强调要充分发挥电视远距离教学的优势,运用电视教学手段来培训、提高县城和农村学校的师资,使他们尽早实现学历达标、能力达标。他积极主张电大和电教馆建立教学录像资料库,把全国最优秀的教师的示范课摄制成系列录像,从小学到高中,各科门类齐全,使广大教师不出远门就能观摩学习,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
王锡璋深深感到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在教师培训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尤其在培训中学骨干师资和中学校长方面,长期以来是个薄弱环节,必须建立自己的现代化培训基地——河南教育学院。他和厅党组及各处室的同志对河南教育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作了多次研究,在教育经费紧缺的状况下,他坚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宁可省下其他一些项目经费开支,也要集中力量尽早把教育学院这个培训基地建设好。他亲自审阅教育学院的基建规划和图纸设计,提高学员宿舍建筑标准,深入施工工地现场视察,关心教育学院建设发展的每一进程。可以说河南教育学院的诞生和发展凝结了王锡璋的心血。
为了扩大和加强中学师资后备力量,他还积极主张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要尽可能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以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也能胜任教师职务。从河南实际情况看,中学师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担任的。他特别关心基层教师的生活福利,要求各地解决好教师的宿舍和医疗问题。他还倡议并具体筹划在风景优美的商城县汤泉池建立了一所教师温泉疗养院。在省教育厅工作的最后几年中,王锡璋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带队深入新乡、信阳等地农村,对农村小学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写出《农村小学普及情况调查报告》,剖析农村小学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对策,强调中师培养目标必须重点面向农村小学,必须提高民师学历达标率,县教师进修学校应主要培训农村小学教师,县教研室要把重点放在小学教学研究上,切实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他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真理性,刻苦钻研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早在1983年他就提出教育系统各级干部要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同年7月12日他在《河南日报》发表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前进》的理论文章。他在文中说:“用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对于改变教育与国民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局面,充分发挥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重点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更可贵的是,王锡璋不但认真总结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成绩,也勇敢地直面历史,绝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和教训。使他特别刻骨铭心的是1958年河南教育“大跃进”出现的重大失误。他在1958年初反右斗争高潮中到省教育厅任职,教育战线“大跃进”的全过程他都参与其中,对这段历史的真相最具知情权和发言权。离休后,他认真整理资料,如实地写下了《一九五八年的教育“大跃进”——教育工作回忆之一》,坦诚地表明自己应负的责任,绝不文过饰非。当时在河南省委文教部的直接领导下,教育战线和经济战线一样,出现了严重的“浮夸风”。如在全省一片“乘卫星”“驾火箭”高速发展教育的气氛下,1958年年初,省教育厅在长葛召开的会议上提出5年全省普及中小学教育和扫除文盲的跃进目标,并依此制定了《河南省1958年教育事业大跃进规划(草案)》。这一目标显然已经超越现实可能,浮夸性质相当明显,但当省委提出“十年规划一年完成”的口号,对教育要求“一年普及中小学教育,一年实现无盲省”后,省教育厅领导感到自己的思想太保守,立即修改,一跃为1958年当年实现这一目标,并写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大跃进”规划。“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很多县都提出“一年普及中学和扫除文盲”,有的县甚至提出“苦干三个月,普及中小学”,有一个乡更是惊人,汇报他们在7天内就普及了中小学,办起了5所民办中学,25所民办小学。王锡璋去北京参加第四次教育行政会议期间,省内各县纷纷打电报来报喜,他接到电报后用大字报在会议驻地公布出来,并在宿舍挂了一幅河南省地图,哪个县传来普及中小学教育或扫盲喜报,就在那个县插上一面小红旗。谁料会议还没开完,地图上差不多已插满了小红旗,全省基本上已经普及了中小学教育,扫除了文盲。王锡璋当时是以虔诚的态度一本正经地去做的,认为这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根本没有动脑子去想其中有无浮夸,以致严肃的教育普及事业被浮夸风弄得几乎成了笑话和儿戏!