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思想的实质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依据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而定。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都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建构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一、设疑激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期待
学习大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始于“问题”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要善于制造悬念,让学生处于“急于想问”“急于想知”的状态之中,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发阅读的期待。
1.悬念设疑,引发期待。“假如你迷恋某种事情,却遭到了父母的误解,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这是我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上课伊始设置的悬念。课堂上,学生的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特别是曾被父母误解,甚至被厉声责骂过的那些学生,更是一脸的严肃!小小的脑袋布满了一个个大大的期待,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2.情境设疑,满足期待。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这样激发学生的期待:“有个旅行社想开辟海底世界旅游热线,他们听说我们今天要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想请同学们帮助设计几条宣传海底世界风光的广告语。同学们有兴趣帮这个忙吗?”学生兴趣盎然,大声喊着:“有,有……”
凭借“写广告语”的情境创设,极自然地带着学生走向课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探究引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力
1.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处于主体激活的状态,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在教《槐乡五月》一课时,让学生根据兴趣组成不同的组:画画、朗诵(加动作)、导游等,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结果学生不仅画得栩栩如生,还当场有声有色地朗诵、表演。随着学生的手动起来,他们的思维也打开了,他们学得更活、更实、更深,很多创造性的点子都随即出现了。
2.组织学生共同合作。调动学生共同合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核心。我们倡导课堂由单一形式转化为“个别自主学习,分组交流,全班自我总结”的全班自主形式。如《海底世界》一文,我们可以接着引导:“同学们设计的广告语真好,不但被旅行社采用了,现在他们还想请你们当导游呢。具体介绍海底世界,该怎样介绍呢?海底世界比较大,我们来分工合作,可以分为四个展区:1.宁静的世界;2.动物展区;3.植物展区;4.矿物展区。每组负责一个展区。第一小组负责一号展区,以此类推。注意每个组都要把课文改编成导游词,比一比哪组导游词最出色,比一比哪组导游工作最出色。分头行动。”学生自由准备并推荐一名选手做导游。
三、训练有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1.找准训练点。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按照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它体现了教学的基本意图和重点,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凭借和依据。我们应当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处选择切入。如教学《菩萨兵》一课,教师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只有朱德总司令说的三句话,但却都没有表示说话者语气、动作或神态的提示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体会语体色彩并说出理由,再放入语境中诵读。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真谛和内涵。
2.多种感官参与训练。教学《郑成功》一课,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词句后,再让学生看一看相关的电影片段,化远为近,化无声为有声,读一读凸显人物形象的词句,化被动为积极;演一演将士奋勇攻打荷兰侵略者、台湾人民欢迎郑军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这样,学生在脑、口、眼、手等多种器官的参与下,将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情境、具体可感的形象,实现了学生对语言的充分感知以及对文章主人公形象的理解。
四、立足实践,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延
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本、课堂,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总会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走出课堂、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语文资源学语文、用语文。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学生对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举办“海底世界”知识展览。学生们都很高兴。课后,他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一周之后,展览会如期举行。学生们不仅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个个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丰富他们的视野。
每一堂课都是学生成长的绚丽舞台,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立足语文课堂,真正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真正让学生唱响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这样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流光溢彩!
(责编 刘宇帆)
一、设疑激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期待
学习大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的学习始于“问题”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要善于制造悬念,让学生处于“急于想问”“急于想知”的状态之中,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发阅读的期待。
1.悬念设疑,引发期待。“假如你迷恋某种事情,却遭到了父母的误解,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呢?”这是我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上课伊始设置的悬念。课堂上,学生的心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特别是曾被父母误解,甚至被厉声责骂过的那些学生,更是一脸的严肃!小小的脑袋布满了一个个大大的期待,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2.情境设疑,满足期待。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这样激发学生的期待:“有个旅行社想开辟海底世界旅游热线,他们听说我们今天要学习《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想请同学们帮助设计几条宣传海底世界风光的广告语。同学们有兴趣帮这个忙吗?”学生兴趣盎然,大声喊着:“有,有……”
凭借“写广告语”的情境创设,极自然地带着学生走向课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探究引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力
1.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处于主体激活的状态,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在教《槐乡五月》一课时,让学生根据兴趣组成不同的组:画画、朗诵(加动作)、导游等,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结果学生不仅画得栩栩如生,还当场有声有色地朗诵、表演。随着学生的手动起来,他们的思维也打开了,他们学得更活、更实、更深,很多创造性的点子都随即出现了。
2.组织学生共同合作。调动学生共同合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核心。我们倡导课堂由单一形式转化为“个别自主学习,分组交流,全班自我总结”的全班自主形式。如《海底世界》一文,我们可以接着引导:“同学们设计的广告语真好,不但被旅行社采用了,现在他们还想请你们当导游呢。具体介绍海底世界,该怎样介绍呢?海底世界比较大,我们来分工合作,可以分为四个展区:1.宁静的世界;2.动物展区;3.植物展区;4.矿物展区。每组负责一个展区。第一小组负责一号展区,以此类推。注意每个组都要把课文改编成导游词,比一比哪组导游词最出色,比一比哪组导游工作最出色。分头行动。”学生自由准备并推荐一名选手做导游。
三、训练有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1.找准训练点。训练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年级的具体要求,按照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来确定训练的内容。它体现了教学的基本意图和重点,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凭借和依据。我们应当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处选择切入。如教学《菩萨兵》一课,教师启发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人物语言只有朱德总司令说的三句话,但却都没有表示说话者语气、动作或神态的提示语,让学生根据上下文体会语体色彩并说出理由,再放入语境中诵读。这样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真谛和内涵。
2.多种感官参与训练。教学《郑成功》一课,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词句后,再让学生看一看相关的电影片段,化远为近,化无声为有声,读一读凸显人物形象的词句,化被动为积极;演一演将士奋勇攻打荷兰侵略者、台湾人民欢迎郑军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这样,学生在脑、口、眼、手等多种器官的参与下,将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情境、具体可感的形象,实现了学生对语言的充分感知以及对文章主人公形象的理解。
四、立足实践,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外延
我们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本、课堂,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总会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走出课堂、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语文资源学语文、用语文。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学生对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因势利导,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举办“海底世界”知识展览。学生们都很高兴。课后,他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请教家长,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一周之后,展览会如期举行。学生们不仅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个个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兴趣盎然,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一篇课文提供给学生的只是一个范例,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丰富他们的视野。
每一堂课都是学生成长的绚丽舞台,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立足语文课堂,真正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真正让学生唱响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这样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流光溢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