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陌生,使每个学生重走一下数学家们的探索数学之路,也就是弗赖登塔尔所说的“再创造”和“数学化”。那么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这是本文要探讨分析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56-1
一、增强生活教育意识
1.服务意识。教学就是一种服务,而优质的教学服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学会思维,从而达到探究和获取知识的目的。经过学习、观察、思考,让学生发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乐学、爱学、会学。
2.生活意识。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新闻时事、自然风光等。并且,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学校教育决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性较强,联系生活的内容不多,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打题海战,机械反复训练,阻碍和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践,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教学联系实践,回归于生活,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会在“生活”中去体验整个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从而在“生活”中一天天长大。
二、捕捉“生活现象”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如教学数据的收集、统计、平均数等内容前,可让学生了解学校和家庭用水、用电情况,学校体育用品的采购与分配,各年级和班级学生数的分布情况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作出不同的要求。通过调查,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2.改编原有教材。就教材本身而言,其知识、技能覆盖面是有限的,但是,如果用创新的观念和手段来对待教材,教材的外延可以说相当广泛,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有趣的问题,对教材进行处理。即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有些数据做出适当的改编和重组,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感兴趣的、熟悉的数学问题对教材内容作出取舍和整合,拓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使教材为“我”所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3.提炼生活素材,创设生活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的内容限制,向校外延伸,接触社会,增加信息量,通过社会调查,搜集生活素材,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特殊的应用价值。
三、体验生活情境
通过创设具有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又能沟通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学习数学。
1.于有趣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2.经历实验操作过程。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很有哲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如在教学重量单位“克、千克”时,由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还不能完全理解1克和1千克到底是多少?两者又相差了多少?因此,在教学时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入手,准备了一枚2分硬币和一千克重的秤砣,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手感觉一下1克和1千克的重量。
3.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要获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必须要进行多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其中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是主要的操作活动,那么,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呢?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发现这两个面积公式的相互联系。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少生活经验,理解应用题的能力差。教师在教学中应动手操作,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56-1
一、增强生活教育意识
1.服务意识。教学就是一种服务,而优质的教学服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学会思维,从而达到探究和获取知识的目的。经过学习、观察、思考,让学生发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乐学、爱学、会学。
2.生活意识。现代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利用自己经验学到的和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新闻时事、自然风光等。并且,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因此,学校教育决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学校教育远离了生活这个大课堂,就意味着失去了课程的另一半世界。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性较强,联系生活的内容不多,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打题海战,机械反复训练,阻碍和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践,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教学联系实践,回归于生活,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会在“生活”中去体验整个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从而在“生活”中一天天长大。
二、捕捉“生活现象”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如教学数据的收集、统计、平均数等内容前,可让学生了解学校和家庭用水、用电情况,学校体育用品的采购与分配,各年级和班级学生数的分布情况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作出不同的要求。通过调查,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2.改编原有教材。就教材本身而言,其知识、技能覆盖面是有限的,但是,如果用创新的观念和手段来对待教材,教材的外延可以说相当广泛,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有趣的问题,对教材进行处理。即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有些数据做出适当的改编和重组,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感兴趣的、熟悉的数学问题对教材内容作出取舍和整合,拓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使教材为“我”所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3.提炼生活素材,创设生活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的内容限制,向校外延伸,接触社会,增加信息量,通过社会调查,搜集生活素材,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特殊的应用价值。
三、体验生活情境
通过创设具有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又能沟通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学习数学。
1.于有趣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2.经历实验操作过程。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三句话很有哲理。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发现、体验,构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如在教学重量单位“克、千克”时,由于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还不能完全理解1克和1千克到底是多少?两者又相差了多少?因此,在教学时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入手,准备了一枚2分硬币和一千克重的秤砣,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亲手感觉一下1克和1千克的重量。
3.置身于问题情境中。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教师要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相互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要获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必须要进行多次的动手操作活动,其中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是主要的操作活动,那么,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呢?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发现这两个面积公式的相互联系。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少生活经验,理解应用题的能力差。教师在教学中应动手操作,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