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比式阅读策略已然成为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重要方法,是引领学生阅读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推手。但基于文本内的,对素材内容、语段结构、写作方法进行对比的策略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关注。事实上,践行文内对比法更能深化文本细读,能更好地揣摩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表达匠心。提出要整体把握,在一度对比中明晰作者选材艺术;层次递进,在二度对比中感受表达侧重智慧;深入细节,在三度对比中积累人物刻画方法,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整体把握;层次递进;深入细节;对比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78-01
对比式阅读策略已然成为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重要方法,是引领学生阅读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推手。但基于文本内的,对素材内容、语段结构、写作方法进行对比的策略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关注。事实上,践行文内对比法更能深化文本细读,能更好地揣摩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表达匠心。笔者即以《诺贝尔》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运用对比式阅读的实践与反思。
一、整体把握,在一度对比中明晰作者选材艺术
对于一篇人物传记类文本,教学时,首先就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入手,充分运用对比方式探寻作者在材料选择上的独运匠心。
教学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回忆课文内容,随后激发学生思考:诺贝尔一生拥有多种发明,为何要单单紧扣发明炸药这件事情来写呢?学生结合第一课时收集的资料,意识到诺贝尔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炸药,要写诺贝尔就不能离开炸药。依托学生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典型事件。紧接着组织学生梳理作者对事例素材在结构顺序上的安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传记类文本教学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写人,教师紧扣作者对人物素材相关资料的选择,相机揭示出“典型事例”的概念,让学生在对比思维中感知到事例越典型,就越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层次递进,在二度对比中感受文章表达技巧
课文3到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三段经历,虽然都是相同的内容,但三段经历中却有着完全不同之处。教师在引领学生概括了内容,梳理了顺序之后,着力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写这三段时,在表达方法和策略上有着怎样的区别?借以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
首先,关注谋篇布局的艺术。学生在阅读描写发明液体炸药的4、5自然段时发现,真正描写发明过程只有语段的第二、三两句话,而其他部分或写诺贝尔对炸药的痴迷,或写诺贝尔从小立志发明炸药……随后,学生将三段经历联系起来对比,发现前两个经历作者花费不多,而第三次经历则写得非常翔实。教师趁势相机点拨,在学生综合三次经历的对比之后,逐渐意识到作者对素材的运用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紧扣最具惊险性的第三次经历作细致描写,更能体现诺贝尔锲而不舍的精神。
其次,关注不同的侧重选择。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对比前两次经历,学生逐步发现:第一次经历虽然以平实的语言直接写明结果,但从“威力强大”“风行全世界”可以看出发明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第二次经历的描写指向性就更加明确,即以突显诺贝尔“毫不气馁”的精神为核心。就这样,学生通过二度对比,在不断深入阅读、对比阅读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诺贝尔虽然在炸药的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失败与痛楚,但其彰显出来的不舍精神与献身情怀却感染了许多人。
三、深入细节,在三度对比中积累人物刻画方法
第三次经历的描写究竟与前两次有怎样的不同?作者到底是紧扣什么展开描写的?学生在对比前两次经历中进行了句句入心、字字入目地阅读和批注。交流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了划分与罗列。1.紧扣人物表情:双眼紧盯、仍然盯着、怦怦直跳。2.紧扣人物心理:三个“!”、两个“近了!”的反复运用,渲染出内心的期待、紧张与激动。随后,教师再次整合对比,作者为了凸显诺贝尔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先是借助第一次经历明确诺贝尔的人生志向,再次借助第二次经历着重在凸显人物“毫不气馁”的精神品质;而相比前面两次经历,第三次经历更具画面感,旨在让人物勇于为科学献身的形象镌刻在每个读者意识之中。
