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理解语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优化朗读指导,训练朗读技巧,通过有情、有趣、有效的朗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丰富朗读形式,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乐于认真、投入地朗读。如果只是一味地整齐读、大声读、个别读,会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单一,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朗读的途径,多种形式地让学生感受语言。可以是指导引领的示范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让学生从中领悟朗读的魅力和技巧;可以是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把学生先带到课文的情境中,然后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可以是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能够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可以是分角色朗读。小学生的模仿力是很强的。让学生融入到所扮演的人物内心世界中去,可以促进他们感受特定的情与景,增进朗读的积极性;也可以是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引导学生将生硬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具体的场景,使之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意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读出语感,挖掘潜力,受到美的陶冶;还可以是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
只要教师能够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就能够使学生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强化朗读训练,提升朗读能力
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朗读训练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基础的训练。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朗读训练中要始终贯穿这一训练,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起始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正确性要求,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规律。
(2)节奏的训练。书面文字对有声语言的节律一般是不加表示的。朗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连接等语言节律来表现文章思想感情。同样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我喜欢游泳”,把“我”读成重音,就回答了“谁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喜欢”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不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游泳”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什么运动”这一个问题。小学生的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或者无停顿地连续、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词”的概念,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等,从而使学生的朗读流利,有节奏。
(3)语调的训练。小学生朗读时语调较平,没有层次,而且不会控制音量。对音量的控制训练比较容易,教师要告诉学生,自由练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声音要轻;集体齐读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响;指名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但不要直着嗓子喊。对读不出层次的平调朗读的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汉语所固有的四声,理解后读出扬调、曲调和平调。
(4)情感的训练。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变化,才能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出相应的情感。
(5)朗读中常用符号的标注训练。如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以下符号所表示的含义,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表示逻辑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凵”表示前后句子关系衔接紧密,中间停顿极短,划在该连读的字行下面。
“●”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重音轻读,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平调,即句尾的音平而稳。一般用于陈述句,划在句尾。
“↑”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划在句尾,但也可在句中出现。
“↓”表示降调(曲调),即句尾的音先高后低。一般用于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或表示愿望的祈使句等。
“‖”表示节拍(节奏),一般用于诗歌,划在词后。
三、把握朗读原则,深化朗读层次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不仅可以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还可以不断深化朗读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第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而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段表达能力的差别,制定不同的能力要求。第二,以点带面,授之以“渔”。教师要善于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形象点、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扎实地掌握朗读的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注重评价,夯实成果。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但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做出鼓励性的评价,才能使之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应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比较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并使他们主动自觉地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有了动力,再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自然也就会提升一个层次。
总之,朗读教学作为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应常抓不懈。要在“训练”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还要有质的要求。在朗读教学中,除了应结合课文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和阅读重点进行教学外,更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朗读指导变成游离于词句之外的纯方法的指点,否则将会偏离朗读教学的宗旨。
(责任编辑:符 洁)
一、丰富朗读形式,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乐于认真、投入地朗读。如果只是一味地整齐读、大声读、个别读,会显得十分枯燥、乏味、单一,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朗读的途径,多种形式地让学生感受语言。可以是指导引领的示范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让学生从中领悟朗读的魅力和技巧;可以是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把学生先带到课文的情境中,然后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可以是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能够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可以是分角色朗读。小学生的模仿力是很强的。让学生融入到所扮演的人物内心世界中去,可以促进他们感受特定的情与景,增进朗读的积极性;也可以是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引导学生将生硬的文字变成鲜明、生动、具体的场景,使之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情意的熏陶,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读出语感,挖掘潜力,受到美的陶冶;还可以是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
只要教师能够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就能够使学生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强化朗读训练,提升朗读能力
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朗读训练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基础的训练。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也就是用普通话读准字音,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字句。朗读训练中要始终贯穿这一训练,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起始阶段,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正确性要求,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规律。
(2)节奏的训练。书面文字对有声语言的节律一般是不加表示的。朗读者通过轻重、快慢、停顿、连接等语言节律来表现文章思想感情。同样一个句子,由于重音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我喜欢游泳”,把“我”读成重音,就回答了“谁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喜欢”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不喜欢游泳”这个问题;把“游泳”读成重音,就回答了“你喜欢什么运动”这一个问题。小学生的朗读容易产生一字一顿,或者无停顿地连续、或者自由停顿而读破句等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形成“词”的概念,指导学生掌握句子中重点词的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句子之间的句号、叹号、问号一般停顿稍长,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停顿略短一些,句子中的词或词组之间还要有长短不一的语气和语法停顿等,从而使学生的朗读流利,有节奏。
(3)语调的训练。小学生朗读时语调较平,没有层次,而且不会控制音量。对音量的控制训练比较容易,教师要告诉学生,自由练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声音要轻;集体齐读的时候,声音不要太响;指名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但不要直着嗓子喊。对读不出层次的平调朗读的学生,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汉语所固有的四声,理解后读出扬调、曲调和平调。
(4)情感的训练。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最高层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找出文章的情感旋律,分析出相似句式在文中的变化,才能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出相应的情感。
(5)朗读中常用符号的标注训练。如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以下符号所表示的含义,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表示逻辑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v”表示感情的停顿,打在该停顿的字行之间。
“凵”表示前后句子关系衔接紧密,中间停顿极短,划在该连读的字行下面。
“●”表示语法、感情的重音,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重音轻读,打在相关字词下面。
“→”表示平调,即句尾的音平而稳。一般用于陈述句,划在句尾。
“↑”表示扬调(升调),即句尾的音先低后高。一般用于疑问句,或表示感情激动、亢奋、惊异和呼唤等句子,划在句尾,但也可在句中出现。
“↓”表示降调(曲调),即句尾的音先高后低。一般用于肯定的语气,感情强烈的感叹句,或表示愿望的祈使句等。
“‖”表示节拍(节奏),一般用于诗歌,划在词后。
三、把握朗读原则,深化朗读层次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不仅可以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还可以不断深化朗读教学的层次和水平。
第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般原则,而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段表达能力的差别,制定不同的能力要求。第二,以点带面,授之以“渔”。教师要善于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形象点、紧扣文章的韵律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扎实地掌握朗读的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注重评价,夯实成果。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但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教师只有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做出鼓励性的评价,才能使之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保持参与朗读的激情和动力。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不能以成人化标准来衡量,应注意儿童的理解能力与成人的差异。就每次训练来说,也要逐步提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比较与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并使他们主动自觉地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有了动力,再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自然也就会提升一个层次。
总之,朗读教学作为一项语文基本训练,应常抓不懈。要在“训练”二字上下功夫,既要有量的要求,还要有质的要求。在朗读教学中,除了应结合课文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和阅读重点进行教学外,更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朗读指导变成游离于词句之外的纯方法的指点,否则将会偏离朗读教学的宗旨。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