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健康是指一个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而且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处于完美的状态中,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所下的定义。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我国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研究到实践开展起来,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
(一)从全国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过这项的活动。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各校盲目发展,失去平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的保障。
(二)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又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时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三)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信度与效度的测试,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大、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成功举办了多次的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效运作的系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
对中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建立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师生间的情感要和谐,“爱”是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和“你”的关系才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相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最后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诚面对学生,消除学生的顾虑情绪。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一位只知道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他接触?又怎会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呢?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到挫折,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的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我经常和学生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朋友间是不必小心翼翼地相处的,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的,你们帮我指出;你们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所以我们班的学生与我关系特好,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找我聊天。他们也敢“顶撞”我,有时,学生还会给我捎来纸条向我提出意见。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完全不受拘束,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环境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营造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必定不会存在,各种学习活动都能顺利开展。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播散爱的种子,用情感浇灌,让教育教学更有效。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融洽相处,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情感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都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例如在《综合性学习: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调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了解并关爱老年人,培养了爱心、同情心,促使学生善于与长辈沟通交流,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共事、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在《口语交际:交流科技信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关注并走进现代科技,感受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种种方便,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阅读、朗诵有关科技的文章,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互相协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也懂得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提高自我心理修养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过程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还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中,同时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因为情感和态度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或心理教育课的任务,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立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心理教育领域,还是一个不得不强调的基本法则。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学生,搞一刀切和平均教育是不可取的。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学生个性。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在生活和职业上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三个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创造性和表现欲。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特点,创造各种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近年来,我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坚持课前五分钟请学生上台讲演,看起来老师讲课的时间减少了,却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请学生上台演讲,首先要教学生做到:神情自若,字正腔圆,内容表达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流畅生动。演讲的内容一般涉及课文赏析评价、班级工作、当前形势、模拟名家风范谈人生等,形式不拘一格,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每次演讲完毕,老师都要请几位同学进行讲评,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学生相互讲评、相互讨论,让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演讲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的闪光点。学生的演讲虽然是经过思考和准备的,但学生毕竟阅历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或偏激,或说不到位,这些都是难免的,为此,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正面引导,多褒少贬,多鼓励,同时也要委婉地指出演讲中的不足,教给学生正确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体会深刻,还会调动他们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另外,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按照值日表轮流让学生进行讲演,无论效果如何,都给予鼓励。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于上台演讲不再感到胆怯了,一些学生还能即兴演讲,表达能力大大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与日俱增。
五、讨论与思考。
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每门学科都有学科能力。”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数学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英语学习中的记忆能力等,各学科教育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超越学科差异,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心理教育渗透语文学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渠道是多种的。心理教育中的挫折教育、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教育,都可以很好地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育中,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此外,写作教学也是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结合的一个突破口,将写作作为学生心理、情感的反光镜,指导学生写好宣泄情感、迁移情绪的作文,使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心理指导,这一点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总之,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这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即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媒介、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智力,调整心态,绝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学会语文知识的层面上,也不可只满足语文“成绩”的提升,这需要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稳步提高。杜甫说得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同仁共勉。
我国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研究到实践开展起来,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
(一)从全国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过这项的活动。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各校盲目发展,失去平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的保障。
(二)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又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时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三)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信度与效度的测试,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大、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成功举办了多次的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效运作的系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
对中小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新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建立宽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师生间的情感要和谐,“爱”是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和“你”的关系才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相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最后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认可、相互补充,在课堂上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交融中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学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诚面对学生,消除学生的顾虑情绪。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生”、“差生”之说,因为每个人都有所长、有所短,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一位只知道摆着架子,整天板着脸不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怎能让孩子们没有心理负担地与他接触?又怎会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呢?中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不成熟,遇事容易受到挫折,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就更需要教师做他们的知心人,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敞开心扉与他们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轻压力。那样,他们才能逐渐学会与人沟通,敢于面对挑战,适应社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如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的发言必将积极许多,因为他们没有太多顾虑。我经常和学生说:“你们既然承认我是你们的朋友,那我们之间就没有隔阂了。朋友间是不必小心翼翼地相处的,有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够的,你们帮我指出;你们做得不好的,我帮你纠正,以诚相待才是关键。错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点错不害羞,反而有益,因为朋友会真心帮助你。”所以我们班的学生与我关系特好,下课时有事没事总爱找我聊天。他们也敢“顶撞”我,有时,学生还会给我捎来纸条向我提出意见。他们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完全不受拘束,胆子特别大,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没有了心理负担,思考环境轻松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营造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的、关怀的环境,不管你以何种身份接近学生,相信学生的心理负担必定不会存在,各种学习活动都能顺利开展。并且,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播散爱的种子,用情感浇灌,让教育教学更有效。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融洽相处,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合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情感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都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例如在《综合性学习:老年人生活状况及调查》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了解并关爱老年人,培养了爱心、同情心,促使学生善于与长辈沟通交流,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共事、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在《口语交际:交流科技信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关注并走进现代科技,感受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种种方便,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阅读、朗诵有关科技的文章,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互相协作、口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也懂得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提高自我心理修养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过程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还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的目标体系中,同时优化教学环境,精心设计教学,有机渗透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因为情感和态度教学不只是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或心理教育课的任务,学校各门学科都包含着这方面的任务,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的任何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都不能离开一定的价值标准。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还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立足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心理教育领域,还是一个不得不强调的基本法则。面对一个个存在个性差异的活生生的学生,搞一刀切和平均教育是不可取的。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学生个性。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在生活和职业上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尊重个性,在教学中主要是尊重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创新精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三个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创造性和表现欲。教师应当利用这一特点,创造各种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近年来,我结合语文课的特点,坚持课前五分钟请学生上台讲演,看起来老师讲课的时间减少了,却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请学生上台演讲,首先要教学生做到:神情自若,字正腔圆,内容表达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流畅生动。演讲的内容一般涉及课文赏析评价、班级工作、当前形势、模拟名家风范谈人生等,形式不拘一格,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每次演讲完毕,老师都要请几位同学进行讲评,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学生相互讲评、相互讨论,让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演讲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的闪光点。学生的演讲虽然是经过思考和准备的,但学生毕竟阅历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或偏激,或说不到位,这些都是难免的,为此,老师应给予及时的正面引导,多褒少贬,多鼓励,同时也要委婉地指出演讲中的不足,教给学生正确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体会深刻,还会调动他们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另外,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按照值日表轮流让学生进行讲演,无论效果如何,都给予鼓励。一段时间后,学生对于上台演讲不再感到胆怯了,一些学生还能即兴演讲,表达能力大大提高,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与日俱增。
五、讨论与思考。
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说:“每门学科都有学科能力。”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数学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英语学习中的记忆能力等,各学科教育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超越学科差异,真正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心理教育渗透语文学科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渠道是多种的。心理教育中的挫折教育、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教育、创造力的培养教育,都可以很好地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育中,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此外,写作教学也是心理教育与语文学科结合的一个突破口,将写作作为学生心理、情感的反光镜,指导学生写好宣泄情感、迁移情绪的作文,使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心理指导,这一点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总之,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这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即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媒介、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智力,调整心态,绝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学会语文知识的层面上,也不可只满足语文“成绩”的提升,这需要教师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稳步提高。杜甫说得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