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自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以下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对此的一些感受:
一、教师要具有独特的亲和力
所谓教师教学中的亲和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给予学生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感染力。这种力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这种力量,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近祥和的课堂气氛。
教师的亲和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用心理学的理论推断,学生学习激情的调动与学生学习兴趣关系紧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就取决于教师的亲和力了。就正如一个出色的相声演员,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听其声,先见其容。还不等他举手投足,令人捧腹的戏剧效果已让观众入胜了,那笑容可掬的背后,蕴涵的不就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吗?
二、恰当地运用情境导学
教师恰当的情境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起来了。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锺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激发出神秘的魅力,引领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我在教学《狼》一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深林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道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在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了眼睛,随后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课文:“有个屠户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入理解教材中蕴藏的情感
苏教版语文八(下)教材选用了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这篇文章写了两个身患重病的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灵。靠窗病人心地善良,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不靠窗的病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冷酷无情、见死不救,其间一连串的心理变化描写:“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欣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形象地反映出其灵魂的丑恶。特别是小说的最后,作者以“他看到得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极为凝练的一句话,写不靠窗的病人梦寐以求、费尽心思的追寻结果,戛然而止,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令人沉思断想,回味无穷。
教师备课时,应深入钻研教材,看清文章的来龙去脉。这样的话,在具体教学中就能言简意赅,抓住要领,深入分析,游刃有余,学生才能随你的“刀刃”在课堂里活跃地畅游。此外,了解文章后还应该回味静思,联系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感,融合作者的构思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要进入角色。这样无声文字可以变成教师口中有声语言,笔下优美的画卷,使教师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学习迸发兴趣的火花,产生更高的求知欲的时候。
四、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论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文体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的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文学鉴赏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认为,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一,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第二,要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中学生记忆力旺盛,思维敏捷,要广泛涉猎知识,不仅要学好必修的所有课程,而且还要懂得所修课程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诸如天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第三,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提高他们的情感感知力和体验力。
学生拥有了广阔的“期待视野”,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具备了文学鉴赏的能力,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去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高超的组织课堂能力,驾驭教材能力和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用自己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
五、用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并且认为:“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
在培养学生成功感时,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的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做法。
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哪怕是取得微小的进步,也往往能刺激其成就动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沿着从兴趣思索到进步的程序,慢慢地导进学习的大门。学生一定会在黄金的季节有一份愉快的收获!
一、教师要具有独特的亲和力
所谓教师教学中的亲和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给予学生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感染力。这种力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这种力量,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近祥和的课堂气氛。
教师的亲和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用心理学的理论推断,学生学习激情的调动与学生学习兴趣关系紧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就取决于教师的亲和力了。就正如一个出色的相声演员,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听其声,先见其容。还不等他举手投足,令人捧腹的戏剧效果已让观众入胜了,那笑容可掬的背后,蕴涵的不就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吗?
二、恰当地运用情境导学
教师恰当的情境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起来了。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锺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激发出神秘的魅力,引领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我在教学《狼》一文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深林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道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在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了眼睛,随后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课文:“有个屠户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深入理解教材中蕴藏的情感
苏教版语文八(下)教材选用了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这篇文章写了两个身患重病的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灵。靠窗病人心地善良,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不靠窗的病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冷酷无情、见死不救,其间一连串的心理变化描写:“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欣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形象地反映出其灵魂的丑恶。特别是小说的最后,作者以“他看到得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极为凝练的一句话,写不靠窗的病人梦寐以求、费尽心思的追寻结果,戛然而止,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灵的力量,令人沉思断想,回味无穷。
教师备课时,应深入钻研教材,看清文章的来龙去脉。这样的话,在具体教学中就能言简意赅,抓住要领,深入分析,游刃有余,学生才能随你的“刀刃”在课堂里活跃地畅游。此外,了解文章后还应该回味静思,联系自己的生活所见所感,融合作者的构思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要进入角色。这样无声文字可以变成教师口中有声语言,笔下优美的画卷,使教师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学习迸发兴趣的火花,产生更高的求知欲的时候。
四、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论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文体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的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文学鉴赏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我认为,培养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一,我们的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第二,要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中学生记忆力旺盛,思维敏捷,要广泛涉猎知识,不仅要学好必修的所有课程,而且还要懂得所修课程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诸如天文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第三,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提高他们的情感感知力和体验力。
学生拥有了广阔的“期待视野”,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具备了文学鉴赏的能力,在具体的鉴赏实践中,还需要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去唤起学生的期待视野。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高超的组织课堂能力,驾驭教材能力和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用自己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应该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
五、用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并且认为:“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
在培养学生成功感时,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的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做法。
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哪怕是取得微小的进步,也往往能刺激其成就动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沿着从兴趣思索到进步的程序,慢慢地导进学习的大门。学生一定会在黄金的季节有一份愉快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