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调查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byc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受到学生的认识程度、师生交流频度和交流方式、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工作态度、学校的监管力度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实施导师制宣传并注重过程考核,并进一步明确教师工作职责;教师要提高工作的责任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生要加强与导师多方面的主动沟通。三方协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质量。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实施效果 调查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不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已成为永恒的话题。滥觞于14世纪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已越来越多地为国内教育界人士所接受。21世纪以来,我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一批高校率先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近年来,不少高校也正在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被期望成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但这种嫁接移植的“洋”制度能否在中国“水土相服”?其在中国实际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本文以宁波的一所大学为例,通过调查予以分析。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对导师制的认知,学生与导师的关系,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导师制的作用和学生对导师制的满意度。
  (二)问卷制作过程
  围绕调查内容,笔者在2014年9月份访谈了宁波某大学20名学生,根据访谈记录整理出问卷雏形。同时,参考了李凌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研究》中的调查问卷形成试测问卷[1],然后在该所学校测试了30份,根据试测反映的问题,并召开了一次小型学生座谈会(10人),对试测问卷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邀请5位相关专家(博士及副教授以上)对调查问卷进行最后修订并定稿。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2014年10月份笔者在该校随机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297份,回收率98.66%。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88人。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四个年级,其中大二学生占到了47%,大三学生占28%,大一学生占18%。学生专业分布均衡,分别为文科30%,理科40%,工科30%。
  二、数据分析及结论
  (一)学生对导师制认知度分析
  1.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加强宣传
  表1 大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认知程度
  注:Q1你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背景和目的吗?
  由表1可知,不到1/3的学生完全了解或比较了解本科生导师制,有37.1%的学生甚至不太了解或不了解该制度。虽然该校2012年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否则,如果学生对该制度了解得不够深入,则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难以深度参与,容易造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2.学生在低年级时配备导师比较合适
  根据调查,25%、26%、28%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大一、大二、大三配备导师。此数据说明在低年级给学生配备导师比较适宜。大四(大五)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业训练,已经获得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毕业论文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本科生导师的作用不再明显。
  3.学生选择导师的因素呈多元化
  由图1所示,学生选择导师时考虑因素呈多元化趋势,相比之下对工作负责且平易近人的导师学生更喜欢。由此看来,学生希望能够得到一个认真负责的导师给予自己指导,同时,能够和导师很好地相处和沟通。因此,导师必须把指导学生当做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并且要有很好的指导态度。而导师的指导态度如何呢?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导师指导态度处于“一般”的程度档次(如图2),甚至有学生认为导师对于该导师制项目“不负责任”。可见,导师应加大对导师制的重视程度,并改善指导过程中的态度。
  (二)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分析
  1.让学生有多次选择导师的机会
  由图3所示,3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导师比较符合心目中的要求,45%的学生认为基本符合要求,即78%的学生找到的自己比较满意的导师。由于该学校实行的双向选择导师制,因此经过二次相互选择,学生能够找到自己喜欢导师。同时,导师能够指导自己喜欢的学生。由此可见,该双向选择制度深受学生欢迎。
  2.导师需要增强指导学生的频度
  图4表明,导师的指导频度集中在“有时”和“极少”两个范围内,说明了一部分导师对学生疏于指导,对该项职责有些许懈怠。甚至出现学生从未与导师碰面的情况,这种情况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学校应对导师制实施过程加强监控。没有一定的接触,指导则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因材施教”。
  3.学生要主动跟导师沟通
  导师指导频次低,不仅与导师有关,而且和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很大关系。调查显示,导师与学生的见面方式基本集中在“导师找自己”(如图5)。可见,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近半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不主动找导师并不代表不愿意接受指导,并不代表不想延续导师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愿意接受导师指导,并希望延续导师指导关系。具体见图6、图7。
  由此可见,学生在受导过程中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既想得到导师的指导,又不想主动找导师。在访谈中得知,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平时的工作也很忙,一些小的事情,同学之间都能够解决,同时担心自己问的问题“幼稚”而不愿意找导师。但多名被访谈老师则表示,如果学生找自己他会尽量安排时间帮学生解决,无论事情大小都会十分乐意给予帮助。由此可见,打消师生之间的“隔阂”很有必要。那么,导师也需要了解学生想得到哪些方面的指导,需要怎么样的指导方式学生更喜欢,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
  4.导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指导学生
  由图8所示,个别谈话和聚餐是学生最喜欢的指导方式。个别谈话有针对性,能够集中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切实从导师那里获得指导。同时,聚餐是非正式交流的渠道,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集体指导能够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受导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增强“同门”意识。   5.导师需加强对学生专业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
  由图9所示,学生对于能力的期望值与实现值相差较大的是在“专业技能”与“就业经验”两个方面,而在“大学生活”方面吻合度较高。该结果表明,在导师制机制的实施过程中,导师多注重对生活方面的指导,在专业技能和就业经验方面应加强指导。因此,师生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师生的专业应尽量相同或相近。
  (三)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
  1.导师制有待进一步推进
  图10、11显示,学生对于导师制的满意程度基本上取决于导师制的实施效果。57%的学生对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表示“一般”,说明了导师制虽已实施,但并未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见图12),这也印证了43%的学生对于导师制持“一般”满意的态度。另外,25%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效果非常好(或比较好),39%的学生满意(或比较满意)这一制度,说明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收益于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可以继续实施。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导师制实施效果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导师的指导态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彼此的接触频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导师制的实施效果。此外,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学校需加强监管力度。由图13所示,48%的学生认为学校监管力度一般,说明学校对于导师制监管力度不够。据了解,该校按照指导人数每年给予导师下拨一定的指导经费,并有相关的考核指导。从学校层面,学校应加强对导师指导作用的应对,除了物质上的奖励外,更多给予政策的支持,比如优秀导师在评职称、出国进修等给予优先考虑。与此同时,加大过程监控力度,发现指导不力的导师应及时给予纠正,甚至撤销其指导学生的资格。