王锡璋说:“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感到幼稚可笑。”对种种教育浮夸风的事实和成因,回忆录中都如实写出,他认为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坚定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王锡璋还沉痛地回顾了1958年在省委领导错误批判“潘、杨、王”的政治高压下,省教育厅也召开党组扩大会,以整风和反对右倾思想为名,错误地批判了原厅长、老教育家高镇五同志,取消了其预备党员资格,给高镇五同志造成了极大伤害。1980年,省教育厅党组为高镇五平了反,恢复了他的党籍,王锡璋同志在回忆录中作了深刻的反省和检讨,希望已逝世的高镇五同志九泉之下能瞑目。这样如实写出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表明了王锡璋襟怀坦白,对“左”祸肆虐的历史有着切肤之痛和深刻反思。此外,许多人并不了解的是,“理论家”康生在“大跃进”高潮时来到河南,多次讲话、作报告,就教育“大跃进”等问题进行了许多极“左”的“理论性概括”,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将河南教育“大跃进”推向高峰。王锡璋当面听了这些讲话,并作了详细记录,他在回忆录中原原本本托出,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真实的史料。
那年,他将这份回忆录赠给了笔者一份。光阴似箭,2008年春,正值“大跃进”50周年之际,笔者重读王锡璋老人当年写的这册油印回忆录,感到这是记录河南教育“大跃进”实情的沉甸甸的信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于是在文字上加以整理,以《1958年河南教育“大跃进”》为题,将这一回忆录发表在《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第3期上。此时,距这位可敬的老人去世已两年,这份珍贵的回忆录终于不致湮没,笔者感到欣慰。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大跃进”实际上就是一场瞎折腾、穷折腾,王锡璋留下的这一史料,对我们今天更加深刻地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的重要意义是十分有益的。
(责 编 流 水)
1995年春,笔者为撰写王锡璋传,曾采访他整整一个星期,和老人海阔天空地神聊,聊得十分愉快和投入。那时他已离休10年,慈祥可亲、平易近人,但记忆十分清晰,侃侃而谈河南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大事。回顾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王锡璋老人感叹自己和河南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对河南教育事业一往情深。
王锡璋1915年出生于河南新乡县朗公庙村,解放前的革命生涯就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是当时我们党内较为稀缺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新乡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1956年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和中共河南省委候补委员。党的八大一次会议后,他去中央党校学习。1957年12月中央党校毕业后,他即被调任河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兼副厅长,之后接任厅长。王锡璋郑重地说:“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又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穷省,这是河南的省情。教育工作一定要从这一实际出发,首先大力抓好中小学基础教育,让青少年和适龄儿童尽可能地都入学,把教育的基础打好。这是河南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方面我们既有令人骄傲的成绩和经验,也有十分沉痛的教训和代价。”笔者至今仍记得王锡璋老人说这话时那严肃的表情和深深的感慨。通过深入城乡基层学校调研,他认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教育经费;二是师资质量和数量。他提出教育经费一方面要靠政府拨款(这是主要来源);另一方面还应实行多渠道办学,并积极倡导开展勤工俭学。而迅速培训足够数量的合格师资,主要责任在教育行政部门,省教育厅应一马当先,责无旁贷。多年来,王锡璋一直强调以抓办学条件为突破口,大力加强全省中等师范和高等师专建设。他较早地提出每个县要办一所简师(后改为教师进修学校),每个市和专区建成一所师专,同时充分发挥省内几所原有的高等师范院校的基地作用,逐年扩大它们的规模和招生人数,不断改善它们的教学设施和其他教学条件。王锡璋在实践中认识到:基础教育有其规律性,普及和提高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绝不是凭主观愿望和一时的热情就能够实现,靠领导人做个决定或大喊大叫一阵子就能做到的,必须求真务实,老老实实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地去做好各项工作,尤其在校舍、教学设备和师资培训方面打下扎实基础,才能保证全省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逐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付学费。
