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的主要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与分工,可以解决一些个人所不能完成的事情,又在相互配合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些小组聚在一起讨论一会儿就说些跟主题无关的话;有些小组能力强的孩子包办了所有的活,其他能力弱的孩子待在一旁混时间;有些小组成员他们仍是各做各的,很少有相互之间的合作。这样不和谐的合作学习让我们的课堂效率大打折扣,也让孩子们对综合实践活动失去了兴趣。那么怎样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呢?
一、营造氛围促和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宠着、让着他们,于是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那么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或者摩擦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因此教师一定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小组氛围。
(一)游戏凸显合作魅力
学生自己产生真正寻求合作的意愿,是合作学习有效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小组组建完成后,我会带着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拔河比赛、捡豆子比赛等。活动之前当然是请小组商量如何各显神通来取胜,对于游戏孩子们是喜欢的,而且都有很丰富的经验,每个孩子都会绞尽脑汁想点子,这样无形中建立了团队这个概念。游戏前也是安排了小组讨论的时间,五分钟后活动开始。正是在放松的环境下,这样简单而富有意义的小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了合作的妙用,这比老师的说教管用多了。
(二)对比感受倾听魅力
倾听不仅是对发言者的一种尊重,而且可以把别人对问题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加以比较,从而得到更客观、更准确的结论。然而孩子们在课堂上不是七嘴八舌就是沉默不语,很少孩子养成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活动需要先让小组自由讨论,接着开展交流活动,当然很多孩子说得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室里很安静,于是我告诉孩子:请你在交流的时候认真听,如果你的方法比他好,你准备好举手告诉大家;如果你和他想得差不多,有补充的就举手充实这个活动方案;如果你没想到的,请用心记,把它转化成你的金点子。然后重复刚才的讨论,反复训练几次,孩子慢慢会学会倾听。通过比对,直面感受倾听的魅力,比老师憋着气扯着嗓子批评学生的效果好。
二、合理分组促和谐
(一)优化组合,使之和谐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组合时以自愿为主,鼓励学生们自己思考后确定组合。但在组建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班上能力强、成绩好、学习认真的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小组,一些成绩不好、学习态度不认真、喜欢玩耍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往往会出现有些小组人数过多,有些小组缺乏组织能力,如一盘散沙。这样的组合不仅会失去小组组合的意义,也让学生对小组活动失去兴趣。因此在分组时还是需要老师从中协调。
我在分组时是这样做的:先确定班上组织能力强的、学习态度认真、有责任心的学生成为小组的核心成员,其他学生围绕核心成员以自愿为原则组成合作小组。最后在征得小组成员及本人的同意后,再适当调整小组成员。每个小组一般在6至8人左右,考虑到小组内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性格等因素,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二)细化分工,使之和谐
在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实践活动时,特别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小组内合理的分工和任务明确的落实。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任务:如组织能力强的做组长负责协调工作;善于表达的做发言代表负责小组汇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负责动手实践等。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做感兴趣的事,小组的合作就会加快活动的进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适时引领促和谐
(一)适时关注,和谐引领
教师不仅要放手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充分动手实践的空间,也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活动的进程,对学生活动做到心中有数,督促学生落实好活动方案。如开展《走进湿地天使——鸟》活动中期成果展示阶段,每两天就会到班上找各小组成员谈一谈,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这种询问对促进学生坚持进行活动很有帮助。
(二)及时点拨,和谐引领
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出点子,想方法。一般来讲学生在开展外出调查、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始时会碰到很多的难题。比如在开展《走进湿地天使——鸟》活动中:怎样选择调查人群;怎样和陌生人去搭话、交流;怎样在实地采访中提出有效问题等等,很多问题是在我们活动前大家根本没有想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因人因组的不同情况,随时对小组活动中的难题做好点拨工作,不然小组合作难以进行。
