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关键词】 教学;学生;积极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是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觉. 反之,如果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可见,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生提问减少的原因
1. 教师缺少对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提问方法的培养训练.
2. 怕教师、同学讽刺、嘲笑、批评,对自己没信心,怕丢人现眼.
3. 对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 自己研究不深,存在惰性.
4. 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
5. 观念的障碍. 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机会.
6. 性格因素,不愿意问老师、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
二、培养学生提问策略
学生提出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程度.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学生对教材积极、能动的内化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良好契机.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积极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理解,或是重新认识问题.
1. 鼓励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有“我的问题行吗?”“我的问题是否太浅,同学们会笑话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 这时,教师就应及时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也可把自己的不理解、新建议提出来,有时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同学的疑问. 鼓励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2)善待学生“插嘴”,善待学生超范围提问,及时表扬鼓励. (3)在班级里开设“问题信箱”或利用板报、壁报等开设“问题园地”,刊登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一些问题的多种解法及表扬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 (4)适当地启发引导.
2. 激发学生“多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学生步入学习的过程,提高数学能力. 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等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过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多问”. (1)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带着那些位于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的问题来课堂. (2)要设置适当的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摘得到”的乐趣.
3. 从模仿、回答教师问题中学会提问
教师提问,通常设计:(1)“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可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过程)(2)“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3)“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吗?”(联想、发散、创造)(4)“你自己认为哪些正确,哪些有问题?”(自我调节,自我纠正)(5)“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比与联系)(6)“如果要这样的话,要怎样改动?”(假设想象)(7)“你能总结这类题的做法吗?”(抽象概括)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对教师提问的模式、方法也有所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模仿从而掌握.
4. 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 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所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解题前或解题后都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促进他们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和新途径,给学生指出推广的前景. 引导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1)解题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关键之处在哪里?题眼是什么?
(2)教师的解法是否最优?是否有别的解证方法?有哪些?
(3)解题思路有无共性?这种共性意味着什么?
(4)通过解这些题我有什么收获?(在知识、技巧、思维、策略上……)有什么教训?
(5)适当改变已知条件,或结论就会有哪些变化?同类型或相似类型的题我有无碰到过?等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可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自主、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思维可能超越教师. 尤其对于课堂上出现新颖和奇特的想法和提问,教师要善于倾听,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意见,同时要适当点拨,必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和变换问题,充分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 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 只有让学生做提问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厚,学习责任感也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才能更加得以释放.
【关键词】 教学;学生;积极性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是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觉. 反之,如果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可见,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生提问减少的原因
1. 教师缺少对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提问方法的培养训练.
2. 怕教师、同学讽刺、嘲笑、批评,对自己没信心,怕丢人现眼.
3. 对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 自己研究不深,存在惰性.
4. 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
5. 观念的障碍. 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机会.
6. 性格因素,不愿意问老师、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
二、培养学生提问策略
学生提出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程度.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学生对教材积极、能动的内化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良好契机.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积极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理解,或是重新认识问题.
1. 鼓励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有“我的问题行吗?”“我的问题是否太浅,同学们会笑话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 这时,教师就应及时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也可把自己的不理解、新建议提出来,有时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同学的疑问. 鼓励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2)善待学生“插嘴”,善待学生超范围提问,及时表扬鼓励. (3)在班级里开设“问题信箱”或利用板报、壁报等开设“问题园地”,刊登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一些问题的多种解法及表扬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 (4)适当地启发引导.
2. 激发学生“多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学生步入学习的过程,提高数学能力. 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等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过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多问”. (1)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使学生带着那些位于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的问题来课堂. (2)要设置适当的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摘得到”的乐趣.
3. 从模仿、回答教师问题中学会提问
教师提问,通常设计:(1)“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理由是什么?”(可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过程)(2)“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求异思维)(3)“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吗?”(联想、发散、创造)(4)“你自己认为哪些正确,哪些有问题?”(自我调节,自我纠正)(5)“与上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对比与联系)(6)“如果要这样的话,要怎样改动?”(假设想象)(7)“你能总结这类题的做法吗?”(抽象概括)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对教师提问的模式、方法也有所了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模仿从而掌握.
4. 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 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所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解题前或解题后都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促进他们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和新途径,给学生指出推广的前景. 引导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1)解题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关键之处在哪里?题眼是什么?
(2)教师的解法是否最优?是否有别的解证方法?有哪些?
(3)解题思路有无共性?这种共性意味着什么?
(4)通过解这些题我有什么收获?(在知识、技巧、思维、策略上……)有什么教训?
(5)适当改变已知条件,或结论就会有哪些变化?同类型或相似类型的题我有无碰到过?等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可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自主、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思维可能超越教师. 尤其对于课堂上出现新颖和奇特的想法和提问,教师要善于倾听,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意见,同时要适当点拨,必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和变换问题,充分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 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 只有让学生做提问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厚,学习责任感也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才能更加得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