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默是一种特性,一种引发喜悦、以愉快的方式娱人的特性;幽默能帮助你战胜烦恼,振奋精神,转败为胜;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运用幽默感来增进你与他人关系的艺术。商场和工厂里的经理必须具备幽默力量;学生渴望教师富有幽默感,坐在教室里才能如沐春风;我们也希望政府官员多一点幽默;政治家在竞选时不妨多利用幽默;甚至小孩会因为与父母及小伙伴相处时表现幽默,而显得活泼可爱······确实,幽默有助于消除敌意,缓解摩擦,防止矛盾升级,还有人认为幽默还能激励士气,提高生产效率。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公司通过调查证实,参加过幽默训练的中层主管,在9个月内生产量提高了15%,而病假次数则减少了一半。测验则证明了沉闷乏味的人和具有幽默感的人,在智商、人际关系、工作业绩等方面同时也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幽默感心理调节功能和作用所在。
在幼儿时期,正是学习品质养成的关键期,如果能在孩子喜欢的音乐课堂,注入一股“幽默”之风,则会在音乐课堂中产生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在“幽默”课堂中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并会感受、体验到上音乐课的欲罢不能。
一、语言“幽默”的策略
俗话说:“妙语生花”。在音乐课堂中也一样,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加乐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调动要“巧”、要“妙”,导入语要切入主题,切忌开场白长篇大论讲不到重点,幼儿的注意力则很容易被分散、转移,搞搞这,搞搞那,因为没有吸引力,更没有倾听的欲望,甚至有些教师的“白”、“直”、“长”使得孩子自觉关闭五官的原有功能,更别谈如何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品质了。如:小班音乐游戏“乐器找家”,教师在组织如果直接说:“小朋友,等一下演奏乐器完后把鼓放到这边,沙蛋放到那边。”那么,小朋友演奏完乐器后则会机械地去执行,而且还收拾得心不甘情不愿。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小朋友,现在演奏完了,小乐器迷路了,找不到它的家了,你们知道小鼓的家在哪儿吗?谁愿意来帮忙送回去呢?”孩子们则会纷纷争先恐后地抢着去送。这时,再适时地说一声:“现在天黑了,鼓妈妈和沙蛋妈妈都睡着了,要轻轻地把小鼓和沙蛋送回去哦,免得吵到乐器妈妈了,还要注意,别送错“家”了哦!”小朋友本来哗啦哗啦地丢、放乐器的,这时肯定也会轻手轻脚地收拾乐器。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易于接受的幽默语言去贯穿课堂,这样,物品分类和爱护物品的习惯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
二、表情“幽默”的策略
教学中要学会运用面部表情传情达意,影响幼儿的心理活动;反过来,用心学习的幼儿也都很在意教师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对庄重的表情产生敬意,对亲切的表情产生好感,对幽默的表情产生喜悦感。
在音乐教学中,切忌面部肌肉绷紧、僵硬、面无表情,两眼无神,这样会造成师幼间难以沟通,很容易造成幼儿精神的疲惫和思维的涣散。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的“幽默”,如运用开心、喜悦、眉毛弯弯等表情来表现《喜洋洋》的喜庆;运用悲伤、难过的表情来演绎《泥娃娃》没有爸爸、没有妈妈的伤心感受、运用愤怒的表情来诠释《愤怒的小鸟》游戏中鸟蛋被大猪偷掉后的感受;运用惊讶、害怕的表情来表演《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羊羊被灰太狼抓住时的情景。
三、肢体“幽默”的策略
在我们的成长中,小丑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影响深刻,而如今,麦当劳叔叔的小丑叔叔更是受孩子们喜欢。小丑拉拉裤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偶尔还假装技巧地摔一跤,惹得大家捧腹大笑,小朋友经常会被他们夸张的肢体幽默吸引住眼球,目不转睛。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调动幼儿的各个肢体,让幼儿的肢体“幽默”起来。如:有一次在组织中班幼儿进行《石头人》的音乐游戏时,我要求幼儿在A段音乐中——石头人可以跟随音乐节奏走动,A段音乐停,则必须创编即兴造型,变成不同的石头人。