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世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知识教育基础上更高层次。
【关键词】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已为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认同。改革课堂教学的出路在于,课堂操作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既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又不囿于某种教学方法,能融合各种教学方法的精髓,使操作者易于把握。这条路子就是: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教育?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各方面。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教育的重点不是技术上发明创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注意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必须把中学生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区别开来,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二、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实施“四个转变”
1、把教师讲明白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省悟为主。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须知课堂教学的效能是重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作为教学目的的体现者,能否真正掌握知识,就在于自己是否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思考,去辨析,去领悟,而只靠听讲时形不成能力的。因为学生省悟的过程,是大脑思维充分运作的过程。第一,学生听讲的时间越长,大脑越容易疲劳,形成抑制,而学生自省自悟时,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促使大脑兴奋;第二,学生在自省自悟时,不断提取大脑中的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此时灵感的火花会不断进发;第三,教师讲解灌输的知识,学生只能生硬的接受,调动不起求知的欲望,而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省悟明白所学的知识,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激发起求知的兴趣,产生求知的内驱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在省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综上所述,学生自省自悟获取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学生惟有通过“悟”,即通过体验、意会,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真谛。学生的求知只有建立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的深切领悟和精致细密地体会上,学生期待的内心世界才会开放,成长的潜能才能释放,自我发展的力量才能生长,才能为学生学习主体人格大厦的确立奠定基础。
2、把教师发问为主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为主。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旦有所发现,学生同样会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种成功感和自豪感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谁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老师不能立刻回答,需三思才能解答,说明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老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对这个问题想的比老师还要深,老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当然,鼓励学生质疑,有两个问题要解决好。一是质疑的时间问题。有的老师讲究课堂的系统性、完整性,反对学生随时提问。这是错误的。应为学生的当堂质疑,更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而是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难于解决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事求是,诚挚会更加赢得学生的信任。再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有难度,说明他的思考越有深度。可以说,培养起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的勇气和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一节课的成功不仅需要解决了多少个高质量的问题,更需要学生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提出了多少个高质量的问题。
3、把应试训练为主,转变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就课堂教学而言,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例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掌握了这些例子,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且能运用已知解决未知,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应用知识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第一,应当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第二,必须重视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其次,要开放课堂,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所学,强化自己的所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总之,应用是教学的生命力显示的一种形式。学生要获得知识运用于实际,并能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演练,可促使思维成果的积淀,是思维独特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种练习形式,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积极探索,以积累经验,发现更多的问题,总结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思维的多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4、把以强制性教学管理为主,转变为科学、民主的管理为主。改变强制性教学管理行为,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强制性的管理必须改变,而改变的重要方法便是创建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学生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也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强制性的管理营造的是一种紧张的教学氛围,教师讽刺挖苦甚或惩罚和变相惩罚犯错的学生,都是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表现,它使学生的心理丧失了安全感和自由,思维活动和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按照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能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和情境,那种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那种排斥压制个性、标新立异的情境,都是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育和个性发展的。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的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动机、需要等非智力精神,实现着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习者在轻松的状态中,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达于此,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性才能显示出来,以管理育人的目的才会实现。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已为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认同。改革课堂教学的出路在于,课堂操作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的,既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又不囿于某种教学方法,能融合各种教学方法的精髓,使操作者易于把握。这条路子就是: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创新教育?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各方面。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教育的重点不是技术上发明创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注意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必须把中学生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区别开来,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二、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实施“四个转变”
1、把教师讲明白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省悟为主。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须知课堂教学的效能是重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作为教学目的的体现者,能否真正掌握知识,就在于自己是否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思考,去辨析,去领悟,而只靠听讲时形不成能力的。因为学生省悟的过程,是大脑思维充分运作的过程。第一,学生听讲的时间越长,大脑越容易疲劳,形成抑制,而学生自省自悟时,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促使大脑兴奋;第二,学生在自省自悟时,不断提取大脑中的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此时灵感的火花会不断进发;第三,教师讲解灌输的知识,学生只能生硬的接受,调动不起求知的欲望,而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省悟明白所学的知识,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激发起求知的兴趣,产生求知的内驱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在省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综上所述,学生自省自悟获取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的,学生惟有通过“悟”,即通过体验、意会,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真谛。学生的求知只有建立在对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的深切领悟和精致细密地体会上,学生期待的内心世界才会开放,成长的潜能才能释放,自我发展的力量才能生长,才能为学生学习主体人格大厦的确立奠定基础。
2、把教师发问为主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为主。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旦有所发现,学生同样会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这种成功感和自豪感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谁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谁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老师不能立刻回答,需三思才能解答,说明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使老师张口结舌,不能回答,这最好,说明对这个问题想的比老师还要深,老师今天不能回答,可以留待以后解答。当然,鼓励学生质疑,有两个问题要解决好。一是质疑的时间问题。有的老师讲究课堂的系统性、完整性,反对学生随时提问。这是错误的。应为学生的当堂质疑,更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而是如何对待学生提出的难于解决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事求是,诚挚会更加赢得学生的信任。再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有难度,说明他的思考越有深度。可以说,培养起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的勇气和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高境界。一节课的成功不仅需要解决了多少个高质量的问题,更需要学生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提出了多少个高质量的问题。
3、把应试训练为主,转变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就课堂教学而言,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例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掌握了这些例子,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且能运用已知解决未知,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应用知识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第一,应当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第二,必须重视跨学科的知识运用。其次,要开放课堂,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所学,强化自己的所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总之,应用是教学的生命力显示的一种形式。学生要获得知识运用于实际,并能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演练,可促使思维成果的积淀,是思维独特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种练习形式,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积极探索,以积累经验,发现更多的问题,总结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思维的多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
4、把以强制性教学管理为主,转变为科学、民主的管理为主。改变强制性教学管理行为,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强制性的管理必须改变,而改变的重要方法便是创建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学生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也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强制性的管理营造的是一种紧张的教学氛围,教师讽刺挖苦甚或惩罚和变相惩罚犯错的学生,都是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表现,它使学生的心理丧失了安全感和自由,思维活动和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按照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能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和情境,那种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那种排斥压制个性、标新立异的情境,都是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育和个性发展的。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的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意志、信念、动机、需要等非智力精神,实现着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习者在轻松的状态中,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达于此,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性才能显示出来,以管理育人的目的才会实现。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