第三次的对比正是基于学生对前两次片段的交流,旨在引领学生在明晰异同的基础上,将人物刻画的方法聚焦化、核心化,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阅读教学必须要不断引领学生展开富有针对性地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比比、读读、想想的过程中,将思维深入到語言文字中去,探寻语言表达的秘妙。当学生的探索空间变得更广阔的时候,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自身思维能力质的飞越以及他们在语言能力上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整体把握;层次递进;深入细节;对比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78-01
对比式阅读策略已然成为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重要方法,是引领学生阅读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推手。但基于文本内的,对素材内容、语段结构、写作方法进行对比的策略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关注。事实上,践行文内对比法更能深化文本细读,能更好地揣摩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表达匠心。笔者即以《诺贝尔》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运用对比式阅读的实践与反思。
一、整体把握,在一度对比中明晰作者选材艺术
对于一篇人物传记类文本,教学时,首先就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入手,充分运用对比方式探寻作者在材料选择上的独运匠心。
教学中,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回忆课文内容,随后激发学生思考:诺贝尔一生拥有多种发明,为何要单单紧扣发明炸药这件事情来写呢?学生结合第一课时收集的资料,意识到诺贝尔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炸药,要写诺贝尔就不能离开炸药。依托学生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典型事件。紧接着组织学生梳理作者对事例素材在结构顺序上的安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传记类文本教学的落脚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写人,教师紧扣作者对人物素材相关资料的选择,相机揭示出“典型事例”的概念,让学生在对比思维中感知到事例越典型,就越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层次递进,在二度对比中感受文章表达技巧
课文3到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三段经历,虽然都是相同的内容,但三段经历中却有着完全不同之处。教师在引领学生概括了内容,梳理了顺序之后,着力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写这三段时,在表达方法和策略上有着怎样的区别?借以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
首先,关注谋篇布局的艺术。学生在阅读描写发明液体炸药的4、5自然段时发现,真正描写发明过程只有语段的第二、三两句话,而其他部分或写诺贝尔对炸药的痴迷,或写诺贝尔从小立志发明炸药……随后,学生将三段经历联系起来对比,发现前两个经历作者花费不多,而第三次经历则写得非常翔实。教师趁势相机点拨,在学生综合三次经历的对比之后,逐渐意识到作者对素材的运用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紧扣最具惊险性的第三次经历作细致描写,更能体现诺贝尔锲而不舍的精神。
其次,关注不同的侧重选择。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对比前两次经历,学生逐步发现:第一次经历虽然以平实的语言直接写明结果,但从“威力强大”“风行全世界”可以看出发明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第二次经历的描写指向性就更加明确,即以突显诺贝尔“毫不气馁”的精神为核心。就这样,学生通过二度对比,在不断深入阅读、对比阅读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诺贝尔虽然在炸药的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失败与痛楚,但其彰显出来的不舍精神与献身情怀却感染了许多人。
三、深入细节,在三度对比中积累人物刻画方法
第三次经历的描写究竟与前两次有怎样的不同?作者到底是紧扣什么展开描写的?学生在对比前两次经历中进行了句句入心、字字入目地阅读和批注。交流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发现,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了划分与罗列。1.紧扣人物表情:双眼紧盯、仍然盯着、怦怦直跳。2.紧扣人物心理:三个“!”、两个“近了!”的反复运用,渲染出内心的期待、紧张与激动。随后,教师再次整合对比,作者为了凸显诺贝尔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先是借助第一次经历明确诺贝尔的人生志向,再次借助第二次经历着重在凸显人物“毫不气馁”的精神品质;而相比前面两次经历,第三次经历更具画面感,旨在让人物勇于为科学献身的形象镌刻在每个读者意识之中。
第三次的对比正是基于学生对前两次片段的交流,旨在引领学生在明晰异同的基础上,将人物刻画的方法聚焦化、核心化,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阅读教学必须要不断引领学生展开富有针对性地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在比比、读读、想想的过程中,将思维深入到語言文字中去,探寻语言表达的秘妙。当学生的探索空间变得更广阔的时候,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自身思维能力质的飞越以及他们在语言能力上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