有些幼儿在音乐停时,会想出非常多的造型,有些却因为想不出造型而急得跺脚挠头,然后表情就会特难为情,这时,我引导一些已经做好了造型的幼儿先回答:“你变成什么石头人了?”,有的幼儿说:“我是奥特曼石头人”,有的说:“我是老虎石头人”,我又适时做了个飞翔的动作,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我是什么石头人吗?”有些说:“飞机石头人。”,有些说:“好像是溜冰石头人。”“对了!我们可以想象成任何石头人的独立造型,我还可以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做石头人呢!看!”我又拉着一位小朋友手做了一个大西瓜石头人,又做了一个跷跷板石头人,孩子们看到我们多变的肢体,都兴奋起来,迫不及待地尝试起来,于是,“冰淇淋石头人”、“面包石头人”、“火腿肠石头人”就这样诞生了,孩子们徜徉在肢体造型创编的幻想中,体会到了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与人合作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就是这样在肢体“幽默”的惟妙惟肖中进行。
四、演奏“幽默”的策略
打击乐演奏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幼儿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演奏教学应在培养幼儿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发展其音乐才能,使他们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切忌过分强调技巧练习和反复地机械性练习,也非常忌讳呆板、无感情地演奏。教师可通过演奏“幽默”的策略——趣味游戏法增强演奏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如:培养力度控制,可通过游戏《下雨了》来让幼儿掌握演奏乐器强弱力度的变化,下小雨了,幼儿用弱音演奏,下大雨了,用强音演奏,下暴雨了,用快速的节奏、强音来演奏;要让幼儿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歌曲,则需营造优美温馨的气氛,选择舒伯特的《鳟鱼》,让幼儿想象变成一条鳟鱼,在美丽的大海里尽情遨游,多么欢畅,还可选择用木琴为音乐演奏在优美、欢快、幽默、诙谐的音乐段落中。教师如果把幽默和趣味带入课堂,融合于教学之中,就有了教学幽默,真正的教学艺术在于把课堂的内容以生动而浅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深入浅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幽默是一种能力,作为教师,幽默能使幼儿更喜欢你,信任你,因为他不必担心在你的课堂里会被取笑、被忽视。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策略,同时,也要在幼儿学习品质形成阶段挖掘出属于幼儿的“幽默”,这样,当幼儿把他的幽默作为礼物奉献给他人时,会得到相应的甚至更多的回报,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和谐、更有人情味!
在幼儿时期,正是学习品质养成的关键期,如果能在孩子喜欢的音乐课堂,注入一股“幽默”之风,则会在音乐课堂中产生你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在“幽默”课堂中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并会感受、体验到上音乐课的欲罢不能。
一、语言“幽默”的策略
俗话说:“妙语生花”。在音乐课堂中也一样,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更加乐于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调动要“巧”、要“妙”,导入语要切入主题,切忌开场白长篇大论讲不到重点,幼儿的注意力则很容易被分散、转移,搞搞这,搞搞那,因为没有吸引力,更没有倾听的欲望,甚至有些教师的“白”、“直”、“长”使得孩子自觉关闭五官的原有功能,更别谈如何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品质了。如:小班音乐游戏“乐器找家”,教师在组织如果直接说:“小朋友,等一下演奏乐器完后把鼓放到这边,沙蛋放到那边。”那么,小朋友演奏完乐器后则会机械地去执行,而且还收拾得心不甘情不愿。如果教师换一种方式:“小朋友,现在演奏完了,小乐器迷路了,找不到它的家了,你们知道小鼓的家在哪儿吗?谁愿意来帮忙送回去呢?”孩子们则会纷纷争先恐后地抢着去送。这时,再适时地说一声:“现在天黑了,鼓妈妈和沙蛋妈妈都睡着了,要轻轻地把小鼓和沙蛋送回去哦,免得吵到乐器妈妈了,还要注意,别送错“家”了哦!”小朋友本来哗啦哗啦地丢、放乐器的,这时肯定也会轻手轻脚地收拾乐器。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易于接受的幽默语言去贯穿课堂,这样,物品分类和爱护物品的习惯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
二、表情“幽默”的策略