“文革”中,王锡璋被作为“河南教育界头号走资派”遭到残酷迫害,长期失去人身自由,直到1973年6月他才恢复工作。当全省教育经过整顿治理刚刚恢复教学秩序、进入正常轨道时,1975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来势汹汹,葬送了教育界来之不易的好形势。王锡璋由于积极贯彻执行邓小平、周荣鑫整顿教育的指示,被扣上“河南教育界右侧翻案风风源”的大帽子,再次遭到批斗。粉碎“四人帮”后,他继续主持省教育厅工作,竭尽全力拨乱反正,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坚决贯彻邓小平教育思想等做了大量工作。1977年他去北京参加全国高招会议,由于当时包括教育部主要负责人在内的一些同志坚持“两个凡是”的立场和观点,对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制度、彻底推翻“四人帮”对教育工作所做的“两个估计”(即新中国成立后17年毛主席的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等重要指示置若罔闻,思想抵触,会议一拖再拖,迟迟不能作出正确决定。与会许多同志非常气愤,纷纷提出批评意见。王锡璋在会上拍案而起,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拥护邓小平的指示。他当场赋诗一首,尖锐批评坚持“两个凡是”观点的同志:“高招会议两度开,群情激愤难除排。虽然东风强有力,玉门紧闭过不来。”这首诗在会上广泛流传,他得到许多人的支持,一时成为美谈。
改革开放之初,王锡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落实党的政策,平反教育战线上各种冤假错案,千方百计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欣然写下《“老九”解放》一诗:“一声惊雷自天来,千钧枷锁被砸开。从此‘老九’不再臭,四化何愁无人才。”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为广大教师摘去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王锡璋兴奋地挥笔题诗《教育回春》直抒胸臆,诗云:“强劲东风阵阵来,冰消冻解百花开。一席讲话方针明,澄清玉宇万里埃。辛勤园丁被加冕,天下学士尽舒怀。教育老兵更欢畅,四化路上争前排。”
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师资。王锡璋说:“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最要紧的是要抓好师资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为广大教师做好服务工作,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事关河南教育全局长远建设的大事。”他在各种会议上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的一项基础工程,要认真办好各级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要建立省、市(地)、县各级教师进修机构和县以下的中心教研室,不仅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切实改善和提高教师待遇,而且要关心教师的业务进修,为教师创造成才的机会。要认真组织教师在岗进修和离职培训,鼓励和帮助教师订立个人进修计划,并促其实现,切实保证教师至少有5/6的时间用于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他的目光有相当的前瞻性,在当时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他已意识到电化教育的重要性,在省教育厅直属领导下建立了电教馆。他还倡议建立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并亲自兼任第一任电大校长,强调要充分发挥电视远距离教学的优势,运用电视教学手段来培训、提高县城和农村学校的师资,使他们尽早实现学历达标、能力达标。他积极主张电大和电教馆建立教学录像资料库,把全国最优秀的教师的示范课摄制成系列录像,从小学到高中,各科门类齐全,使广大教师不出远门就能观摩学习,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
王锡璋深深感到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在教师培训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尤其在培训中学骨干师资和中学校长方面,长期以来是个薄弱环节,必须建立自己的现代化培训基地——河南教育学院。他和厅党组及各处室的同志对河南教育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作了多次研究,在教育经费紧缺的状况下,他坚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宁可省下其他一些项目经费开支,也要集中力量尽早把教育学院这个培训基地建设好。他亲自审阅教育学院的基建规划和图纸设计,提高学员宿舍建筑标准,深入施工工地现场视察,关心教育学院建设发展的每一进程。可以说河南教育学院的诞生和发展凝结了王锡璋的心血。
