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已有的教学监督机构闲置,然后另起炉灶,频繁监督检查。这就是目前教育系统监督的现状。这样的监督检查,很难检查督促改进。和惩罚后进,常常只是增加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让它们实际上变成了全国学校的直接领导。
前些日子参加一个有关教育的会,会上几个管教育的政府官员的发言,让人眼睛一亮。其中,就有一位是教育部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女士。她从自己业务的角度,指出现在教育系统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行政和教育监督合一,教学督导部门,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一个机构,即使这样一个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大多还是兼职的。既不专业,也缺乏权限,经费不足,所谓的督导。往往流于形式(见《新京报》)。在会上,她还呼吁,应该建立独立于教育部的国家督导机构。
教育部官员的发言,虽然当时让我感到有些高兴。但我知道,即便如此,要想改变教育系统自我监督的局面,路还很长。
教育系统跟其他部门一样,纪检监督部门很多,纪检监察,加上教学督导。应有尽有。其中,针对教学质量的专门监察督导部门。设置时间更早,从中央到地方。也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只是,这个体系用处不大。前些时候,教育部开展大规模本科教学评估,还得另起炉灶,另组人马。事实上,但凡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开展检查督促工作了,一般都是另起炉灶,临时组团,没有人理会督导部门。这样一个教学监督部门。连起码的功能都不具备。仅仅是一个教育行政体系的盲肠。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教育系统就没有监督。应该说,这些年来,有关教学和办学方面的监督检查相当多。不仅名目繁多,而且次数频繁。以大学为例,不仅有本科评估,还有研究生教育评估,博士点评估,重点学科评估,重点研究基地评估,甚至党建、工会,都有定期的检查和评比。从学校到学院再到系里各级学校的领导,为了应付评估评比检查,简直是疲于奔命,连教授都被波及,需要填各种各样的表格,以至于自嘲为“填表教授”。
这样的监督检查,无论什么名目,性质都是一样的,都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部门的监督检查,上级对下级的检查,即后方对前线的检查。而且效果不彰。以本科评估为例,耗时几年,劳民伤财的大检查,结果80%以上是优。余下的基本是良。只有绝少几个高职院校是及格。
将已有的教学监督机构闲置,然后另起炉灶,频繁监督检查,这就是目前教育系统监督的现状。这样的监督检查。很难检查督促改进。和惩罚后进,常常只是增加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让它们实际上变成了全国学校的直接领导。从而使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自我评功摆好的封闭体系。
现在,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站出来说要打破这个封闭的体系,建立体制外的监督机构,当然可喜可贺。而且这个建议,让现有的国家督导部门独立出来,也可以减少机构设置的重复。因此,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当然,仅仅走到这一步,实际上还不够,整个教育系统。应该处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具体说。是应该处于人大代表和媒体的监督之下,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切实实行政务公开,让自己的资金流向、人事任免以及行政过程,变成可以检查的程序。公之于众。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检查质询。如此,才能建立整个教育系统的公信力。
我们应从高考“状元”身上发现什么
郭扶庚
随着高考阅卷工作的结束,各地高考“状元”纷纷水落石出,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追逐的热点。尽管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再呼吁,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甚至于有的媒体连“状元”这样的字跟都故意隐去。但仍然阻挡不了公众对这些佼佼者的好奇。其实,看看这些学生成长的轨迹,分析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对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有实实在在的借鉴意义,对今后的教育改革也有诸多的启示。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这些学生成为各省“状元”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他们能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也少不了某些必然因素。根据这些“状元”的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介绍,除了少数人有过短暂的成绩起伏,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平时学习比较努力的,所以总体成绩都比较稳定,挺大运成为第一名的概率几乎为零。宁夏文科第一名李怡然在高中的三年时间里,没有请过家教,更没有在题海里煎熬,即使在紧张的高三期间也很少熬夜。她的理由是“休息不好,反倒影响第二天上课的质量,得不偿失”。宁夏理科第一名的杜彦涛也是这样。与同学们天天挑灯夜战、疲于应付不同,他不仅学习时间少,生活作息还十分有规律,每天必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晚上10点半准时睡觉。所以,要想取得出色的成绩,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磨炼,不能沿袭过去应试教育的一套,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这也是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这些学生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其次,与很多人想象中的“读书机器”的刻板形象相反,这些“状元”几乎个个头脑灵活、很有主见。关于读书,关于生活。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特殊方法。来自绍兴鲁迅中学的浙江省文科“状元”沈凌波,除了刻苦勤奋外,还非常善于独立思考。北京理科“状元”宁少阳有各式各样的爱好,小时学过钢琴。现在开始学习吉他,虽然没有任何段位,但并不影响他对围棋的兴趣。北京文科“状元”刘庭梅最大的爱好是写作,她是校刊主编,班级和学校一些文体活动的串词她经常信手拈来。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都会有一阵“状元”热。其中不乏功利的考虑,但我们也不应完全忽略高考“状元”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启示。在里面,我们既可发现个人成长的某些规律,也可体悟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推动力量。在国家大考中,年轻一代的表现。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分明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社会的巨大进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可以说,从高考“状元”身上,我们能够作出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层次的解读。对于“状元”,仅仅惊叹于他们的独占鳌头的成绩是肤浅的,也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真正重要的是。要从他们那里寻找那些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成长的各种有益因素,并将之运用于实践。
