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文章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环境和生活延伸三方面着手,谈谈如何让学生能动情,敢抒情,会移情,做个有情之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简要分析。
一、激发学习情感,让学生动情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正处于接收外界信息最强的阶段,要调动他们的学习情感是最容易的事情,但必须抓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上新课之前,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回去查找关于鲁迅的资料。学生们一起分享查找到的资料时,异常兴奋,学习兴致很高。
(二)精彩的导入
在上《松鼠》这一课时,笔者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这个时候播放一段松鼠的影片,学生就会很容易对松鼠产生喜爱之情。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抒情
(一)创设平等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勇于表现
平等的氛围,指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那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如果教师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学生即使已经动情,也不敢抒发出来。师生互动,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在学习中形成和谐民主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学生互动能使他们集思广益,使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究之中,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记得在有一节语文青年优秀课中,有一位老师的课让人记忆犹新,主要原因是这位老师能够放下身段,用学生的表情和语言与学生沟通,整节课都十分活跃。在一开始,这位老师就跟学生跳起了兔子舞,营造了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立刻喜欢了这位男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在一种平等对话的互动状态,学生的感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有了抒情的欲望。这节课充分表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二)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
课文的感情是从文中字、词、句的运用及其所形成的形象思维生发的。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字、词、句,进行朗读训练,体悟情韵。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让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田忌赛马》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抓住加点字词,人物语气朗读,读出孙膑的“胸有成竹”,田忌的“垂头丧气”,齐威王的“得意洋洋”,就更能感受人物所处的情景,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朗读时,也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配合画面去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多给予正面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当学生的这种心理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你是个爱思考的小孩子!”“你的进步真大!”“同学们都会为你鼓掌!”……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就是孩子上进的动力。但如果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待每个学生,恰当地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尽量多采取肯定性评价。
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学生才有抒情的前提;只有充分感受到课文的感情,学生才有抒情的条件;只有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有抒情的欲望。因此,良好的学习平台,能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进入语文教学的有情之境。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移情
学生的感情被激发了,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在所学书本知识与个人生活经历之间建立一种认知联系,巧妙创设与书本知识有联系的生活实际问题。就是说,让学生把从学习中产生的感情,转移到生活中去,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學习《小虾》这篇课文后,笔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小虾可爱吗?”学生都说很喜欢,笔者接着问:“如果你有一只小虾,你会怎样呢?”学生都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喂它一些金鱼草,有的说要每天给它换水,有的说要跟它聊天……看着学生热情高涨的样子,笔者又问:“看来同学们都很爱小虾,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但是,小动物有很多,你们也会爱其他小动物吗?”学生都纷纷说会,有一个学生还说:“我会,因为我家里就有一只小狗,我很喜欢它!”其余学生也开始说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很喜欢小动物,那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它们呢?”学生就开始说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爱护动物的行为了。
这样把课文的内容延伸到生活情景中,学生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心中的感情转移到生活中去。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逐渐形成。
四、教师本人也要做有情之人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老师,自己都没有投入情感,怎么可能感染到学生呢?
(一)教师要以情感人
教师应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情;善于借助脸部表情、手势等无声的语言感染学生,运用语调、节奏等以情传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二)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师个人的精神状态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影响,个性暴躁的教师,学生就会缺乏耐性;个性乐观活泼的教师,学生也随之乐观。教师在一进入课室时,应该马上投入作为教师角色中,融入课文的感情中来,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必须先让学生做个有情之人,能动情,敢抒情,会移情。只有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情感教学的渗透,才能真正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肖川.大师谈教育激励[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是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行为,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渗透其中,特别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简要分析。
一、激发学习情感,让学生动情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在语文教学中调动和利用情感因素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对于所教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正处于接收外界信息最强的阶段,要调动他们的学习情感是最容易的事情,但必须抓住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上新课之前,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新课。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的资料。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回去查找关于鲁迅的资料。学生们一起分享查找到的资料时,异常兴奋,学习兴致很高。
(二)精彩的导入
在上《松鼠》这一课时,笔者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这个时候播放一段松鼠的影片,学生就会很容易对松鼠产生喜爱之情。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抒情
(一)创设平等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勇于表现
平等的氛围,指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那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如果教师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学生即使已经动情,也不敢抒发出来。师生互动,是一种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在学习中形成和谐民主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学生互动能使他们集思广益,使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究之中,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记得在有一节语文青年优秀课中,有一位老师的课让人记忆犹新,主要原因是这位老师能够放下身段,用学生的表情和语言与学生沟通,整节课都十分活跃。在一开始,这位老师就跟学生跳起了兔子舞,营造了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立刻喜欢了这位男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在一种平等对话的互动状态,学生的感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有了抒情的欲望。这节课充分表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二)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
课文的感情是从文中字、词、句的运用及其所形成的形象思维生发的。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字、词、句,进行朗读训练,体悟情韵。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让学生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自觉的欣赏、参与,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田忌赛马》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抓住加点字词,人物语气朗读,读出孙膑的“胸有成竹”,田忌的“垂头丧气”,齐威王的“得意洋洋”,就更能感受人物所处的情景,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朗读时,也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配合画面去读,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多给予正面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和被赏识的心理需要。当学生的这种心理得到满足时,就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你是个爱思考的小孩子!”“你的进步真大!”“同学们都会为你鼓掌!”……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就是孩子上进的动力。但如果他们的表现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容易阻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待每个学生,恰当地把握评价他们的尺寸,尽量多采取肯定性评价。
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关系中,学生才有抒情的前提;只有充分感受到课文的感情,学生才有抒情的条件;只有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才有抒情的欲望。因此,良好的学习平台,能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进入语文教学的有情之境。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移情
学生的感情被激发了,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在所学书本知识与个人生活经历之间建立一种认知联系,巧妙创设与书本知识有联系的生活实际问题。就是说,让学生把从学习中产生的感情,转移到生活中去,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學习《小虾》这篇课文后,笔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小虾可爱吗?”学生都说很喜欢,笔者接着问:“如果你有一只小虾,你会怎样呢?”学生都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喂它一些金鱼草,有的说要每天给它换水,有的说要跟它聊天……看着学生热情高涨的样子,笔者又问:“看来同学们都很爱小虾,都是有爱心的小朋友。但是,小动物有很多,你们也会爱其他小动物吗?”学生都纷纷说会,有一个学生还说:“我会,因为我家里就有一只小狗,我很喜欢它!”其余学生也开始说自己养小动物的经历。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很喜欢小动物,那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它们呢?”学生就开始说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爱护动物的行为了。
这样把课文的内容延伸到生活情景中,学生就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把心中的感情转移到生活中去。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逐渐形成。
四、教师本人也要做有情之人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主观感受,是内心情感,是个人见解和人生观。如果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老师,自己都没有投入情感,怎么可能感染到学生呢?
(一)教师要以情感人
教师应凭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感知体悟,激励学生表情达意,达到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较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情;善于借助脸部表情、手势等无声的语言感染学生,运用语调、节奏等以情传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二)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师个人的精神状态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影响,个性暴躁的教师,学生就会缺乏耐性;个性乐观活泼的教师,学生也随之乐观。教师在一进入课室时,应该马上投入作为教师角色中,融入课文的感情中来,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必须先让学生做个有情之人,能动情,敢抒情,会移情。只有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情感教学的渗透,才能真正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肖川.大师谈教育激励[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