  其二,师生应相互配合。由图14所示,68%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承担实施效果的责任。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如前文所述,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意识,同时,学生如果想从导师制获得收益,则必须主动与导师接触、沟通和交流。
  其三,师生要相互了解。由图15所示,45%的学生认为导师很忙,没有时间和学生交流。也有37%的学生认为与导师不熟悉,基本上没有交流。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导师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学生自然对导师不了解。由此可见,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是有效推进导师制的基本前提条件。
  三、结语
  导师制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学相长”的理念。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另外,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频率低导致导师对于学生的不了解,从而影响实施效果,降低学生对于导师制的满意程度。学校的监管也不能及时在导师制的实施中发挥引导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导师与学生的联系。
  其一,开好动员会,明确导师工作职责,注重过程考核。动员会的目的在于使导师和受导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做法。明确导师工作目的、工作范围和指导形式。尤其要把导师指导学生的范围把辅导员、班主任指导的范围区别开来。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过程考核,留下指导痕迹,推行退出机制。
  其二,提高导师责任意识,了解学生的迫切需求,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导师需把指导学生当做是自己职责内的事情,应和教学科研工作同等对待。学校应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增加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措施。同时,导师要加强对学生指导,深入了解被指导学生,为学生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三,学生要提高沟通能力,主动与导师交流。导师和学生之间亦师亦友,学生要主动接触导师,虚心向导师请教。主动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勇于承担助教任务。在师生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凌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研究——以H大学学业优秀生导师制为例[D].湖北大学硕士论文,2013.
  基金项目: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NG13030):特色优秀学生培养机制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强化美术教育与提高艺术修养是提高个人素质重要途径之一的理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但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美术教育往往被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成为一些家长炫耀的筹码,一些学校装点门面、应付检查的“装饰品”,甚至成了学生步入大学的跳板,扭曲了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一、美术教育的现状  某天我和朋友一起去图书馆,遇到一位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当得知我们是美术老师时,他展现了
摘 要: 本文从培养学生的英语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 兴趣 习惯 创造性思维  英语在很多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心中,是难以解开的心结,是抹之不去的阴影。每当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一副无精打采、毫无兴致的样子,普通高中的英语老师都会有一种挫败感。长期以来,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教师讲述、学生倾听,
摘 要: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一直是困扰年轻教师,特别是年轻班主任的一个难题。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究,作者认为心理健康辅导技巧的应用对于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学生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灵活、有效地将此技巧应用于班主任工作中,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心理健康辅导技巧 班主任工作 个体辅导 团队辅导  心理学是所有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辅导是每名教师必备的技能。在
一、课题的提出  关于中学写作教学新课型的构想,应基于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1.中学写作教学应突破“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评阅”三步走的常规,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型。  2.中学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通过写作表现出来,所以写作教学应当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3.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写作是运用
摘 要: 结合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从元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中的认知、情感两个维度出发,根据英国议会制辩论的规则,探讨英语辩论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  关键词: 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辩论  许多外语界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关注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文秋芳,2008;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等,2010),认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比较薄弱(黄源深,2010;何其莘,1999)。文秋
摘 要: 小学语文是以发展学生语言为基础的一门工具学科。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体验课堂学习的快乐。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感悟语文学习的魅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乐趣 语文魅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情趣、启迪智慧、激发想象的学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让学生在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具体而言,教与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做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把教学看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如何科学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以下简称新教材)在内容设置上除了更注重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外,还在教材很多地方设置了一些带有说明性或启发性的辅助材料,笔者称之为“旁注”。旁注短小精悍,是新教材的有机组成,在新教材中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巧妙使用,就可以收到“秤砣虽小压千斤”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对旁注在新教材中的作用进行简单归纳,以供参考。  一、对教材内容
摘 要: 课堂教学方法很多,但哪些方法能使课堂更高效呢?一节课中如果能恰当应用一些方法,使学生乐意参与到学习中,则能显著增强对课堂教学效果。作者认为陈立冰老师的《看我七十二变》这节课是堂高效的课。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看我七十二变》  《看我七十二变》这节课是深圳市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课中关于形变动画的一个内容。在陈立冰老师所展示的这节课里,她将形变动画这一节单纯的操作课非常巧妙地
【设计内容】  《认识角》是小学《数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P73—76“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关角的知识。本设计通过“拼一拼”、“摸一摸”等一系列的体验性活动贯穿全课。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教学内容看角的认识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的学习目标。所以本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