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yffg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算理,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实验教学,是素质教育美与活力的体现。
  关键词:数学;实验;能力培养;算理理解
  谈到做实验,一定容易联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等等;谈到学数学,自然会联想到做数学题,题海战术几乎成为数学学科的代名词。难道数学也可以做实验?“数学实验”是为了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而进行的某种操作或思维活动。
  数学实验一般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注重实测与直观,让数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所研究的内容"可视化",让学生从中获得对数,形的观念,并逐步对其适度抽象,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实验",进而体会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构成体系,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并改造着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数学实验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思维的物质实践方法,掌握数学研究的规律,培养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够解决学科的和实际生活的问题,并检验和论证问题的结果。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素养和数学的人文价值所在!
  一、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动手实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玩”。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动手实验的过程又是学生动手实践、互相合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因而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小组合作的意识。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了蜻蜓、蝴蝶、树叶等。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组讨论,然后通过提问、动手制作,最后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着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乐趣中撷取了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演示實验是教师或学生在台上做实验,大部分学生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每个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人人都想亲手尝试,自主探究,在亲身实验中探究新知,获取感性体验,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如我在教学中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共同探究得到结果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
  三、动手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互相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动手实验,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上除后出现余数的情况。如:52÷4,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
  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5捆(5个10)平均分4份,每份是1捆(1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4份,每份是3根(3个1),个位商3。通过动手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实验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实验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的素质教育模式。它打破了以往知识的直接呈现,融知识于活动之中。在平等参与的前提下,通过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来理解、验证数学原理。这比起那些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艺术美,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活力。
  由此看来,实验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并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奋战在第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充分认识到动手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我们运用动手实验这种有力的教学手段来打造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栋梁之才。
  作者简介:
  徐小芳,女(1982~)名族:汉,籍贯:贵州省安顺市人,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小学数学一级,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如何使学生或参训人员掌握《机械制图》相关知识,一直是困扰职业院校机械教师的老大难问题。随着各种三维绘图软件的出现、普及和不断完善,如何在教学中发挥三维软件的优势,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是现阶段机械教师需要密切关注的。与此同时,完全依赖于三维绘图软件的教学模式是否可以取代现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它们之间各有什么优缺点,这些优缺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
期刊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保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变革正在朝着教育信息化的方向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保证。《2014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学习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有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而今“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樹立大语文教育观,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不断挖掘教材、社会、家庭中的生活资源,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一、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
摘 要:近几年来,以“见危不救”现象所折射出来的道德滑坡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争论和恐慌。人们在痛斥人性的冷漠时,但马上有一种声音认为:是南京彭某案让众多热心人在见义勇为面前望而止步。有人认为,对于这种冷漠现象,应该有一种制度设计来常态化地为见义勇为“说好”,为见危不救“说不”,网友们经过讨论和反思将目光投向了法律制度,而这种声音也愈发宏亮,只有通过道德法律化才能为社会的道德观念保驾护航,才能
2004年5月27日,司法部发布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公告,确定了2004年国家司法考试的有关具体事项。据此,今年的国家司法考试工作全面展开。与去年相比,今年主要有以下变化: On
期刊
《民事诉讼法》已颁布十多年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项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已为我们多数人所耳熟能详。然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几件纠纷的事实相同,适用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