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读”占鳌头的语文课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我校组织一堂语文阅读教学公开课,由陈丽老师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乌鸦喝水》。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以读为主线组织,真正落实了读的理念,做到了“读”占鳌头。
  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常用的方式。“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
  一、“读”占鳌头组织教学
  我多次与老师们交流过一个话题:阅读教学是先让学生理解再读,还是先读好再理解。现在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先读好再理解。正如新课标所指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以读为本”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之一。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但听空讲,弗晓本义,无由练成读书之本领,所以其法不可取也。”阅读教学必须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注意以读为主线,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有的放矢,选择好语言文字的训练点。
  陈老师这堂课围绕着“抓关键词,品读‘找水喝’;串词成句,研读‘喝不着水的原因’; 明确重点词,细读‘想出办法’;实验激趣,精读‘喝着水了’”这四个训练点展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读中识字,读中释词,读中解句,读中理篇,读中说写,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读书训练为主线,读贯穿了这堂课的始终。
  二、指导生读循循善诱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立阅读的能力差,如果放手让学生读,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向导,引导学生阅读。叶圣陶先生指出:“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之谓也。”教师的“导”必须为学生的“读”服务,以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导”要做到导得准确、导得适时、导得有趣。“读”与“导”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得比较到位,例如,在指导学生读“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个句子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指导学生围绕“到处”反复朗读,并让学生把手搭在眼睛的上方,左边看看,右边看看,前边看看,后边看看,体会在读“到处”这个词时应该拉长、读慢些。从而让学生一步步地体会到乌鸦焦急、迫切的心理,在朗读中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语文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挖掘语言情感的结合点。要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的变换、心理的揣摩,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助表情朗读,表身临其境之意,抒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口中出的境地,从而强化语言训练。
  在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促进个性化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道出了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千差万别。学生解读文本时,往往是结合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后的一种重新构建。所以,在课堂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诵读,直至美读,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三、教师范读声情并茂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我特别喜欢听老师的范读。虽然现代媒体的力量强大,录音、配乐朗读等非常多,但未必效果特别好。因为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随着教师精彩的范读,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都会像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这种作用与效果是任何媒介的力量都不能替代的。
  这堂课中,在学生读“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的时候,几个学生试读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没有读出“由开心变为失望的语气”。陈老师及时进行了范读,给学生做出了榜样,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正如俗话所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個样子。”范读是教师与文本、学生沟通、交流的一个教学活动。范读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也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是其他手段不可代替的。
  再者教师常给学生范读课文,既能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又能深化教学的备课环节。俗话说:“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打手生。”教师越不想范读课文,对朗读就越生疏,久而久之,就不敢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朗读了,于是就越来越依赖外在的课件,教学越来越显得平庸了。
  所以,我要对语文老师们说,备课时多读一读课文,上课时来一点精彩的范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
  四、“读”树一帜共享情境
  单调的朗读是学生读得索然无味的诱因之一,而丰富多变,生动活泼的朗读形式,能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神经的兴奋,燃起学生的兴奋点,从而使学生读得如痴如醉,进入作者所设的课文情境,从而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在陈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请学生同桌互读“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然后通过实验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长句,之后再个别读生评议、小组读师评议、齐读、优生演示学生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将长句读准确、读正确。通过融入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多种形式,品味阅读带来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得欢、学得进、学得好,教学效率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通过“跳出课文看课文”的方式,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长期思考和探索的方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思考,我得出这样一个心得与大家分享: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充实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热爱读书,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异常顺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想,评价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读应该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让“读”占了鳌头,教师的教学才能独领风骚。
其他文献
《俄国革命五周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一文,是列宁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正如列宁自己所说,这个题目,对于一次报告来说,是“太广泛太庞大
小说至唐而一变,最巨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把小说当作一种娱人娱己、抒情表意的文体来创作,即所谓“意识之创造”。小说至宋而又一大变,雅俗小说开始分流。分流的结果是小
Multicast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特殊的、高效的通信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 ,发送者有选择地向一组接收者发送信息。文章介绍了Multicast的通信机制 ,并以Multicast技术为基础构
为解决暖通规范及各类手册上冷负荷计算数据有限的困难 ,方便准确地计算球形、半球形及圆筒形玻璃建筑由日射得热引起的空调冷负荷 ,笔者建立了计算上述 3类玻璃建筑各计算时
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锻炼学生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既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又能强化学生操作能力,提
《口耳目》一课是一年级的一篇识字课,课文中把画画、古文字、象形字对应了起来,展示了汉字的演变过程。课标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笔者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奔波在生活路上的脚步浩浩荡荡。在这样一个快速、现代化的时代,阅读方式也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新时期。文字,记载着历史的轨迹;图片,还原了文字背后的
合理建构小学阅读教学的模式,才能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创造性,让阅读教学生动有趣。 To construct the mode of read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reasonably
您的班上是否也有这样万事不走心的极品小糊涂——小男孩田田就坐在我眼皮底下,其他孩子的表现告诉我,趁我下课堂之机,他一定又开始上蹿下跳了。他一定是先戳戳这个,再惹惹那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和求新性为特征的一种心智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