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专家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因此很快就会遗忘。”的确是这样,能否拨动学生的心弦正是数学教学取得成败的关键。数学教师需要探索如何使基于逻辑思辨的数学知识增添直观形象和想象的光环?如何让严谨缜密的计算过程融入生活的热情,富有生命的活力,成为激情与智慧生成的场所?如何给孩子创设新奇、快乐的数学有情天?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着。
一、给你一件美丽的衣裳——魅力语言激发热情
很少有人把语言的魅力与数学教学连在一起。数学中所要求的“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往往与语文课上的华丽词藻形成反差。的确“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桃树,另一棵也是桃树”,在文学上认为是美的,在数学上就显得罗嗦。数学的语言要讲求平实、简洁、严谨与科学。但平实绝不是平淡,简洁绝不是简单,严谨绝不意味干涩,科学更不代表生硬。特别是面对小学生,生动的语言,适时适度的幽默会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文情感的语言,更易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孩子眼中的数学不再遥不可及。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认识”时,根据钟面上各针的形态、长短、快慢,可以形象地把秒针和时针比作高矮不同、胖瘦各异的两个运动员。又如在讲授带余数的除法时,形象地把除数和余数看作两个亲兄弟,用儿歌的形式把计算的要领再现:“哥哥在前把路领,弟弟在后不能丢,小朋友们要记牢……”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在深入浅出、明白易懂的前提下用情感去加温,不要吝惜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一件美丽的衣裳,给学生们一个数学有情天。
二、搭建数学的快乐大本营——创设情境提振热情
数学既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又是极为有趣而引人入胜的迷宫,而“兴趣”则是把学生引入这迷宫的无形之手,可让他们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何在玩与学中找到最佳的“切入点”,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一直追寻探索的艺术境界。如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当然教学中的游戏绝不是信手拈来,它来自教者的精心设计,是数学化的寓教于乐。
记得在教授“加减两步应用题”时,我利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乘坐公交车”为范本,设计了“乘车游遵义”:由饰演司机的学生,在“车厢”内手握方向盘,根据他所知道的遵义各车站名开始发车。情境再现:
生1(扮司机):欢迎您乘坐12路公共汽车,本车由茅草铺出发,经香港路、中华北路、碧云路,终点站遵义红军历史陵园,谢谢。(教室里一片笑声,接着大家又急切地关注着)此时,有8名学生上来乘车。生1:遵义会议纪念馆站到了,请下车的乘客准备下车(到站,有6人下车,又上来3人)。
这时,台下学生通过演示的情境,顺利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通过尝试,不但体现了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且增进了孩子对我们居住城市的了解。我看见同学们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笑脸,不曾想竟带动了学生们如此高的积极性,感慨之余,更加坚定了探索情境教学之路。
三、“动手动眼又动脑”——亲历亲为增添热情
新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手眼脑“三动”的实践学习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体会数学的属性和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提振。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一课时,我放手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轮流当“测量家”、“记录员”。进行量身高、量步长等操作活动,学生既要动手量,又要口头报长度,还要动手作记录,最后把测量结果制成小牌子发给被测者。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操作对象的认识。
四、创设发现生活的平台——“生活数学”焕发热情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学习《购物》时,我创设了“今天我当家”的购物活动,学生们不但在亲身经历中悟到了用钱的策略,而且还提出了正确购物的各种理由:“饮食要健康,必须荤素搭配”,“买东西要比价钱,既便宜还要好”,“要节约不能乱花钱”,“这是买给爷爷的,他年纪大要多吃有营养的”,“要多买一点儿,害怕涨价,这是奶奶给我讲的”。 这些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我感悟到:不要小看孩子们,当“大人”一旦把生活问题的处理权和机会交给他们,会焕发起他们将极大的热情和聪明才智。今天的课堂活动就是这样一个“小菜场,大课堂”,孩子们购物行为和思想充满了创意与灵性。
五、解决问题,经历成长——感悟成功点燃激情
我们每个人都曾品尝过攻克一道数学难题之后的喜悦,也曾经历过百思不得其解的困顿,数学给予我们的是在探索中不断延伸的发现之旅。至今,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七巧板拼图”一课,我只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想一想,拼一拼,由简到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拿出自己的作品。不做比较,不分高低,只要是你自己动手拼出的,就是好作品。当我看到平时动作最慢、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向大家炫耀他的拼图时,我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让每个学生感悟成功,拥有自信。
