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对象,概括起来就是数和形两个方面,“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结合,既是数学的重要思想,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课堂教学案例,详细阐释了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数形结合;课堂教学;应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是数学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是铭记在人们头脑中起永恒作用的精神和观点。它能使人们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价值,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数的认识”教学中的应用
人们对于数的认识最早源于计数,是对具体物体的计数,如为了表示打到的猎物数量,古人在绳子上打结计数。生动、形象的图形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笔者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丁杭缨《千以内的数的认识》一课,除了丁老师自然、清新、朴实的教风外,还有独具匠心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1000以内数的认识。如有一环节教学596这个数时,见图1。丁老师指名三位学生上台一起合作,一生指屏幕上的小棒,一生指计数器,一生指着“596”这个数,使学生充分理解百位上的“5”表示“5个百”,十位上的“9”表示“9个十”,个位上的“6”表示“6个一”。在理解计数单位相互间的“十进制关系”时,丁老师又利用几何形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们直观、形象地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理解十进制关系,课堂效果显著。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数的运算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原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原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呢?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而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
课始创设情境:7根小棒,能搭出几个三角形?要求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搭三角形的过程。
生:7÷3。
师:结合图我们能说出这题除法算式的商吗?
生:商2,可是两个搭完以后还有1根小棒多出来。
师反馈板书:7÷3=2……1,讲解算理。
师:看着这个算式,教师指一个数,你能否在小棒图中找到相对应的小棒?
……
通过搭建三角形,学生脑海中的图像就基本上形成了。这时,教师总结出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竖式,沟通了图、横式和竖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有了表象能力的支撑,有了真正的体验,直观、明了地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模型。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探索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有一道练习题,两人在玩掷骰子(两颗)游戏,甲说“和是单数的我赢”。如果要判断游戏的公平性,就需要计算单数、双数的可能性各是多少,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如果借助下面的图表,那就容易多了。
四、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新教材中“解决问题”这一板块的内容,与老教材中的应用题相似,题目抽象复杂,有不少的学生较难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解决问题”时,不少教师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对题意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各种已知条件越来越复杂,更是让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从直观图形支持下得到的模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显示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强化对题意的理解。运用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意识。
《连除应用题》教学片断:课始,教师呈现了这样一道例题:“有30个桃子,有3只猴子吃了2天,平均每天每只猴子吃了几个?”请学生尝试解决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出各种算式的意思。学生们经过思考交流,呈现了精彩的答案。
30÷2÷3,学生画了图3,先平均分成2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3份;
30÷3÷2,学生画了图4,先平均分成3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2份;
30÷(3×2)学生画图5,先平均分成6份,再表示出其中的1份。
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思路的方法,是一种在画线段图基础上的演变和创造。因为正方形是二维的,通过在二维图中的表达,让学生很容易地表达出了小猴的只数、吃的天数与桃子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让抽象的数量关系、思考思路形象地外显了,非常直观,易于学生理解。
五、数形结合思想在理解数的运算性质中的应用
把要解决的有关数运算的性质问题借助图像特征表现出来,通过对图像的解读、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性质。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许多教师常是通过呈现一组组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因数和积的变化关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一位教师创造性地利用长方形的模型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片段如下:
首先,呈现了(12×20)米。让学生观察思索,当长不变,宽扩大或缩小3倍,面积是怎么变化的?
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长方形的面积变化,学生很直观地看到长不变,当宽扩大3倍或缩小3倍,它的面积也扩大3倍或缩小3倍。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与观察积的变化规律,即数形结合,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这样的设计定比抽象的一组组乘法算式之间的比较更易于学生发现、理解规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高效率地学好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增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关键一点,它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得数学教学充满乐趣。
【关键词】数形结合;课堂教学;应用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知识内容的精髓,是数学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普遍适用的方法,是铭记在人们头脑中起永恒作用的精神和观点。它能使人们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价值,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数的认识”教学中的应用
人们对于数的认识最早源于计数,是对具体物体的计数,如为了表示打到的猎物数量,古人在绳子上打结计数。生动、形象的图形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笔者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丁杭缨《千以内的数的认识》一课,除了丁老师自然、清新、朴实的教风外,还有独具匠心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1000以内数的认识。如有一环节教学596这个数时,见图1。丁老师指名三位学生上台一起合作,一生指屏幕上的小棒,一生指计数器,一生指着“596”这个数,使学生充分理解百位上的“5”表示“5个百”,十位上的“9”表示“9个十”,个位上的“6”表示“6个一”。在理解计数单位相互间的“十进制关系”时,丁老师又利用几何形体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们直观、形象地认识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理解十进制关系,课堂效果显著。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数的运算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计算问题,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原理,尤其在课改之后,老师们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却更加忽视了原理的理解。我们应该意识到,算理就是计算方法的道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呢?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而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
课始创设情境:7根小棒,能搭出几个三角形?要求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搭三角形的过程。
生:7÷3。
师:结合图我们能说出这题除法算式的商吗?
生:商2,可是两个搭完以后还有1根小棒多出来。
师反馈板书:7÷3=2……1,讲解算理。
师:看着这个算式,教师指一个数,你能否在小棒图中找到相对应的小棒?
……
通过搭建三角形,学生脑海中的图像就基本上形成了。这时,教师总结出有余数除法的横式、竖式,沟通了图、横式和竖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有了表象能力的支撑,有了真正的体验,直观、明了地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模型。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探索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有一道练习题,两人在玩掷骰子(两颗)游戏,甲说“和是单数的我赢”。如果要判断游戏的公平性,就需要计算单数、双数的可能性各是多少,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如果借助下面的图表,那就容易多了。
四、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应用
新教材中“解决问题”这一板块的内容,与老教材中的应用题相似,题目抽象复杂,有不少的学生较难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解决问题”时,不少教师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对题意理解不透彻、不全面,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各种已知条件越来越复杂,更是让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从直观图形支持下得到的模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显示图形、表格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强化对题意的理解。运用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意识。
《连除应用题》教学片断:课始,教师呈现了这样一道例题:“有30个桃子,有3只猴子吃了2天,平均每天每只猴子吃了几个?”请学生尝试解决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出各种算式的意思。学生们经过思考交流,呈现了精彩的答案。
30÷2÷3,学生画了图3,先平均分成2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3份;
30÷3÷2,学生画了图4,先平均分成3份,再将获得一份平均分成2份;
30÷(3×2)学生画图5,先平均分成6份,再表示出其中的1份。
教师要求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思路的方法,是一种在画线段图基础上的演变和创造。因为正方形是二维的,通过在二维图中的表达,让学生很容易地表达出了小猴的只数、吃的天数与桃子个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形结合,让抽象的数量关系、思考思路形象地外显了,非常直观,易于学生理解。
五、数形结合思想在理解数的运算性质中的应用
把要解决的有关数运算的性质问题借助图像特征表现出来,通过对图像的解读、分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性质。如: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许多教师常是通过呈现一组组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因数和积的变化关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一位教师创造性地利用长方形的模型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探究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片段如下:
首先,呈现了(12×20)米。让学生观察思索,当长不变,宽扩大或缩小3倍,面积是怎么变化的?
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比较长方形的面积变化,学生很直观地看到长不变,当宽扩大3倍或缩小3倍,它的面积也扩大3倍或缩小3倍。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与观察积的变化规律,即数形结合,让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这样的设计定比抽象的一组组乘法算式之间的比较更易于学生发现、理解规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有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有利于学生顺利地、高效率地学好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增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关键一点,它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得数学教学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