为了扩大和加强中学师资后备力量,他还积极主张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也要尽可能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以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也能胜任教师职务。从河南实际情况看,中学师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的学生担任的。他特别关心基层教师的生活福利,要求各地解决好教师的宿舍和医疗问题。他还倡议并具体筹划在风景优美的商城县汤泉池建立了一所教师温泉疗养院。在省教育厅工作的最后几年中,王锡璋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带队深入新乡、信阳等地农村,对农村小学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写出《农村小学普及情况调查报告》,剖析农村小学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对策,强调中师培养目标必须重点面向农村小学,必须提高民师学历达标率,县教师进修学校应主要培训农村小学教师,县教研室要把重点放在小学教学研究上,切实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他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真理性,刻苦钻研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一系列论述。早在1983年他就提出教育系统各级干部要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同年7月12日他在《河南日报》发表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前进》的理论文章。他在文中说:“用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对于改变教育与国民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局面,充分发挥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重点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更可贵的是,王锡璋不但认真总结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成绩,也勇敢地直面历史,绝不回避曾经走过的弯路和教训。使他特别刻骨铭心的是1958年河南教育“大跃进”出现的重大失误。他在1958年初反右斗争高潮中到省教育厅任职,教育战线“大跃进”的全过程他都参与其中,对这段历史的真相最具知情权和发言权。离休后,他认真整理资料,如实地写下了《一九五八年的教育“大跃进”——教育工作回忆之一》,坦诚地表明自己应负的责任,绝不文过饰非。当时在河南省委文教部的直接领导下,教育战线和经济战线一样,出现了严重的“浮夸风”。如在全省一片“乘卫星”“驾火箭”高速发展教育的气氛下,1958年年初,省教育厅在长葛召开的会议上提出5年全省普及中小学教育和扫除文盲的跃进目标,并依此制定了《河南省1958年教育事业大跃进规划(草案)》。这一目标显然已经超越现实可能,浮夸性质相当明显,但当省委提出“十年规划一年完成”的口号,对教育要求“一年普及中小学教育,一年实现无盲省”后,省教育厅领导感到自己的思想太保守,立即修改,一跃为1958年当年实现这一目标,并写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大跃进”规划。“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很多县都提出“一年普及中学和扫除文盲”,有的县甚至提出“苦干三个月,普及中小学”,有一个乡更是惊人,汇报他们在7天内就普及了中小学,办起了5所民办中学,25所民办小学。王锡璋去北京参加第四次教育行政会议期间,省内各县纷纷打电报来报喜,他接到电报后用大字报在会议驻地公布出来,并在宿舍挂了一幅河南省地图,哪个县传来普及中小学教育或扫盲喜报,就在那个县插上一面小红旗。谁料会议还没开完,地图上差不多已插满了小红旗,全省基本上已经普及了中小学教育,扫除了文盲。王锡璋当时是以虔诚的态度一本正经地去做的,认为这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根本没有动脑子去想其中有无浮夸,以致严肃的教育普及事业被浮夸风弄得几乎成了笑话和儿戏!王锡璋说:“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感到幼稚可笑。”对种种教育浮夸风的事实和成因,回忆录中都如实写出,他认为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坚定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王锡璋还沉痛地回顾了1958年在省委领导错误批判“潘、杨、王”的政治高压下,省教育厅也召开党组扩大会,以整风和反对右倾思想为名,错误地批判了原厅长、老教育家高镇五同志,取消了其预备党员资格,给高镇五同志造成了极大伤害。1980年,省教育厅党组为高镇五平了反,恢复了他的党籍,王锡璋同志在回忆录中作了深刻的反省和检讨,希望已逝世的高镇五同志九泉之下能瞑目。这样如实写出是需要极大勇气的,表明了王锡璋襟怀坦白,对“左”祸肆虐的历史有着切肤之痛和深刻反思。此外,许多人并不了解的是,“理论家”康生在“大跃进”高潮时来到河南,多次讲话、作报告,就教育“大跃进”等问题进行了许多极“左”的“理论性概括”,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将河南教育“大跃进”推向高峰。王锡璋当面听了这些讲话,并作了详细记录,他在回忆录中原原本本托出,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真实的史料。
那年,他将这份回忆录赠给了笔者一份。光阴似箭,2008年春,正值“大跃进”50周年之际,笔者重读王锡璋老人当年写的这册油印回忆录,感到这是记录河南教育“大跃进”实情的沉甸甸的信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于是在文字上加以整理,以《1958年河南教育“大跃进”》为题,将这一回忆录发表在《中共党史资料》2008年第3期上。此时,距这位可敬的老人去世已两年,这份珍贵的回忆录终于不致湮没,笔者感到欣慰。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大跃进”实际上就是一场瞎折腾、穷折腾,王锡璋留下的这一史料,对我们今天更加深刻地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指示的重要意义是十分有益的。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