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的学习是理性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引入,各种各样的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实现理性数学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学生们觉得数学学习枯燥的根本原因。数学的学习其实可以概括为对规则的学习,它反映了数量之间理性的逻辑关系。本文就是笔者对于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中的规则教学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学段;数学知识;规则教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原因就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于理性。回想一下数学知识的学习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种种的公式、定理、法则等等。所以说,数学学习中贯穿着规则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感性知识易理解,对于理性知识的学习能力缺乏,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能力实现对学生的辅助作用。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对小学阶段规则教学的认识。
一、对规则教学的认识
(一)数学学习即规则学习
回想数学知识的学习,不难发现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规则学习。规则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制定的,普遍适用的一种行为规范。在数学中,有大量的公式、定理等,它们是客观的、真实的,是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四则运算等。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就是规则的世界,学习数学也就是学习规则,养成规则意识。
(二)可遵循的学习原则
任何学习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可遵循的,这些规律和原则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契机。首先,要帮助学生严格使用法则、定律、公式的运用。从本质上来说,数学其实是一种工具,并且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在推理和运算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无形中遵守了规则,提高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根据法则、定律解题,每一个步骤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样学生在应用定义、定理时会提高规则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例如,在计算1+2×3时要先算乘积,后算加减,有的学生没有按照按照规则,会先算1+2,结果肯定是错误的。像这种类型的练习题,教师要经常有意识的设置,让学生经常练习,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其次,要为学生揭示数学定义、定理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揭示定义、定理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要选取日程生活中的例子,如蝴蝶、书本等,让学生深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为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或者举出一些特殊的例子,如圆、长方形等,让学生判断他们对称轴的数量。这样,让学生对所学的定义、定理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教学策略分享
(一)立足教材把握“规则”
教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资源,也是教育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吃透教材才能把握原则。在小学数学的12册教材中,每一册教材都有一定数量的数学规则。教师在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时,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从整个小学数学的内容体系出发,认识每个规则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站在全局解读教材。在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时,教师要根据所学规则与内容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学习。如果所学的知识比原有的知识结构复杂,需要归纳、概括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为学生概括、归纳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要先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公式,即V=abh,推理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V=Sh。另外,还有所学的知识的水平较低或与原有的知识水平相当,这时教师就要寻找新规则与原有知识中法则、规律、性质的结合点,在对比分析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规则。
(二)尊重学生培养“规则”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重视“规则”学会“规则”。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重要的规则。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必须要重视重要的规则,要采取逐步深化的方式呈现规则。例如,例如,乘法题(2+5)×3=?,可以先算2×3,再算5×3,两个结果相加为21,再根据其他的例子,可以总结出(a+b)×c=a×c+b×c,从而让学生重视重要的规则,对重要规则的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要强化隐性规则。在小学数学中,有的规则是通过习题给出的,例如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材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结论,但在解题中经常用到。例如,一个数除以两个不为0的数时,可以让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例如,50÷2÷5可以转化为50÷(2×5),结果都为5,。强化隐性规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加多样的规则,让学生在解題时能够有规则可用,从而提高规则意识。
(三)指导学生掌握“规则”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应用的前提是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规则,实践规则。一方面,在观察中引入规则。数学中的规则其实一种数学模型,是生活模型在数学中的再现。教师可以为学生作必要的启示,让学生在观察模型中独立思考,通过运算、归纳形成对规则的独特理解。例如,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分割后小正方形的拼接,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与宽的关系,形成面积计算意识;另外,在学习3的倍数的学习时,可以列举100以内的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计算这些数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积极验证。在规则的探索过程中蕴含着基本的数学思想,要让学生积极验证,在构建知识体系中提高规则意识。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要让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计算,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高对数学规则的认识程度。
综上所述,数学的学习其实就是规则的学习,这是数学学科的专业特点。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学好数学规则,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掌握规则的程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自发的规则意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定义、定理,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让规则意识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学段;数学知识;规则教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原因就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过于理性。回想一下数学知识的学习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种种的公式、定理、法则等等。所以说,数学学习中贯穿着规则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感性知识易理解,对于理性知识的学习能力缺乏,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能力实现对学生的辅助作用。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对小学阶段规则教学的认识。
一、对规则教学的认识
(一)数学学习即规则学习
回想数学知识的学习,不难发现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规则学习。规则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制定的,普遍适用的一种行为规范。在数学中,有大量的公式、定理等,它们是客观的、真实的,是人们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四则运算等。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就是规则的世界,学习数学也就是学习规则,养成规则意识。
(二)可遵循的学习原则
任何学习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可遵循的,这些规律和原则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契机。首先,要帮助学生严格使用法则、定律、公式的运用。从本质上来说,数学其实是一种工具,并且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在推理和运算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无形中遵守了规则,提高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根据法则、定律解题,每一个步骤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样学生在应用定义、定理时会提高规则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例如,在计算1+2×3时要先算乘积,后算加减,有的学生没有按照按照规则,会先算1+2,结果肯定是错误的。像这种类型的练习题,教师要经常有意识的设置,让学生经常练习,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其次,要为学生揭示数学定义、定理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揭示定义、定理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要选取日程生活中的例子,如蝴蝶、书本等,让学生深刻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为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动手剪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或者举出一些特殊的例子,如圆、长方形等,让学生判断他们对称轴的数量。这样,让学生对所学的定义、定理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教学策略分享
(一)立足教材把握“规则”
教材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资源,也是教育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吃透教材才能把握原则。在小学数学的12册教材中,每一册教材都有一定数量的数学规则。教师在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时,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从整个小学数学的内容体系出发,认识每个规则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站在全局解读教材。在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时,教师要根据所学规则与内容的关系,有针对性的学习。如果所学的知识比原有的知识结构复杂,需要归纳、概括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为学生概括、归纳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要先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公式,即V=abh,推理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V=Sh。另外,还有所学的知识的水平较低或与原有的知识水平相当,这时教师就要寻找新规则与原有知识中法则、规律、性质的结合点,在对比分析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规则。
(二)尊重学生培养“规则”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重视“规则”学会“规则”。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重要的规则。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必须要重视重要的规则,要采取逐步深化的方式呈现规则。例如,例如,乘法题(2+5)×3=?,可以先算2×3,再算5×3,两个结果相加为21,再根据其他的例子,可以总结出(a+b)×c=a×c+b×c,从而让学生重视重要的规则,对重要规则的理解更加深刻。另一方面,要强化隐性规则。在小学数学中,有的规则是通过习题给出的,例如减法的运算性质,教材中没有给出具体的结论,但在解题中经常用到。例如,一个数除以两个不为0的数时,可以让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例如,50÷2÷5可以转化为50÷(2×5),结果都为5,。强化隐性规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加多样的规则,让学生在解題时能够有规则可用,从而提高规则意识。
(三)指导学生掌握“规则”
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应用,应用的前提是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规则,实践规则。一方面,在观察中引入规则。数学中的规则其实一种数学模型,是生活模型在数学中的再现。教师可以为学生作必要的启示,让学生在观察模型中独立思考,通过运算、归纳形成对规则的独特理解。例如,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分割后小正方形的拼接,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与宽的关系,形成面积计算意识;另外,在学习3的倍数的学习时,可以列举100以内的3的倍数,让学生观察、计算这些数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积极验证。在规则的探索过程中蕴含着基本的数学思想,要让学生积极验证,在构建知识体系中提高规则意识。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要让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计算,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高对数学规则的认识程度。
综上所述,数学的学习其实就是规则的学习,这是数学学科的专业特点。让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学好数学规则,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高掌握规则的程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自发的规则意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定义、定理,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让规则意识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