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其他学科及日后的工作、生活极为重要。但是目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境:老师在课堂上大讲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句锤炼,而学生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却是内容空泛,平淡无味。长期低效的作文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甚至让不少学生谈作文而色变。针对初中生的写作特征,笔者作过以下几点初浅的尝试。
一、面向生活,引导观察
现实生活是学生的作文之源。作文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对生活有了亲身体验和感受时,才可能有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才可能表达得真切感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主动导源,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1.经常组织学生主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和观察生活。针对中学生观察能力差,教师可有目的地指导他们观察事物,观察人物,观察景物,观察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周围事物时时处处留心。对有意义的事情定点观察,对复杂的事物定向观察,注意观察立足点和不同角度,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并养成积极思考的品质,自觉地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经常让学生写观察日记,不断积累作文素材。积累素材是一种认知能力。首先通过观察,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然后经过思维的“筛选”、“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有用的信息贮存于材料“仓库”。长此以往,积累的信息自然就丰富了,一旦需要,便可“探囊取物”。写作起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既可避免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又能激起他们学习作文的兴趣。
二、活用“例子”,学会创造
写作事实上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创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作文水平的高低,因此,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作了以下努力:
1.灵活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寻找创造的契机。叶老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师就应该紧紧抓住这些“例子”,最大限度的开拓这些“例子”,在课文中寻找那些容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契机。学生阅读课文时,或被其精彩的文字所吸引,或被其动人的情节所感染,或被其严密的论证所折服,或被其高昂的抒情所激发,从而萌发写作的冲动。这时,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鼓励他们“以吾手写吾心”。比如学生在学习《项链》后思想感情久久不能平息,因为路瓦栽夫人十年含辛茹苦才还清的那挂项链竟然是假的。这样深刻的讽刺怎能不发人深思呢?于是,我便鼓励学生以“当她知道真相之后”为话题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学生心有所感,欣然命笔,写得有声有色,各具风采。
2.比较鉴赏,同中求异,激活创作的思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启发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是解决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去年秋,我有意在冬天来临之前给学生提供了几个写雪景的片段:鲁迅的《雪》,峻青的《瑞雪图》,王鲁彦描写的上海雪景,老舍的济南冬天的雪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咀嚼品尝,体味写作必须抓住事物的个性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观察、揣摩、写作。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注意观察入冬后的第一场雪,以“雪”为话题作文,结果同学们文思泉涌,将文章写得栩栩如生,充满新意。
三、指导评改,培养审美
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和语言文字不断提炼的复杂的过程,它特别需要有一个评改引路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与评改,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就非常重要了。
首先,是自读自改。让学生反复阅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想边修改,指导他们着重从两个方面评改,一是思想内容是否健康,观点是否正确;二是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得当,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等等。自读自改有利于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高作文水平。
其次,让学生间相互评改。教师可明确批改要求,激发学生去互相评改的欲望,让他们明白怎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学生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意见,还要考虑同学的看法,互相评改,改变了评语中教师的单一角色,学生会接受不同方面的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
最后,选出精彩的作文,在班内集体评阅。这种做法一是“作者”既可以得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二是同学们发表的不同意见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评语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改进和提高,从而激励他们养成推敲和修改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作文的进一步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靠单纯的作文训练便能奏效的。在作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思考与创造,帮助学生解决了“为炊之米”,诱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与表达的欲望,作文教学就不难成为学生乐学而教师乐教的课程了。
贺德梅,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一、面向生活,引导观察
现实生活是学生的作文之源。作文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对生活有了亲身体验和感受时,才可能有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才可能表达得真切感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主动导源,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1.经常组织学生主动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和观察生活。针对中学生观察能力差,教师可有目的地指导他们观察事物,观察人物,观察景物,观察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的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周围事物时时处处留心。对有意义的事情定点观察,对复杂的事物定向观察,注意观察立足点和不同角度,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并养成积极思考的品质,自觉地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经常让学生写观察日记,不断积累作文素材。积累素材是一种认知能力。首先通过观察,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然后经过思维的“筛选”、“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有用的信息贮存于材料“仓库”。长此以往,积累的信息自然就丰富了,一旦需要,便可“探囊取物”。写作起来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既可避免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又能激起他们学习作文的兴趣。
二、活用“例子”,学会创造
写作事实上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创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作文水平的高低,因此,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作了以下努力:
1.灵活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寻找创造的契机。叶老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教师就应该紧紧抓住这些“例子”,最大限度的开拓这些“例子”,在课文中寻找那些容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契机。学生阅读课文时,或被其精彩的文字所吸引,或被其动人的情节所感染,或被其严密的论证所折服,或被其高昂的抒情所激发,从而萌发写作的冲动。这时,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鼓励他们“以吾手写吾心”。比如学生在学习《项链》后思想感情久久不能平息,因为路瓦栽夫人十年含辛茹苦才还清的那挂项链竟然是假的。这样深刻的讽刺怎能不发人深思呢?于是,我便鼓励学生以“当她知道真相之后”为话题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学生心有所感,欣然命笔,写得有声有色,各具风采。
2.比较鉴赏,同中求异,激活创作的思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启发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是解决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去年秋,我有意在冬天来临之前给学生提供了几个写雪景的片段:鲁迅的《雪》,峻青的《瑞雪图》,王鲁彦描写的上海雪景,老舍的济南冬天的雪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咀嚼品尝,体味写作必须抓住事物的个性特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观察、揣摩、写作。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注意观察入冬后的第一场雪,以“雪”为话题作文,结果同学们文思泉涌,将文章写得栩栩如生,充满新意。
三、指导评改,培养审美
作文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和语言文字不断提炼的复杂的过程,它特别需要有一个评改引路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与评改,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就非常重要了。
首先,是自读自改。让学生反复阅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想边修改,指导他们着重从两个方面评改,一是思想内容是否健康,观点是否正确;二是结构是否完整,层次是否清晰,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得当,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等等。自读自改有利于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高作文水平。
其次,让学生间相互评改。教师可明确批改要求,激发学生去互相评改的欲望,让他们明白怎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学生不仅要考虑教师的意见,还要考虑同学的看法,互相评改,改变了评语中教师的单一角色,学生会接受不同方面的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
最后,选出精彩的作文,在班内集体评阅。这种做法一是“作者”既可以得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二是同学们发表的不同意见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评语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改进和提高,从而激励他们养成推敲和修改的习惯,有利于学生作文的进一步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靠单纯的作文训练便能奏效的。在作文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会思考与创造,帮助学生解决了“为炊之米”,诱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与表达的欲望,作文教学就不难成为学生乐学而教师乐教的课程了。
贺德梅,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