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里面有精神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五岁的时候,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已经意识到每一个汉字都代表着一个意思,如果识的字多了,就可以读懂小人书的意思了。
  儿子缠着我,让我教他识字。难得儿子这么好学,我决定教他识字,并且想着办法不让识字过程太枯燥,而是要充满乐趣,有意义。
  就从最简单的汉字学起吧。
  我先教儿子写“一”。儿子很快就知道了“一”的意思和写法。学完了“一”之后,儿子问我“二”怎么写。我写“二”给他看。儿子一见“二”,就乐了:“原来一横是‘一’,两横是‘二’,那‘三’肯定是三横了。”
  我夸奖儿子会联想,告诉他“三”确实是三横。
  想不到儿子初次学识字就“举一反三”地学会了三个汉字。也许儿子觉得识字很简单,所以有点儿骄傲,不待我教他识“四”,他就写出了四道横!问我是不是“四”。
  我却笑喷了——原来那个古代笑话说写“万”要画一万道横杠,绝不是个虚无的笑话,眼前的儿子不正犯这样的傻气嘛。
  儿子被我笑傻了,呆呆地看着我。
  我笑过了,跟儿子解释:“一是一横,二是二横,三是三横,可四就不是四横了,‘四’这样写” ……我一边说,一边写出了“四”,让儿子看。
  儿子冲着“四”看了又看,瞅了又瞅,疑惑不解地问:“四咋是这个样子呢,一点儿也不像四呀”。
  我乘机给儿子解释:“字要一个一个正确地识,不能凭你自己的感觉胡乱‘制造’。自造汉字,会闹笑话的。”
  儿子发现自己“制造”的字不对,有点儿尴尬,于是把纸上的“四道杠”擦去了,然后学写正确的“四”。儿子写了好多遍,终于会写“四”了——教孩子识字,就得这样给孩子制造点“小挫折”,可以克服孩子毛毛躁躁的识字心理。
  第二天,我继续教儿子识字,教简单的“人”字。
  我把“人”字写出来,让儿子猜这是什么字。儿子猜不中。我告诉他这个字是“人”。接着我问儿子:“这个字为什么是‘人’字呢?”
  儿子细细瞅了瞅,脱口而出:“它像是一个站着的人,还像是一个行走的人。”
  呵,儿子将字与形联系在了一起——识象形字时,有了这种意识,可以更快地识记汉字,并且还可以加深对汉字意思的理解。
  我告诉儿子:“恭喜你答对了。因为这个字像‘人’,所以它就是 ‘人’字。”
  “噢,我认得‘人’字喽,我认得‘人’喽。”儿子高兴极了——让孩子在识字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象形意义,孩子居然会有“发现新大陆”的快感呢。看来教孩子识字,万万不可“强输硬灌”,而是应该让孩子在识字的过程中猜一猜,悟一悟,比一比,让识字变成一款快乐的“智慧游戏”才好,这样识字就一点儿枯燥感也没有了。
  接着,我在“人”字上添一笔,写成了“大”。
  我问儿子:“有什么变化?”
  儿子说:“加了一道横。”
  “这次像什么呢?”我启发儿子。
  儿子瞧了瞧,然后回答我:“像是人在肩膀上放了担子。”
  “回答得真好。就是一个人挑了担子呀。人肩膀上有了担子,会变成什么呢?”我要教儿子在“人”的基础上识新字了。
  儿子说:“会变成一个能帮助大家的人,能为大家服务的人。”
  “能为大家服务帮助大家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我继续启发儿子。
  “应该是‘老大’。”儿子回答。
  “恭喜你又答对了。如果一个人能有所担当,能挑担子,他就是‘老大’,所以挑担子的‘人’字就是‘大’字。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大?有了担子,负起责任就会变大。”我把“大”的含义讲给儿子听,儿子若有所思,很快在形意结合的状态下学会了写‘大’。在学习写‘大’的时候,儿子还弄懂了“人变大”的道理。看来,教孩子识字并不仅仅是让他把字记下来,还应该向孩子传递汉字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精神价值,这样,孩子识字过程会促进他的精神成长。
  儿子试着在“大”的上面,又添了一横,然后问我:“这也是一个字吗?”