一、给你一件美丽的衣裳——魅力语言激发热情
很少有人把语言的魅力与数学教学连在一起。数学中所要求的“简洁明了”的教学语言往往与语文课上的华丽词藻形成反差。的确“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桃树,另一棵也是桃树”,在文学上认为是美的,在数学上就显得罗嗦。数学的语言要讲求平实、简洁、严谨与科学。但平实绝不是平淡,简洁绝不是简单,严谨绝不意味干涩,科学更不代表生硬。特别是面对小学生,生动的语言,适时适度的幽默会使“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人文情感的语言,更易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孩子眼中的数学不再遥不可及。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认识”时,根据钟面上各针的形态、长短、快慢,可以形象地把秒针和时针比作高矮不同、胖瘦各异的两个运动员。又如在讲授带余数的除法时,形象地把除数和余数看作两个亲兄弟,用儿歌的形式把计算的要领再现:“哥哥在前把路领,弟弟在后不能丢,小朋友们要记牢……”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在深入浅出、明白易懂的前提下用情感去加温,不要吝惜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一件美丽的衣裳,给学生们一个数学有情天。
二、搭建数学的快乐大本营——创设情境提振热情
数学既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又是极为有趣而引人入胜的迷宫,而“兴趣”则是把学生引入这迷宫的无形之手,可让他们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如何在玩与学中找到最佳的“切入点”,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一直追寻探索的艺术境界。如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当然教学中的游戏绝不是信手拈来,它来自教者的精心设计,是数学化的寓教于乐。
记得在教授“加减两步应用题”时,我利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乘坐公交车”为范本,设计了“乘车游遵义”:由饰演司机的学生,在“车厢”内手握方向盘,根据他所知道的遵义各车站名开始发车。情境再现:
生1(扮司机):欢迎您乘坐12路公共汽车,本车由茅草铺出发,经香港路、中华北路、碧云路,终点站遵义红军历史陵园,谢谢。(教室里一片笑声,接着大家又急切地关注着)此时,有8名学生上来乘车。生1:遵义会议纪念馆站到了,请下车的乘客准备下车(到站,有6人下车,又上来3人)。
这时,台下学生通过演示的情境,顺利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通过尝试,不但体现了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且增进了孩子对我们居住城市的了解。我看见同学们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笑脸,不曾想竟带动了学生们如此高的积极性,感慨之余,更加坚定了探索情境教学之路。
三、“动手动眼又动脑”——亲历亲为增添热情
新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手眼脑“三动”的实践学习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在直观感受中体会数学的属性和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学习情绪的提振。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一课时,我放手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轮流当“测量家”、“记录员”。进行量身高、量步长等操作活动,学生既要动手量,又要口头报长度,还要动手作记录,最后把测量结果制成小牌子发给被测者。这项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加深了对操作对象的认识。
四、创设发现生活的平台——“生活数学”焕发热情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感受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学习《购物》时,我创设了“今天我当家”的购物活动,学生们不但在亲身经历中悟到了用钱的策略,而且还提出了正确购物的各种理由:“饮食要健康,必须荤素搭配”,“买东西要比价钱,既便宜还要好”,“要节约不能乱花钱”,“这是买给爷爷的,他年纪大要多吃有营养的”,“要多买一点儿,害怕涨价,这是奶奶给我讲的”。 这些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我感悟到:不要小看孩子们,当“大人”一旦把生活问题的处理权和机会交给他们,会焕发起他们将极大的热情和聪明才智。今天的课堂活动就是这样一个“小菜场,大课堂”,孩子们购物行为和思想充满了创意与灵性。
五、解决问题,经历成长——感悟成功点燃激情
我们每个人都曾品尝过攻克一道数学难题之后的喜悦,也曾经历过百思不得其解的困顿,数学给予我们的是在探索中不断延伸的发现之旅。至今,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七巧板拼图”一课,我只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走到学生中去,让学生想一想,拼一拼,由简到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拿出自己的作品。不做比较,不分高低,只要是你自己动手拼出的,就是好作品。当我看到平时动作最慢、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向大家炫耀他的拼图时,我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让每个学生感悟成功,拥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