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广大教师都积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试验中去,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逐步进入“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一些貌似遵循课改要求,而实质上却背离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应运而生,“形似而神不似”的现象变的严重起来。虽然这些现象只是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其影响还是不能忽视,否则将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误入歧途。
总体来说,“形似而神不似”的课堂教学共有下面几种表现: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的课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活动频繁而热烈,又是讨论,又是辩论,又是视频,又是表演,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课非常热闹,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这样的课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师生双方都不太了解。一位老师在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这节课时,首先放了一战时期的一段视频资料,然后让学生讨论看过以后的感受,然后又让学生列举当今世界的一些地区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等,老师又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可一节课下来我们也搞不明白,这节课所要完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一些活动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如果长久如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忽视学科特点
新课程追求学生心智、情感发展的同步,但丝毫也不应该否定知识与技能的养成,对学生来说,它们应该也仍然是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东西。像有的语文课,片面突出德育功能,把语言文字训练丢到一边,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位老师在上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先让学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画春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素质固然很重要,语文课的基础工具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绝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三、迷失教师的主导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放到了一边。在课堂上,老师失去了自我,成了学生的尾巴,甚至有的老师直接把课交给学生来上。我听过一节历史课,整节课就是由一个学生在講,老师坐在下面听。尽管这个学生在课下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理解是绝对比不上专业老师的。更有甚者,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的口号下,学生的一些错误也不敢指出来了,满堂课都是廉价的鼓励和赞美,难道实施新课程改革就没有起码的是非标准了吗?学生自主学习固然应该提倡,但自主不等于自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叫我们什么都不管,任何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新课程改革反对教师的专制与独裁,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提倡民主与开放,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教学的民主与开放是以良好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为前提的,否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课改绝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经验和做法。
之所以会产生以上这些倾向,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新课程精神理解上存在着偏差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矫往必须过正。新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的积累、结晶与升华。课改中汲取先进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追求新鲜的教学形式,不等于推翻否定过去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好做法;强调人文性,不能失去学科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不能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教学依然要强调良好习惯的培养,依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依然要有合理的教学结构,依然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二、为了迎合某些评价者的意图
在一些公开课特别是优质课评选中,执教者不能不考虑评价者的观点。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普遍重视了学生的表现。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本身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有些老师过分看重评价标准中的内容,片面追求所谓的自主探究形式,摈弃了传统的优秀做法。某些评价者也把这一节课“热不热闹”作为评价的标准,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
三、教师素质不高
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行为,甚至否定以前的做法,许多人是很难适应的。有的人因积习难改而固守常规,有的人因追求新奇而标新立异,再加上教材的变化,课程的整合,对老师的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至于不少人在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不注意就会出现顾此失彼,产生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既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虽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进一步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实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新课改中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中学政治科
总体来说,“形似而神不似”的课堂教学共有下面几种表现: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的课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活动频繁而热烈,又是讨论,又是辩论,又是视频,又是表演,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课非常热闹,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这样的课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呢?师生双方都不太了解。一位老师在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这节课时,首先放了一战时期的一段视频资料,然后让学生讨论看过以后的感受,然后又让学生列举当今世界的一些地区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等,老师又给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可一节课下来我们也搞不明白,这节课所要完成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一些活动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如果长久如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忽视学科特点
新课程追求学生心智、情感发展的同步,但丝毫也不应该否定知识与技能的养成,对学生来说,它们应该也仍然是最为基础和最为重要的东西。像有的语文课,片面突出德育功能,把语言文字训练丢到一边,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或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有位老师在上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先让学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画春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素质固然很重要,语文课的基础工具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绝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三、迷失教师的主导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有些老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放到了一边。在课堂上,老师失去了自我,成了学生的尾巴,甚至有的老师直接把课交给学生来上。我听过一节历史课,整节课就是由一个学生在講,老师坐在下面听。尽管这个学生在课下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理解是绝对比不上专业老师的。更有甚者,在“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的口号下,学生的一些错误也不敢指出来了,满堂课都是廉价的鼓励和赞美,难道实施新课程改革就没有起码的是非标准了吗?学生自主学习固然应该提倡,但自主不等于自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叫我们什么都不管,任何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新课程改革反对教师的专制与独裁,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提倡民主与开放,这本身没有错,但是教学的民主与开放是以良好的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为前提的,否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课改绝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经验和做法。
之所以会产生以上这些倾向,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新课程精神理解上存在着偏差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矫往必须过正。新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的积累、结晶与升华。课改中汲取先进的思想,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追求新鲜的教学形式,不等于推翻否定过去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好做法;强调人文性,不能失去学科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不能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教学依然要强调良好习惯的培养,依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依然要有合理的教学结构,依然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二、为了迎合某些评价者的意图
在一些公开课特别是优质课评选中,执教者不能不考虑评价者的观点。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普遍重视了学生的表现。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本身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有些老师过分看重评价标准中的内容,片面追求所谓的自主探究形式,摈弃了传统的优秀做法。某些评价者也把这一节课“热不热闹”作为评价的标准,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一些不良现象的产生。
三、教师素质不高
新课程改革对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行为,甚至否定以前的做法,许多人是很难适应的。有的人因积习难改而固守常规,有的人因追求新奇而标新立异,再加上教材的变化,课程的整合,对老师的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以至于不少人在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不注意就会出现顾此失彼,产生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既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虽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进一步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实质,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新课改中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中学政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