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教育研究两种范式的纷争与互融

来源 :教育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惯用科学和人文范式构建和书写美好教育生活,培育了自成一派的范式文化。科学范式搜集和复现各种教育事实关联的理性线索,人文范式将教育现象进行非实验室般的思想概化,最终产生了范式文化纷争。经验描述与超验建构、客观论证与思辨阐释、情境限制与理性敞开、确定结论与模糊想象、固定程序与文本注解等多维度范式的相对主义表征,无法审慎把握可能教育生活世界的真理。科学与人文分野的教育阙失以及教育时空转型,客观决定了两种范式都是慎思和追问教育信念的学术手段,因此,要以范式文化互融为旨趣,消除偏见的研究认知,停止
其他文献
教育大数据的挖掘是利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从海量的教育数据中不断整理、归纳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数据模型和实用性广泛的数据手段,并从中提取出高效并可视化的数据处理过程。教育大数据挖掘的价值在于驱动科学教育决策、精准展现教育规律、解决教育主体需求。教育大数据挖掘存在的现实限制是:采集挖掘教育大数据缺乏统一标准,整理分析教育大数据缺乏科学手段,管理应用教育大数据缺乏个性动态。教育大数据挖掘的有效策略包括:建立健全教育大数据采集机制,科学整理教育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度整合教育大数据应用路径。
当前,学界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主要存在四种基本认识:人类社会学视域下的关系聚合说、普通教育学视域下的学习隐喻说、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社会安排说以及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学习环境说。以上四种理解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出发,展示出学习共同体某一侧面或某一层次的重要品性,但还存在着认知偏差:关系聚合说以共同体范式优位遮蔽了学习与共同体的固有关联;学习隐喻说以学习为核心特质僭越了学习共同体的共同体本质;社会安排说强调知识的共同体境脉,忽略了学习者的主体适应性;学习环境说建构的全纳式分析框架落入了单纯整体主义的窠臼。回归学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观念形成、文化理解、道德塑造等方面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儒家文化中有大量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的隐喻,儒家文化隐喻有助于学生感悟学习的真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助于学生感悟文化内涵,形成成熟的文化观;有助于学生感悟道德旨趣,养成优良的道德观。教师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学习观的培养;持中守正,推动学生文化观的形成;知仁明礼,加强学生道德观的教化。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班级作为基本组织单元,其文化内涵是促进学校德育根系生长的深厚基础。遵从学校德育的根文化生长规律,班级文化的形成具有梯次特性,包括基于个体品德的个性文化以及基于德育框架的组织文化、基于主观意识的情感文化、基于群组风貌的集体文化。从学校德育根系的生长结构来看,班级文化的生成也有类似机理:一方面,要突出德育根文化的群体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德育根文化的同质性,解决好综合素养上、职能担当上、目标导向上的文化差异。另外,德育文化的有序生成还需要加强包容文化、阳光文化、交流文化的支撑,努力形成健康完整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与投入总量的扩充注重为各区域、各受教育者提供适切度高、兼具质量的教育,有效助推了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但一些地区在充分落实基础教育、贫困地区经济补助、各级部门权责分配及过程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为推进战略转型,公共教育发展应注重以“公平而有质量、供需均衡”为出发点,缩小区域教育差异,协调中央和地方的资源配置情况,并结合问责制度、经济总量控制、资源辐射带动等方式,来扩充受教育群体的范围。
基于卓越教师成长规律,职前教师教育应着力于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为其成长为卓越教师奠基。师范院校应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以培养卓越教师为价值追求,通过创建师范生学习社区、构建全实践育人体系、引入校友资源等途後,突破学科课程、专业实践、校园文化等的制约,提升师范生的学科智能、实践智慧、卓越品质等卓越教师核心素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价值取向从选拔取向转向到选择取向,体现了从社会需求到人的自由发展的旨归和从工具价值到内在价值的实现。然而由于选择取向的单一主导,致使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在育人理念、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和评价制度等方面遇到了新困境。基于哈耶克社会秩序分类学的相关观点,应进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价值取向的路径构设,即实现普通高中育人方式选拔取向和选择取向的融合,并构建基于选择的选拔价值取向,确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价值诉求。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主体,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把理想信念的引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更大化发挥“大学语文”课程集人文性、思想教育性及工具性于一体的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智成熟,助力其职业化道路健康前行,培育国家栋梁。
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成为热点教育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1979-2021年历年中国知网相关文献中研究热点的发展和变化趋势,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可将校外培训研究划分为起步阶段、市场化分析阶段、公平性探讨阶段和治理研究阶段等四个阶段。校外培训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包括校外培训规模、参加校外培训的原因、校外培训产生的影响和治理校外培训的对策。未来的校外培训研究要加强校外培训领域的理论研究、推动教育变革方面的研究、加强校外线上培训研究和构建校外培训治理长效机制的研究。
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分析体系是按照“范畴—价值—要素”的认识逻辑,基于弗雷斯特·W·帕克的课程理论,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实际和基本课程要素,在对已有课程规范方案分析工具进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构建的兼顾理论分析、要素分析和价值演绎的分析体系。运用该体系对我国D市200所初中的课程规划方案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现有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方案的专业性及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导向没有充分体现;利于个体多样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结构尚未建立;知识的综合化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不高;促进学习方式转变的课程实施明显欠缺;区域、校际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