前些日子参加一个有关教育的会,会上几个管教育的政府官员的发言,让人眼睛一亮。其中,就有一位是教育部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女士。她从自己业务的角度,指出现在教育系统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行政和教育监督合一,教学督导部门,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一个机构,即使这样一个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大多还是兼职的。既不专业,也缺乏权限,经费不足,所谓的督导。往往流于形式(见《新京报》)。在会上,她还呼吁,应该建立独立于教育部的国家督导机构。
教育部官员的发言,虽然当时让我感到有些高兴。但我知道,即便如此,要想改变教育系统自我监督的局面,路还很长。
教育系统跟其他部门一样,纪检监督部门很多,纪检监察,加上教学督导。应有尽有。其中,针对教学质量的专门监察督导部门。设置时间更早,从中央到地方。也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只是,这个体系用处不大。前些时候,教育部开展大规模本科教学评估,还得另起炉灶,另组人马。事实上,但凡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开展检查督促工作了,一般都是另起炉灶,临时组团,没有人理会督导部门。这样一个教学监督部门。连起码的功能都不具备。仅仅是一个教育行政体系的盲肠。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教育系统就没有监督。应该说,这些年来,有关教学和办学方面的监督检查相当多。不仅名目繁多,而且次数频繁。以大学为例,不仅有本科评估,还有研究生教育评估,博士点评估,重点学科评估,重点研究基地评估,甚至党建、工会,都有定期的检查和评比。从学校到学院再到系里各级学校的领导,为了应付评估评比检查,简直是疲于奔命,连教授都被波及,需要填各种各样的表格,以至于自嘲为“填表教授”。
这样的监督检查,无论什么名目,性质都是一样的,都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部门的监督检查,上级对下级的检查,即后方对前线的检查。而且效果不彰。以本科评估为例,耗时几年,劳民伤财的大检查,结果80%以上是优。余下的基本是良。只有绝少几个高职院校是及格。
将已有的教学监督机构闲置,然后另起炉灶,频繁监督检查,这就是目前教育系统监督的现状。这样的监督检查。很难检查督促改进。和惩罚后进,常常只是增加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让它们实际上变成了全国学校的直接领导。从而使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自我评功摆好的封闭体系。
现在,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站出来说要打破这个封闭的体系,建立体制外的监督机构,当然可喜可贺。而且这个建议,让现有的国家督导部门独立出来,也可以减少机构设置的重复。因此,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当然,仅仅走到这一步,实际上还不够,整个教育系统。应该处于民众的监督之下。具体说。是应该处于人大代表和媒体的监督之下,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切实实行政务公开,让自己的资金流向、人事任免以及行政过程,变成可以检查的程序。公之于众。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检查质询。如此,才能建立整个教育系统的公信力。
我们应从高考“状元”身上发现什么
郭扶庚
随着高考阅卷工作的结束,各地高考“状元”纷纷水落石出,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追逐的热点。尽管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一再呼吁,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甚至于有的媒体连“状元”这样的字跟都故意隐去。但仍然阻挡不了公众对这些佼佼者的好奇。其实,看看这些学生成长的轨迹,分析他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对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有实实在在的借鉴意义,对今后的教育改革也有诸多的启示。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这些学生成为各省“状元”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他们能考出如此优异的成绩也少不了某些必然因素。根据这些“状元”的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介绍,除了少数人有过短暂的成绩起伏,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平时学习比较努力的,所以总体成绩都比较稳定,挺大运成为第一名的概率几乎为零。宁夏文科第一名李怡然在高中的三年时间里,没有请过家教,更没有在题海里煎熬,即使在紧张的高三期间也很少熬夜。她的理由是“休息不好,反倒影响第二天上课的质量,得不偿失”。宁夏理科第一名的杜彦涛也是这样。与同学们天天挑灯夜战、疲于应付不同,他不仅学习时间少,生活作息还十分有规律,每天必看《新闻联播》了解时事,晚上10点半准时睡觉。所以,要想取得出色的成绩,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磨炼,不能沿袭过去应试教育的一套,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这也是教改的一个努力方向。这些学生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其次,与很多人想象中的“读书机器”的刻板形象相反,这些“状元”几乎个个头脑灵活、很有主见。关于读书,关于生活。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特殊方法。来自绍兴鲁迅中学的浙江省文科“状元”沈凌波,除了刻苦勤奋外,还非常善于独立思考。北京理科“状元”宁少阳有各式各样的爱好,小时学过钢琴。现在开始学习吉他,虽然没有任何段位,但并不影响他对围棋的兴趣。北京文科“状元”刘庭梅最大的爱好是写作,她是校刊主编,班级和学校一些文体活动的串词她经常信手拈来。
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都会有一阵“状元”热。其中不乏功利的考虑,但我们也不应完全忽略高考“状元”身上所呈现出来的启示。在里面,我们既可发现个人成长的某些规律,也可体悟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推动力量。在国家大考中,年轻一代的表现。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从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分明可以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社会的巨大进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可以说,从高考“状元”身上,我们能够作出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多层次的解读。对于“状元”,仅仅惊叹于他们的独占鳌头的成绩是肤浅的,也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真正重要的是。要从他们那里寻找那些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成长的各种有益因素,并将之运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