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乌申斯基的这句话道破了教育的真谛。那么当下职中的数学课堂如何走向幸福呢?笔者就这个话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幸福课堂;学生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同时从数学知识和概念的获得过程来看必须要经历一个从未知此岸到达已知彼岸的成功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一定总是成功的,但是经历了最后获得了充满了幸福的体验。审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和家长过于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导致学生也常常以成绩来对自己进行评价,面对每一次的失利,学习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现实功利思想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表现为单一化严重,知识灌输与训练犹如工厂一般呈现出机械化,数学所具有的灵性和生趣消失殆尽,更加谈不上“幸福感”了。那么幸福课堂如何构建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与赏识助推学生敢于想敢于说
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是幸福课堂的基础,摒弃教师的专断,创设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地位,学生只有感受到安全感,在心理安全的前提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得以生成。民主的课堂应该不存在对学生的冷落与疏离,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不应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讽刺与挖苦,而应该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想、多说,不怕出错,在相互交流和分享中,知识和情感互相碰撞,如果学习上存有疑虑,摆出来会有更多的伙伴与自己一起探究,完全没有被取笑的担忧。
幸福是一种情感,数学课堂的幸福首先就需要教师能虚怀若谷,并把自己的幸福感拿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通过情感的浸润,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在教学中应积极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始终以一种赏识的眼光悦纳来自于任何一名学生的观点或疑问,在学生成功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出错的时候进行合理地点拨。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体验更多幸福感。
在对学生的回答与习题解答进行评价时,我们有些教师显得较为简单,评价大多是“好!”“很好!”等等,趋于泛泛而谈。老师的评价必须是及时给予的,真心诚意的,且具有针对性的,有时甚至于只需要一个赏识的眼光就足够让学生获得一种被肯定的幸福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正情绪。实践经验表明,长期的赏识教育,学生心灵得以自由舒展开来,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而习惯教学多边的对话和互动探究。
二、分层设置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角度来看,学生习得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其对某个抽象的数学对象进行思考后有意义构建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个将数学对象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分析经验等表象建立联系的阶段,唯有如此获得的概念才会有明确的定义。而在学习某一个数学概念和知识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不同,那么提出相同的要求势必导致不同的个人体验,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导致教学的无效,有些基础很好的学生不需要思考太多就可以获取知识的本质,思维力度低导致教学的低效。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客观地分析和把握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其已有知识的层次制定出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问题设计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要求,保证问题的设置都能够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知识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每名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每名学生的知识与素养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鼓励合作,分享幸福
数学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上面也说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除了教师在教学目标和问题设置上应注重分层外,我们还应该合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帮扶,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都是一种幸福,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与帮扶别人的过程中,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再一次重现和被应用,同时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智慧水平和思维方式都应该处于较高的水平,自己也容易发现更好、更新的数学思想。
合作的课堂是幸福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层次不同的学生为了同一个知识目标共同奋斗,思维前进的过程中彼此帮助、彼此吸纳、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促使数学课堂走向和谐、完满。
分享的课堂是幸福的,分享让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情感活动,学生分享教师和伙伴的经验与方法,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分享到学生独特的经验。通过分享将成果累加,获取知识的全貌;通过分享促进情感的交流,人人创造幸福的同时享受幸福。
【参考文献】
[1]李启柱。数学建构主义学习及主要特征[J]。数学通讯,2000(5):10。
[2]徐其锐。优化问题设计:捕捉教学的契机[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
[3]陆玮。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思维品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11)。
【关键词】数学教学;幸福课堂;学生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同时从数学知识和概念的获得过程来看必须要经历一个从未知此岸到达已知彼岸的成功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一定总是成功的,但是经历了最后获得了充满了幸福的体验。审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和家长过于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导致学生也常常以成绩来对自己进行评价,面对每一次的失利,学习不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现实功利思想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表现为单一化严重,知识灌输与训练犹如工厂一般呈现出机械化,数学所具有的灵性和生趣消失殆尽,更加谈不上“幸福感”了。那么幸福课堂如何构建呢?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与赏识助推学生敢于想敢于说
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是幸福课堂的基础,摒弃教师的专断,创设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地位,学生只有感受到安全感,在心理安全的前提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得以生成。民主的课堂应该不存在对学生的冷落与疏离,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不应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讽刺与挖苦,而应该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多想、多说,不怕出错,在相互交流和分享中,知识和情感互相碰撞,如果学习上存有疑虑,摆出来会有更多的伙伴与自己一起探究,完全没有被取笑的担忧。
幸福是一种情感,数学课堂的幸福首先就需要教师能虚怀若谷,并把自己的幸福感拿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通过情感的浸润,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在教学中应积极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始终以一种赏识的眼光悦纳来自于任何一名学生的观点或疑问,在学生成功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出错的时候进行合理地点拨。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体验更多幸福感。
在对学生的回答与习题解答进行评价时,我们有些教师显得较为简单,评价大多是“好!”“很好!”等等,趋于泛泛而谈。老师的评价必须是及时给予的,真心诚意的,且具有针对性的,有时甚至于只需要一个赏识的眼光就足够让学生获得一种被肯定的幸福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正情绪。实践经验表明,长期的赏识教育,学生心灵得以自由舒展开来,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而习惯教学多边的对话和互动探究。
二、分层设置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又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角度来看,学生习得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其对某个抽象的数学对象进行思考后有意义构建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个将数学对象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分析经验等表象建立联系的阶段,唯有如此获得的概念才会有明确的定义。而在学习某一个数学概念和知识的时候,不同的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不同,那么提出相同的要求势必导致不同的个人体验,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导致教学的无效,有些基础很好的学生不需要思考太多就可以获取知识的本质,思维力度低导致教学的低效。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客观地分析和把握不同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其已有知识的层次制定出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并根据要求进行问题设计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要求,保证问题的设置都能够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知识学习过程的成功体验,每名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每名学生的知识与素养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鼓励合作,分享幸福
数学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上面也说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除了教师在教学目标和问题设置上应注重分层外,我们还应该合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帮扶,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都是一种幸福,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与帮扶别人的过程中,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再一次重现和被应用,同时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智慧水平和思维方式都应该处于较高的水平,自己也容易发现更好、更新的数学思想。
合作的课堂是幸福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层次不同的学生为了同一个知识目标共同奋斗,思维前进的过程中彼此帮助、彼此吸纳、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促使数学课堂走向和谐、完满。
分享的课堂是幸福的,分享让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情感活动,学生分享教师和伙伴的经验与方法,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分享到学生独特的经验。通过分享将成果累加,获取知识的全貌;通过分享促进情感的交流,人人创造幸福的同时享受幸福。
【参考文献】
[1]李启柱。数学建构主义学习及主要特征[J]。数学通讯,2000(5):10。
[2]徐其锐。优化问题设计:捕捉教学的契机[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
[3]陆玮。创设教学情境,提升思维品质[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