四、无痕评价促和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部分,为确保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合作之中,适时的激励评价就是鲜活的“兴奋剂”。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是语言评价,其实还有一些评价方法对孩子的鼓励作用也是很大的。比如小组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你走到他们的身边,弯下头去倾听,轻轻地点头,微微的笑容都会让孩子得到鼓励;当小组在展示成果的时候,你竖起大拇指,让孩子们把作品展示出来,其实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无痕评价无声有形,对于小组的合作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总之,和谐的合作小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营造氛围促和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宠着、让着他们,于是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那么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或者摩擦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因此教师一定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小组氛围。
(一)游戏凸显合作魅力
学生自己产生真正寻求合作的意愿,是合作学习有效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小组组建完成后,我会带着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拔河比赛、捡豆子比赛等。活动之前当然是请小组商量如何各显神通来取胜,对于游戏孩子们是喜欢的,而且都有很丰富的经验,每个孩子都会绞尽脑汁想点子,这样无形中建立了团队这个概念。游戏前也是安排了小组讨论的时间,五分钟后活动开始。正是在放松的环境下,这样简单而富有意义的小游戏让孩子感受到了合作的妙用,这比老师的说教管用多了。
(二)对比感受倾听魅力
倾听不仅是对发言者的一种尊重,而且可以把别人对问题的看法和自己的观点加以比较,从而得到更客观、更准确的结论。然而孩子们在课堂上不是七嘴八舌就是沉默不语,很少孩子养成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在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活动需要先让小组自由讨论,接着开展交流活动,当然很多孩子说得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室里很安静,于是我告诉孩子:请你在交流的时候认真听,如果你的方法比他好,你准备好举手告诉大家;如果你和他想得差不多,有补充的就举手充实这个活动方案;如果你没想到的,请用心记,把它转化成你的金点子。然后重复刚才的讨论,反复训练几次,孩子慢慢会学会倾听。通过比对,直面感受倾听的魅力,比老师憋着气扯着嗓子批评学生的效果好。
二、合理分组促和谐
(一)优化组合,使之和谐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小组组合时以自愿为主,鼓励学生们自己思考后确定组合。但在组建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班上能力强、成绩好、学习认真的学生组成一个合作小组,一些成绩不好、学习态度不认真、喜欢玩耍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往往会出现有些小组人数过多,有些小组缺乏组织能力,如一盘散沙。这样的组合不仅会失去小组组合的意义,也让学生对小组活动失去兴趣。因此在分组时还是需要老师从中协调。
我在分组时是这样做的:先确定班上组织能力强的、学习态度认真、有责任心的学生成为小组的核心成员,其他学生围绕核心成员以自愿为原则组成合作小组。最后在征得小组成员及本人的同意后,再适当调整小组成员。每个小组一般在6至8人左右,考虑到小组内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性格等因素,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二)细化分工,使之和谐
在进行一些较复杂的实践活动时,特别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活动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小组内合理的分工和任务明确的落实。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任务:如组织能力强的做组长负责协调工作;善于表达的做发言代表负责小组汇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负责动手实践等。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做感兴趣的事,小组的合作就会加快活动的进程,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适时引领促和谐
(一)适时关注,和谐引领
教师不仅要放手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充分动手实践的空间,也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活动的进程,对学生活动做到心中有数,督促学生落实好活动方案。如开展《走进湿地天使——鸟》活动中期成果展示阶段,每两天就会到班上找各小组成员谈一谈,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这种询问对促进学生坚持进行活动很有帮助。
(二)及时点拨,和谐引领
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出点子,想方法。一般来讲学生在开展外出调查、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始时会碰到很多的难题。比如在开展《走进湿地天使——鸟》活动中:怎样选择调查人群;怎样和陌生人去搭话、交流;怎样在实地采访中提出有效问题等等,很多问题是在我们活动前大家根本没有想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要因人因组的不同情况,随时对小组活动中的难题做好点拨工作,不然小组合作难以进行。
四、无痕评价促和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是活动过程的重要部分,为确保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合作之中,适时的激励评价就是鲜活的“兴奋剂”。
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是语言评价,其实还有一些评价方法对孩子的鼓励作用也是很大的。比如小组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你走到他们的身边,弯下头去倾听,轻轻地点头,微微的笑容都会让孩子得到鼓励;当小组在展示成果的时候,你竖起大拇指,让孩子们把作品展示出来,其实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无痕评价无声有形,对于小组的合作学习有莫大的帮助。
总之,和谐的合作小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