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还原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蒹葭》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的氛围,以此来烘托诗人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只有通过情境还原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诗歌所创设的朦胧凄清的情境中,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独特的艺术美感。本诗教学中使用的情境还原法和我们通常所用的诵读品味法非但不矛盾、不冲突,而且还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情境还原法;共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情境还原”诗歌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其核心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进而实现与诗人的共情共鸣。还原诗歌教学情境的途径多种多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利用多媒体甚至实物手段直观呈现画面的方式逐渐减少,单纯运用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的方法或许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以《诗经·蒹葭》的教学为例,谈谈情境还原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勾勒情境之轮廓,使之清晰
  一般说来,人们认识事物总有一个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形入神的过程,这是规律,对于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也概莫能外。考虑到学生理解新课文、接受新作品的能力,诗歌教学还是宜从整体感知入手,即先要把握思路、了解内容、初识结构、感知情感,以建构起对诗歌轮廓的初步印象。为达成这一目标,在导入诗歌后,我安排了不同形式的朗读:第一遍,学生自由读,读对读错,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建立最初的阅读体验;第二遍,分别请三个学生读,目的在于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这样到第三遍全班齐声读的时候,大家对这首诗大致写什么内容以及诗歌的结构特点也就建立起粗略的轮廓了。
  二、充实情境之内涵,使之丰满
  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1.反复朗读每章前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画此时呈现在你脑海中的画面。2.这样的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蒹葭”“霜露”等关键词感受画面凄清冷寂、朦胧迷离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在这样一个深秋的早晨,在这样一条苍莽的河畔,主人公在干什么?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所谓”“在”,体会主人公坚信伊人就在水一方,此时他内心充斥着激动的、兴奋的、憧憬的、幸福的情感。4.后四句如何向我们呈现主人公的追寻历程?此题设计意图如下:(1)还原三个“溯洄”句情境,从中体会主人公逆境求索的艰辛:抓取“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三句中关键的字,并展开合理想象,想象主人公的动作、神态、心理;(2)还原三个“溯游”句情境,从中体会主人公顺境追寻的空幻:伊人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体会“宛”字在表达上的深刻用意:似乎在又好像不在,伊人行踪飘忽不定,身影缥缈朦胧,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3)此时主人公的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点失落、有点无奈、些许惆怅、些许凄婉,但是主人公始终没有停止追寻,其一往情深令人动容,其执着不懈令人钦佩。
  三、感悟情境之魅力,与之共鸣
  探索具有深刻的人生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回应。“蒹葭之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念人的套语,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对《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是这样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如何把《蒹葭》诗的诗情画意内化为学生成长所需的养分呢?这个环节,我尝试作如下安排:
  (一)学生讨论:伊人何所指
  朱熹说:“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不可得者,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各抒己见,为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本詩主旨,介绍历代学者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一是“刺襄公”说。“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所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二)与之共鸣:伊人总在水一方
  有人说,这首诗最有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伊人的美丽和缥缈,也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它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三)师生共勉:追寻美好,我们在路上
  在人生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最初的梦想和路上的风景足以让我们的奋斗变得更加有价值,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质量,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追寻美好,我们永远在路上。为更好地感悟情境之魅力,我还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最后想再强调一下的是,本诗教学中使用的情境还原法和我们通常所用的诵读品味法非但不矛盾、不冲突,而且还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古人云:“诗者,志之所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学课本所选录的古典诗歌,哪一首不是作者心声的真实流露呢?那一声声低吟浅唱,那一句句纵情高歌,或哀怨低回、缠绵悱恻,或踌躇满志、慷慨激昂,这些情感蕴藏在无声的语言中,如果不是用心诵读将其外化,怎能体会个中滋味?又怎能跨越时空把自己融入这些诗词所构筑的动人心魄的境界之中?诵读之、还原之,才能更好地品味之、欣赏之。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内容比较简单、文字比较浅显、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课文。笔者以这篇文章为例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朗读体会;感悟真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却凝聚了人一生情感的至真至情之文,淡淡读来,却让人忍不住鼻头泛酸,涌起对至亲之人的感怀,对生活真谛的感悟,对生命的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高中文言文在篇幅上更长、篇目上更多,词的义项更为复杂,虚词的数量更多。本文将注重字本位,以探讨教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字古形;因形求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因形求义的重要性  通过对一个汉字的剖析,可以有效地解读文言文课文中的字 词;通过对汉字的字词意义及文化意义的辨析、梳理,可以获得这个
【摘要】为了将对学生的品读鉴赏诗歌的能力落到实处,在设计中结合词作特点,采用比较阅读法和联想、想象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婉约词作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婉约词;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词别是一家”是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第二个板块,继板块一“诗从肺腑出”而来,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或蕴藉含蓄、典
【摘要】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小组合作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走进我们的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到人人参与,人人都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我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没有人指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散乱的,低效的。因此,如何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摘要】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说得好:“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多年来,我在重视对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也注意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和意志、学习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自信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获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质量;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对学生充满信心  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品
【摘要】《人面桃花》中诸多人物都在构筑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汲汲营营一生也没有得到实现。陆秀米以其带有浓厚情感的理想主义加入了寻找并构筑“桃花源”的队伍。但陆秀米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被时代裹挟在大潮流中。最后她在普济的实验,以被捕入狱告终。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陆秀米找到了自己。  【关键词】桃源梦;迷失;寻找;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江南三部曲》在2015年获得第
【摘要】针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产生一种新的理论,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论。在学校教育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兴趣、情感、个性、意志、理想等。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兴趣;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西方,夸美纽斯强调:“对于儿童说来,对于使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愉快
【摘要】语文教学是学生知识宝塔的基石和人文精神的源泉,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说数学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那么语文就是让阳光照入心灵的窗口。小学语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应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相一致,切不可揠苗助长,以成年人心智标准来进行。在此,我将谈谈自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关键词】积累;循序渐进;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在积累中提升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语言”,而语言就是指说话艺术。它既是“言传身教”的工具,又是表情达意的桥梁。为此,语文课堂的魅力就在于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语言艺术化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用艺术化的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启迪学生,让课堂充满魅力。  【关键词】辞约意丰;幽默风趣;启迪智慧;厚积薄发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苏联著名教育
【摘要】童话是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富有夸张和想象成分的文学样式。童话中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备受广大儿童的青睐。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指导低段学生进行童话主题阅读,提升阅读效益呢?笔者期待利用各种阅读工具,让低段的学生能够喜爱童话,并自然地沉浸于童话世界之中,尽情欣赏童话的魅力,感受童话故事所带来的真、善、美。  【关键词】阅读工具;童话主题;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