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被动接纳成不了主体”,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一改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让课堂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谈谈浅见。
一、 师生亲和,突出学生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倡导“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构建自主探究课堂的先决条件是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沉浸其中,忘我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平等亲和的师生关系何以建立?
1. 多鼓励。人人都喜欢获得别人的认可,孩子更是如此,“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要转变角色意识,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舍得蹲下身子看孩子,以“发现、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给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欣赏的话语……纯真善良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常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所以真诚的赞美和鼓励,往往一下子就能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满怀积极的情绪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就形成了。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们带着自信成长在生命的课堂,因为,“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莎士比亚)。
2. 多放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重点突出了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温家宝总理说:“‘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学生只有亲历了从不会到会自主构建知识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形成能力,获得发展,正如皮亚杰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 教育就不能成功。
3. 多互动。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的方面,教师是主体;在学的方面,学生是主体。因此,在“双主体”教学中,教师无疑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分享者,是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实践,一起解惑,一起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我常常会这样问:该怎样读好这句话,谁能帮帮我。我们来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换彼此的思考。一起认真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与学生平等对话,努力实现师生间的“零距离”交流。也只有在这种亲和、民主、和谐的平等交往中,每个学生才能弘扬个性,确立自信,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断获得发展。
二、 情境创设,诱发主动参与
李吉林老师通过“情境教学”的实践证明:“一旦情感伴随儿童的学习活动,儿童学习主动性大增,趣味无穷。且这种心理让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个个跃跃欲试,以学为乐,以思为乐。”小学语文是有情之物,我们的儿童又是有情之人。那怎样以文中的“情”激起儿童心中的“情”,通过文中情的熏陶、感染,来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渠道。
1. 艺术化手段优化教学情境。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很快能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些是单靠朗读无法实现的。如《雨点》课始,我让学生伴着音乐唱一唱《小雨沙沙》,柔美的歌声捕捉孩子们的思维,将他们带入雨点的世界。
2. 语言描述再现课文情境。生动的语言描述能再现课文情境,使平面的文字“有血有肉”,丰满形象地“立”于眼前,让学生深度触摸文字,获得体验。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我请学生自主选择描写自己感兴趣的景物的诗句来读,教师则相机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配上恰到好处的神态动作,创设出各种夏的美好情景,引导学生入情体验,动情朗读,尽情想象。“看呀,就让我们一起变成这颗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碧绿的荷叶上(闭上眼睛),一阵微风吹来,荷叶儿轻轻地摇来摇去,摇来摇去……此时的小雨滴,有什么样的感觉?”“炎热的夏天,小鱼们游在这清澈见底的小河里,又会有什么感受?”“小蝴蝶看到这么多色彩斑斓的鲜花,它的心情怎样呢?你看出来了吗?”课堂因此变得有情有趣,学生沉浸在美丽多彩的夏日里,陶醉在学习语文的快乐氛围中。
3. 角色转换主动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根据需要让学生扮演、担当课文中的角色,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促进体验式学习的途径。角色转换,能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现实化,使儿童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充分地投入、积极地思维、主动地创造,让课堂“活”起来。学习《云房子》时,一起带上“小鸟”头饰去“造云房子”,“介绍云房子、欣赏云房子、设计云房子”,“小鸟”们彼此互动分享“云房子”的活动过程,推动、转换着课文的情境画面。学生们个个忘我投入,俨然成了一只只雀跃的小鸟,以身体之,以情悟之,课堂处处呈现“动态生成”的美!
4. 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望。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孩子天生就有着探究的欲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巧妙质疑,激起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提问要恰到好处,问题过深则不及,过浅又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狼和小羊》课尾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一般教师教到这儿会问:结果怎样?而我这样问:“小羊就甘心被狼吃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身一闪,笨狼就掉进河里。”有的说:“ 小羊退到崖边,狼一扑,小羊一躲,恶狼就掉进万丈深渊。”……在学生纯真的想象里,小羊不再是一个弱者,变得聪明而勇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他们学会联系课文合理想象,阅读能力得到潜在发展。
三、 活学活用,促进自主发展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因此,语文课应重在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这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如课文《冰花》中出现了两个生字“他、它”,再加前一课的“她”,这三个字的区别运用是这一单元识字的难点。学习生字时,我不失时机地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借助图片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辨别出字形(偏旁)和字义之间的联系,随后当场加以活用,掌握规律。再如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我让学生做一回小诗人,仿写诗句:“我还想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兴致盎然,满怀诗情,进行语言的迁移,语言和想象齐飞。在语言实践中学生不仅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表达能力,更深化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悟,语言与精神同生共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从“教”到“学”的华丽转身,让学生变成“好知者”,成为“乐知者”,这是课改以来每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和面对的挑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建立亲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优化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提供多样的语言实践平台,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发展语文素养,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一、 师生亲和,突出学生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倡导“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笔者认为,构建自主探究课堂的先决条件是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沉浸其中,忘我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平等亲和的师生关系何以建立?