教学中要学会运用面部表情传情达意,影响幼儿的心理活动;反过来,用心学习的幼儿也都很在意教师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对庄重的表情产生敬意,对亲切的表情产生好感,对幽默的表情产生喜悦感。
在音乐教学中,切忌面部肌肉绷紧、僵硬、面无表情,两眼无神,这样会造成师幼间难以沟通,很容易造成幼儿精神的疲惫和思维的涣散。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情的“幽默”,如运用开心、喜悦、眉毛弯弯等表情来表现《喜洋洋》的喜庆;运用悲伤、难过的表情来演绎《泥娃娃》没有爸爸、没有妈妈的伤心感受、运用愤怒的表情来诠释《愤怒的小鸟》游戏中鸟蛋被大猪偷掉后的感受;运用惊讶、害怕的表情来表演《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羊羊被灰太狼抓住时的情景。
三、肢体“幽默”的策略
在我们的成长中,小丑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影响深刻,而如今,麦当劳叔叔的小丑叔叔更是受孩子们喜欢。小丑拉拉裤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偶尔还假装技巧地摔一跤,惹得大家捧腹大笑,小朋友经常会被他们夸张的肢体幽默吸引住眼球,目不转睛。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调动幼儿的各个肢体,让幼儿的肢体“幽默”起来。如:有一次在组织中班幼儿进行《石头人》的音乐游戏时,我要求幼儿在A段音乐中——石头人可以跟随音乐节奏走动,A段音乐停,则必须创编即兴造型,变成不同的石头人。有些幼儿在音乐停时,会想出非常多的造型,有些却因为想不出造型而急得跺脚挠头,然后表情就会特难为情,这时,我引导一些已经做好了造型的幼儿先回答:“你变成什么石头人了?”,有的幼儿说:“我是奥特曼石头人”,有的说:“我是老虎石头人”,我又适时做了个飞翔的动作,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我是什么石头人吗?”有些说:“飞机石头人。”,有些说:“好像是溜冰石头人。”“对了!我们可以想象成任何石头人的独立造型,我还可以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做石头人呢!看!”我又拉着一位小朋友手做了一个大西瓜石头人,又做了一个跷跷板石头人,孩子们看到我们多变的肢体,都兴奋起来,迫不及待地尝试起来,于是,“冰淇淋石头人”、“面包石头人”、“火腿肠石头人”就这样诞生了,孩子们徜徉在肢体造型创编的幻想中,体会到了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与人合作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就是这样在肢体“幽默”的惟妙惟肖中进行。
四、演奏“幽默”的策略
打击乐演奏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幼儿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演奏教学应在培养幼儿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发展其音乐才能,使他们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切忌过分强调技巧练习和反复地机械性练习,也非常忌讳呆板、无感情地演奏。教师可通过演奏“幽默”的策略——趣味游戏法增强演奏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如:培养力度控制,可通过游戏《下雨了》来让幼儿掌握演奏乐器强弱力度的变化,下小雨了,幼儿用弱音演奏,下大雨了,用强音演奏,下暴雨了,用快速的节奏、强音来演奏;要让幼儿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歌曲,则需营造优美温馨的气氛,选择舒伯特的《鳟鱼》,让幼儿想象变成一条鳟鱼,在美丽的大海里尽情遨游,多么欢畅,还可选择用木琴为音乐演奏在优美、欢快、幽默、诙谐的音乐段落中。教师如果把幽默和趣味带入课堂,融合于教学之中,就有了教学幽默,真正的教学艺术在于把课堂的内容以生动而浅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深入浅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幽默是一种能力,作为教师,幽默能使幼儿更喜欢你,信任你,因为他不必担心在你的课堂里会被取笑、被忽视。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策略,同时,也要在幼儿学习品质形成阶段挖掘出属于幼儿的“幽默”,这样,当幼儿把他的幽默作为礼物奉献给他人时,会得到相应的甚至更多的回报,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和谐、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