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自从独立设科以来,无论是学科的名称还是国家对该学科的指导性文件的名称都曾做过调整。此次课程改革把《语文教学大纲》更名为《语文课程标准》,名称变动的背后隐含着我们相关理念的转变。本文以笔者中文专业的独特专业背景,从名称的变化、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不足三方面论述了课改的一些新理念、新创新,综合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提出了新语文课标的不足。
  关键词: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语文;三维目标;理念
  
  一、 名称的变化(从大纲到课程标准)
  
  《大纲》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产物,是我国借鉴前苏联教育模式规定教学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我国传统的教学理论主张以教学为核心来统辖课程,把课程看做教学的“内容”,即为教学提供的材料。在这种教学理论指导下,课程是没有独立地位的。
  《大纲》具体细致、操作性强,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几十年来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它也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不适应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标准》在名称变更的背后,是语文课程内涵的深刻变化。《标准》站在以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的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大纲》相比,它更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更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更强调学生、教师、教材和环境多因素的整合,更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并重。
  由此看来,从《语文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绝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它标志着国家对语文这门基础性学科的高度重视,标志着语文教学理念的全新变化。
  
  二、 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
  
  (一)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上。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不同的学科课程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不同的任务,起着不同的作用。而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的是奠基作用。
  语文的工具性还体现在它的交际性。语文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工具;语文是人借助特殊语言(即文言文)与历史对话的工具;语文还是人与现实社会中人文、科技等领域进行交流的工具。此外,语文学习还有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交流功能。
  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其教育功能是独特的,也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的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标准》中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因为语言是现实的工具,同时又是历史的遗产;祖国语言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承载着自己祖国绵延不绝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因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统一的,是不能分离的。
  (二) 系统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
  过去,《大纲》过于注重课本知识,语文课程学习强调理论性,忽视实践性,注重认知,忽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使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实践和应用的价值。《标准》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语文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课程的情感和态度被排除在教学关注范围之外,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检测,更无实效性的成果。
  相对而言,知识、能力是基础。学生在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情绪体验和价值判断,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虽然教学过程是统一的,教学步骤是一致的,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任何认识都离不开个体的知识和经验,离不开个体的思维方法和习惯,离不开个体的心理能力。所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三) 倡导新型的课程实施方式
  《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此为依据,《标准》确立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还特别开设“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以实现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向语文学科课程教学过程的渗透和迁移。为了确保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落实,《标准》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课程目标作出了相应的具体规定。同时《标准》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强调“诵读”、强调“体验”等。
  (四)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由于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因此,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又提到要“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 《语文课程标准》的不足
  
  (一) 忽视了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资源
  《标准》在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明确提到的名著有14部,而中国名著只有5部。提名尽管并不能完全说明什么,但能提到名的书应当是阅读的重中之重。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只含糊其辞地提及人类文化、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就是不提“传统文化”。我们所面对的语文不是抽象的语文,而是像空气和水一样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母语;我们所面对的语文不是人类的语文,而是中国人的语文。
  (二) 都市化的《标准》遗忘了农村教育的现实
  中国农村人口占80%,农村教育的现状应是课改的重点。《标准》作为纲领性文件,过度关注都市儿童的个体发展,忽略了农村儿童的身心发展。
  “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这些目标忽略了我国农村教育的现实。我国许多经济落后,地处农村学校的学生连买教科书都十分困难,更谈不上收藏、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因此,这些目标对经济落后的农村孩子来说形同虚设。
  (三) 忽视了知识、训练的重要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学大纲强调训练这一主线,“课标”则淡化“知识”,删除“训练”,强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提倡少做题,多读书”。
  于是,现在的语文课成了开心课: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传统词语教学中的组词、造句、解释都不见了,课文分析中的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更成了落后守旧的代名词,不敢越雷池半步。
  任何知识都不能直接转化为能力,它需要知识内化为长时记忆中的贮存编码,以备提取,然后在新问题情景中反复使用,逐步形成相应的能力。语文作为交际工具,没有一定的训练和实践是不可能掌握的。
  叶老曾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学生的知识、思维、方法、态度、个性、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一切语文素养不可能自主生成,都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获得。
  
  参考文献:
  [1] 潘庆玉.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山东教育科研,2002.
  [2] 赵雅文.浅谈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人民教育,2003.
  [3] 刘永前.体验——《语文课程标准》的新取向.语文教学通讯,2003.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调查研究对象,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所作出的各种评价,进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就业质量    本次调查对象为汕尾职院、清远职院、河源职院、揭阳职院等六所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2009届部分毕业生,时间为2009年8月到10月,共有21个专业,其中非师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这一任务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们现实教学过程中,学生口语交际不知道说什么或想说却找不到适当的语言,只能用一些肤浅的、没有个性的语言来表达。特别是小学生更是如此,作为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交往、共同探讨、获得知识的互动过程。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交流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交流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在这样的课堂中,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打乱预设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课堂“意外”?应发挥教师的智慧,适时调控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及时
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法,没有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创新精神,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为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提供了创新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总结出新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发挥
魏书生在盘锦实验中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的时候,多次在领导班子会上和教职工大会上提出,这届班子要做到12个字:多工作,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  为了落实“多工作”,魏书生兼课带班,两位副校长也全都兼课。教导主任兼任两个班的数学课,教改办主任兼英语课还当班主任,团委书记兼语文课。领导班子成员兼课的平均节数,和一线教师的授课数相等。多年以来,魏书生的加班和额外工作量是比较多的,但从来没领过一次加班费、
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城乡统筹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立足城乡统筹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际加强其招生制度改革。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阐明,目前其招生制度改革重点应解决好打通中职到高职直通车、招生指标投放、普高毕业生专业背景考核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招生改革;三大问题     一、全面打通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直通车    重庆市人民政府在与
摘要:本文就利用校园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比较,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科学运用校园网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必须注意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利用网络特别是校园网的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校园网心理教育优势众多,不可取代  所谓校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主持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工
摘要: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现状如何、影响因子有哪些?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集体责任感?“高职院校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研究课题组围绕上述核心问题面向高职院校大学生展开调研,在直面高职院校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形成的影响因子和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提出了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影响因子;养成   
摘要:学生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以激励或改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教学活动的方向,这种评价称为即时性评价。  关键词:教学活动;即时性评价    一、即时性评价的两种主要类型  (一)激励型评价  激励型评价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念,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1.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
摘要:苏轼的精短散文《记承天寺夜游》不过短短八十多字,却营造了一种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刻画了一幅清雅脱俗的画面,那朦胧、幽静的美叫人不忍移目,那孤寂的情韵执著地渗进你的灵魂,化做无边无际的思绪。尤其是文章所传达出的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更令人觉得意味无穷。  关键词:苏轼;闲人;意境;心境    初中语文教材入选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精短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