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古诗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古诗文教学中应如何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呢?我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作了如下的尝试探究。
一、知人论世,在作品背景处激情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而大多数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这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诗词作知识、情感的铺垫。
我在上《示儿》一诗时,首先复习引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铺垫全文基调,很自然地将陆游的诗句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
接着我饱含深情地说:这一盼就是六十五年,诗人陆游在日夜盼望着宋王朝的军队能早日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发出了内心的悲叹。(出示《诉衷情》)
题解: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诗人已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引领学生诵读,大致理解诗意后,老师接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转眼又是六年过去了,诗人已八十六岁了,临终之时,还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他挥笔写下了最了不起的遗嘱 :《示儿》。史实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开朗,学生也在不觉中入境,切身感受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巧用“诵读”,在深化体验中抒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涵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起始阶段的自由读;深入学习阶段的读中悟情;学完全诗后的抒情朗读,等等。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用热情奔放的音调给学生范读,充分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起浓厚的情趣。再如教学林升的《题临安邸》,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问句,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我就设置这样的情境: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问一问。学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假如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现在就站在你面前,请你再问一问。学生更加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在体验角色有情朗读中,学生会渐渐地产生对终日只知游山玩水、欢歌曼舞、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及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读写结合,在想象写话中融情
当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被诗中的情景所吸引、陶醉、沉浸之时,老师在结课延伸时对课文主旨的升华拓展和写话,也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教学《山行》一文后,一孩子问:“那山上的枫叶真的有那么美吗?能让作者那么流连忘返?”这可是给学生练笔的好机会,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觉得秋天的山林,是怎样的美呢?试着写写看。”
孩子写作的热情被激起,创作的欲望被点燃了:听,一路上,鸟儿“叽叽喳喳”,那交响乐不禁使人陶醉;看,那火一般的枫叶,织成了一片绚丽的朝霞……短短28字的诗句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四、适度“拓展”,在提升内涵中升情
在古诗教学中,我竭力做到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适度地拓展阅读,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例如《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托物言志诗的代表作。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如何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梅”的冰清玉洁,“梅”的高洁品质,奠定了她所代表的“梅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梅花”的文化内涵如此之深,范围如此之广,何不带学生以一首带动多首,走近梅文化,走进梅的世界呢?因此,我确定了“吟诗咏梅”这一教学的主题,课始,在欣赏了一组梅花图片后,我展示了一组咏梅的古诗词名句,以此来体现梅之高洁品性的多方面内涵,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领悟梅之精神,再由物及人,以创设情境追问的方式一次次地引读本诗的中心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使学生入情入境。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课后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及故事,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春雨悄悄下,润物细无声。我想,只要为师者好好把握字词间跳动的脉搏,领悟诗文中流淌的真情,学生们就会在诗中悟情,在诗中育情,在情中咏诗,在情中爱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小学)
古诗文教学中应如何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呢?我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作了如下的尝试探究。
一、知人论世,在作品背景处激情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而大多数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这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诗词作知识、情感的铺垫。
我在上《示儿》一诗时,首先复习引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铺垫全文基调,很自然地将陆游的诗句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
接着我饱含深情地说:这一盼就是六十五年,诗人陆游在日夜盼望着宋王朝的军队能早日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发出了内心的悲叹。(出示《诉衷情》)
题解: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诗人已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引领学生诵读,大致理解诗意后,老师接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转眼又是六年过去了,诗人已八十六岁了,临终之时,还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他挥笔写下了最了不起的遗嘱 :《示儿》。史实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开朗,学生也在不觉中入境,切身感受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巧用“诵读”,在深化体验中抒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涵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起始阶段的自由读;深入学习阶段的读中悟情;学完全诗后的抒情朗读,等等。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用热情奔放的音调给学生范读,充分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起浓厚的情趣。再如教学林升的《题临安邸》,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问句,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我就设置这样的情境: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问一问。学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假如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现在就站在你面前,请你再问一问。学生更加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在体验角色有情朗读中,学生会渐渐地产生对终日只知游山玩水、欢歌曼舞、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及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读写结合,在想象写话中融情
当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被诗中的情景所吸引、陶醉、沉浸之时,老师在结课延伸时对课文主旨的升华拓展和写话,也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教学《山行》一文后,一孩子问:“那山上的枫叶真的有那么美吗?能让作者那么流连忘返?”这可是给学生练笔的好机会,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觉得秋天的山林,是怎样的美呢?试着写写看。”
孩子写作的热情被激起,创作的欲望被点燃了:听,一路上,鸟儿“叽叽喳喳”,那交响乐不禁使人陶醉;看,那火一般的枫叶,织成了一片绚丽的朝霞……短短28字的诗句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四、适度“拓展”,在提升内涵中升情
在古诗教学中,我竭力做到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适度地拓展阅读,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例如《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托物言志诗的代表作。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如何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梅”的冰清玉洁,“梅”的高洁品质,奠定了她所代表的“梅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梅花”的文化内涵如此之深,范围如此之广,何不带学生以一首带动多首,走近梅文化,走进梅的世界呢?因此,我确定了“吟诗咏梅”这一教学的主题,课始,在欣赏了一组梅花图片后,我展示了一组咏梅的古诗词名句,以此来体现梅之高洁品性的多方面内涵,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领悟梅之精神,再由物及人,以创设情境追问的方式一次次地引读本诗的中心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使学生入情入境。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课后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及故事,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春雨悄悄下,润物细无声。我想,只要为师者好好把握字词间跳动的脉搏,领悟诗文中流淌的真情,学生们就会在诗中悟情,在诗中育情,在情中咏诗,在情中爱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