  我告诉他:“这也一个字,它读‘天’。”
  “爸爸,我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吧。”看来儿子对“天”有感觉,想表达出来。
  “行呀,你说说‘天’的意思吧。”我鼓励儿子。
  “人在肩膀上担起责任,就是‘大’,如果再用头担起更多的责任,更大,更大的当然就是‘天’。我说得对吗?”儿子仰头看我。
  我被儿子的解释感动了。孩子能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说出了这么深刻的道理与人分享,可真是识字过程中的珍贵收获呀。
  我向儿子竖起拇指,告诉他:“你真棒——你不但认识了‘天’,还知道了‘天’的道理”。
  儿子高兴地学写“天”。写天的时候,他的责任感正在萌芽。这样的萌芽,说明识字不仅仅是识字,而是孩子精气神在其过程中的融合与升华——这样的识字进程才会更有价值,绝不枯燥。
  (作者单位:山东莒南县路镇一中)
其他文献
时下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一节课的设计在引入环节一定要有“生活情境”。因此在教科书以及各种教学设计中充斥了大量诸如购物、吃饭、装修、乘车等所谓的生活情境。而这样的情境某种意义上贴近的是人物质层面的生活,并不一定符合学生思维方面的规律。  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其所熟悉的自然以及人的社会活动建立联系,无疑是好的做法,但并非必须如此。因为数学课程中一些内容的发生与发展,是遵循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展开
多次听过“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一般是先出示或让学生准备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学具,进而让学生估计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从而进行验证。教学的重点往往放在“验证”环节上,这样的安排感觉课堂上学生参与研究的状态是被动的,例如,是怎么聯想到等底等高的圆柱的?学生研究圆锥体积的思维起点在哪里?学生利用了哪些以前的活动经验?……教者又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呢?基于这些思考,笔者对这一课
【摘 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教师對如何进行复习课教学常常感到困惑。以二年级“表内乘法复习课”的教学为例,教师概括了四点教学要领:激“趣”、导“理”、巧“练”、重“评”,以期解决低年级复习课难上的问题,供一线教师借鉴。  【关键词】激“趣”;导“理”;巧“练”;重“评”  复习课与新授课、练习课等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不同授课类型。复习是对一段时间学习后的相关内容进行查漏补缺的过
【摘 要】课例尝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信息筛选、信息表征、信息联想等阅读理解的过程。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提取有效信息,用画图、摘录等形式厘清数量关系,正确理解题意,并从有关联的信息中,联想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主要从“基于学生起点,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和“创设真实情境,提升数学应用意识”等方面浅谈一些思考。  【关键词】真实情境;阅读能力;解决问题  一、课前思
【摘要】研究者以Y学校158名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扎根理论方法,探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有影响的关键实习事件。研究发现,正向关键实习事件包括幼儿美好品质、幼儿园精神环境良好、专业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高等;负向关键实习事件包括社会认同低、幼儿消极反馈、幼儿园精神环境局限、园所安排不合理、指导教师专业素养欠缺、自我专业能力欠缺等。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摘 要】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概念,在统计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的教学更偏重于对平均数的计算,忽视了对平均数概念本质的认识。而基于数学史的平均数教学,力求还原平均数的本原意义,教学中以估计大数作为认知的起点,在问题解决和不断质疑中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认识,从而指向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平均数;数学史;教学设计;问题解决;概念  平均数作为一个统计概念,在统计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的平均
蔡:小智,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自我感觉备课很充分了,可一上起来,就十分别扭,老师跟学生都觉得不爽、不对头。  智:原因当然很多,但“节奏”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蔡:于漪老师说:“课一定要有鲜明的节奏。语文课最怕上成模糊一片。”化学课恐怕也有这个问题吧。  智:当然,上课有节奏,人就感到和谐、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  蔡:是不是可以这么说,节奏并不是什么刻意追求的外设,而
曾几何时,身为教师的我,以自己的职业为自豪,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具有塑造孩子心灵的伟大使命,良师可化腐朽为神奇,劣师可摧花朵为尘埃,教师就是世俗眼光中的道德圣人。蒙昧无知的孩子,需要教师拨响心中的琴弦,需要教师作为成长路上的引领者,才能开发巨大的潜能,谱写人生的美好乐章。可见教师的道德素养何其重要。可是一连串师德事件的发生,从“范跑跑”到“杨不管”,从“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和逃课女生发生肢体
为什么要实践小组管理  说实话,我起初对把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进行管理的模式非常反感。太多的所见所闻不断刺激着我:挑动学生的过度竞争,连坐的考核方式,用小组考核来抹杀学生的个性差异……老师对学生小组的管理的追求似乎就是在学生心中投下恐惧,从而降低管理难度,实现功利的目标。我与几个朋友聊天,都觉得这样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倒蛮符合“组”的一个义项:绳索(如系燕父子以组——欧阳修《伶官传序》)。  去年九月,我
最近,笔者到临近县区里的一所省级实验小学上了一节语文课。我选择上的是第一课时,这是公开研讨活动中比较少见的。因为长期以来,大家外出听课几乎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认为第一课时没有多少听头,所以导致很多教师在选择执教内容时,都不愿意上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几乎成了被公开教学活动遗忘的角落。我选择它,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水平,而仅仅是因为自己正在思考一些关于第一课时的问题。  准备一番,问题应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