1. 多鼓励。人人都喜欢获得别人的认可,孩子更是如此,“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要转变角色意识,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舍得蹲下身子看孩子,以“发现、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给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欣赏的话语……纯真善良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常常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所以真诚的赞美和鼓励,往往一下子就能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满怀积极的情绪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就形成了。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们带着自信成长在生命的课堂,因为,“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莎士比亚)。
2. 多放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重点突出了新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温家宝总理说:“‘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学生只有亲历了从不会到会自主构建知识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形成能力,获得发展,正如皮亚杰所说,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 教育就不能成功。
3. 多互动。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的方面,教师是主体;在学的方面,学生是主体。因此,在“双主体”教学中,教师无疑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分享者,是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实践,一起解惑,一起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我常常会这样问:该怎样读好这句话,谁能帮帮我。我们来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换彼此的思考。一起认真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与学生平等对话,努力实现师生间的“零距离”交流。也只有在这种亲和、民主、和谐的平等交往中,每个学生才能弘扬个性,确立自信,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不断获得发展。
二、 情境创设,诱发主动参与
李吉林老师通过“情境教学”的实践证明:“一旦情感伴随儿童的学习活动,儿童学习主动性大增,趣味无穷。且这种心理让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个个跃跃欲试,以学为乐,以思为乐。”小学语文是有情之物,我们的儿童又是有情之人。那怎样以文中的“情”激起儿童心中的“情”,通过文中情的熏陶、感染,来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渠道。
1. 艺术化手段优化教学情境。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很快能激起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些是单靠朗读无法实现的。如《雨点》课始,我让学生伴着音乐唱一唱《小雨沙沙》,柔美的歌声捕捉孩子们的思维,将他们带入雨点的世界。
2. 语言描述再现课文情境。生动的语言描述能再现课文情境,使平面的文字“有血有肉”,丰满形象地“立”于眼前,让学生深度触摸文字,获得体验。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我请学生自主选择描写自己感兴趣的景物的诗句来读,教师则相机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配上恰到好处的神态动作,创设出各种夏的美好情景,引导学生入情体验,动情朗读,尽情想象。“看呀,就让我们一起变成这颗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碧绿的荷叶上(闭上眼睛),一阵微风吹来,荷叶儿轻轻地摇来摇去,摇来摇去……此时的小雨滴,有什么样的感觉?”“炎热的夏天,小鱼们游在这清澈见底的小河里,又会有什么感受?”“小蝴蝶看到这么多色彩斑斓的鲜花,它的心情怎样呢?你看出来了吗?”课堂因此变得有情有趣,学生沉浸在美丽多彩的夏日里,陶醉在学习语文的快乐氛围中。
3. 角色转换主动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根据需要让学生扮演、担当课文中的角色,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促进体验式学习的途径。角色转换,能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现实化,使儿童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充分地投入、积极地思维、主动地创造,让课堂“活”起来。学习《云房子》时,一起带上“小鸟”头饰去“造云房子”,“介绍云房子、欣赏云房子、设计云房子”,“小鸟”们彼此互动分享“云房子”的活动过程,推动、转换着课文的情境画面。学生们个个忘我投入,俨然成了一只只雀跃的小鸟,以身体之,以情悟之,课堂处处呈现“动态生成”的美!
4. 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望。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孩子天生就有着探究的欲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巧妙质疑,激起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提问要恰到好处,问题过深则不及,过浅又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狼和小羊》课尾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一般教师教到这儿会问:结果怎样?而我这样问:“小羊就甘心被狼吃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狼扑过来,小羊身一闪,笨狼就掉进河里。”有的说:“ 小羊退到崖边,狼一扑,小羊一躲,恶狼就掉进万丈深渊。”……在学生纯真的想象里,小羊不再是一个弱者,变得聪明而勇敢。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他们学会联系课文合理想象,阅读能力得到潜在发展。
三、 活学活用,促进自主发展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因此,语文课应重在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而这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如课文《冰花》中出现了两个生字“他、它”,再加前一课的“她”,这三个字的区别运用是这一单元识字的难点。学习生字时,我不失时机地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借助图片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辨别出字形(偏旁)和字义之间的联系,随后当场加以活用,掌握规律。再如学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后,我让学生做一回小诗人,仿写诗句:“我还想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兴致盎然,满怀诗情,进行语言的迁移,语言和想象齐飞。在语言实践中学生不仅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表达能力,更深化了对课文中心思想的体悟,语言与精神同生共振!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如何实现从“教”到“学”的华丽转身,让学生变成“好知者”,成为“乐知者”,这是课改以来每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和面对的挑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建立亲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优化创设各种学习情境,提供多样的语言实践平台,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发展语文素养,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