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落实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了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合一的总体目标。数学课程应该是顺应“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凸显优秀学生的筛子,更不应该成为淘汰沙粒的大浪。在同样的教学模式和同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练习,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从而获得不同的发展,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在不打破原有班级框架的基础上实施的教学研究,此为“存同”;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成几个层次,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通过设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寻找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设定不同层次的练习反馈,选择不同层次的评价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与心理需求,这是“求异”;以达到不同的学生获取不同发展的目的,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是最终目标——“发展”。
而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但是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这就需要创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规定范围内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进行选择,而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相应的教学和指导。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分层教学不是一种新举措,但是在一线课堂上,理念提得多,实际操作难度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1.立足学情,学生分层
要给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差异进行分析,对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另外,学生在认知方面虽然没有好坏之分,但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有所不同,如果学生对信息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学习效率就有可能会下降,学习效果也就有了差别。
具体操作时需要把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具体可以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是指能够独立进行学习的;B类指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进行点拨;C类指老师和学生讨论,小组交流。这三类学生是同时对教学课程进行学习的,但是在遇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时,就会产生不同,会各自进行学习。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A类学生教师以“放”为主,鼓励他们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要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对B类学生,教师要采取“半放半扶”的方式,在与他们进行交流时对他们进行点拨、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对于C类学生,教师要多关注他们,并参与他们的活动,帮助他们开展学习活动,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后,再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采取动态、隐性的方式。“动态”是指根据实际情况每半年或每几个月对学生进行测查,以便能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分类和调整,使分层更加合理,真正做到利于学生学习。“隐性”是指教师心中有数,不向学生公布,并采取合理方式避免对学生形成定性消极评价。
2.精心设计,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层教学目标要科学准确地设置在相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分层目标时,一般制定两类目标:一类是以学期、学年乃至学段为长度的长期分层教学目标,一类是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的短期分层教学目标。制定两类教学目标时,均要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出发,明确提出学生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所要发展的基本技能、所要经历的情感过程。同时,还要将各目标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与已经确定的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相对应。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时,我们根据“学段目标”和“内容目标”,制定了本单元的课时分层目标。根据内容把学习水平分解成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的层次,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哪些需要识记,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灵活运用,分别实施于哪些能力水平的学生身上。
3.针对差异,问题分层
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明确提问的对象以及目的,即教师要清楚提问的对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以及为什么要提问。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C类学生独立探索三边规律有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小纸条、小锦囊进行指导。
提示:用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第三条边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对于A类学生,则是直接抛出问题: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启发、点拨的方法对其思维进行引导,使思维视角产生变化,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刚才从和的角度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了研究,你还能从哪个角度进行呢?在一切从儿童出发的立场下,这种分层指导的操作方法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
4.因人而异,练习分层
在分层教学中,练习题(包括作业练习题)也被分为了三类:一是巩固题,这种题要求全班同学都必须做,C类学生在通过努力后也能完成;二是针对B类学生,把课后难度系数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者给出具体的提示;三是针对A类学生所设计的难度比较大、要求比较高的提高题、发展题。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的题目。练习要求也有层次之分:A类学生可要求其进行一题多解,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对知识进行联系应用;B类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尽量寻求两种以上的解法;C类学生一道题能想出一种解法就可以了,甚至还可以对其降低难度。
例如,在一题多解的实际问题中,对C类学生只要求他们能按图进行列式计算(可以分步解答);对B类学生要求其会画线段图,然后列式解答,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对于A类学生则要求他们除画图外,还至少会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能改变题中条件或问题再进行解答。
5.激励进步,评价分层
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后进生,激励优秀生。在分层异步教学模式下,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基于差异来进行,不能把成绩不好的学生与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比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其做自我评价,把自己最近的学习表现及结果与以前作比较,看自己是否有进步。除此之外,教师要把其他同学以及家长的评价综合起来对学生做出评价。
A类、B类学生要采取竞争性评价,也就是注重对其学习质量及结果进行评价,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C类学生要采取激励性评价,也就是注重对其学习态度及过程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
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分层教学新尝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堂更加灵活多样,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分层教学的新尝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推动作用,还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及品质培养也有促进作用。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操作烦琐,教师付出了更多,但是一切从儿童立场出发,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自主、活泼且有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在不打破原有班级框架的基础上实施的教学研究,此为“存同”;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成几个层次,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通过设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寻找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设定不同层次的练习反馈,选择不同层次的评价手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与心理需求,这是“求异”;以达到不同的学生获取不同发展的目的,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是最终目标——“发展”。
而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但是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也越来越大,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这就需要创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规定范围内对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进行选择,而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相应的教学和指导。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分层教学不是一种新举措,但是在一线课堂上,理念提得多,实际操作难度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1.立足学情,学生分层
要给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差异进行分析,对影响他们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另外,学生在认知方面虽然没有好坏之分,但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有所不同,如果学生对信息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学习效率就有可能会下降,学习效果也就有了差别。
具体操作时需要把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具体可以分为A、B、C三类,A类学生是指能够独立进行学习的;B类指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教师进行点拨;C类指老师和学生讨论,小组交流。这三类学生是同时对教学课程进行学习的,但是在遇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时,就会产生不同,会各自进行学习。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A类学生教师以“放”为主,鼓励他们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要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对B类学生,教师要采取“半放半扶”的方式,在与他们进行交流时对他们进行点拨、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对于C类学生,教师要多关注他们,并参与他们的活动,帮助他们开展学习活动,指导他们进行学习。
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后,再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采取动态、隐性的方式。“动态”是指根据实际情况每半年或每几个月对学生进行测查,以便能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分类和调整,使分层更加合理,真正做到利于学生学习。“隐性”是指教师心中有数,不向学生公布,并采取合理方式避免对学生形成定性消极评价。
2.精心设计,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层教学目标要科学准确地设置在相应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分层目标时,一般制定两类目标:一类是以学期、学年乃至学段为长度的长期分层教学目标,一类是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的短期分层教学目标。制定两类教学目标时,均要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出发,明确提出学生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所要发展的基本技能、所要经历的情感过程。同时,还要将各目标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与已经确定的三个学习层次的学生相对应。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时,我们根据“学段目标”和“内容目标”,制定了本单元的课时分层目标。根据内容把学习水平分解成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的层次,准确把握知识的层次,哪些需要识记,哪些需要理解,哪些需要灵活运用,分别实施于哪些能力水平的学生身上。
3.针对差异,问题分层
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明确提问的对象以及目的,即教师要清楚提问的对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以及为什么要提问。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关系”时,C类学生独立探索三边规律有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小纸条、小锦囊进行指导。
提示:用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第三条边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对于A类学生,则是直接抛出问题: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启发、点拨的方法对其思维进行引导,使思维视角产生变化,对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刚才从和的角度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了研究,你还能从哪个角度进行呢?在一切从儿童出发的立场下,这种分层指导的操作方法越来越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
4.因人而异,练习分层
在分层教学中,练习题(包括作业练习题)也被分为了三类:一是巩固题,这种题要求全班同学都必须做,C类学生在通过努力后也能完成;二是针对B类学生,把课后难度系数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者给出具体的提示;三是针对A类学生所设计的难度比较大、要求比较高的提高题、发展题。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练习的题目。练习要求也有层次之分:A类学生可要求其进行一题多解,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对知识进行联系应用;B类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合作交流,尽量寻求两种以上的解法;C类学生一道题能想出一种解法就可以了,甚至还可以对其降低难度。
例如,在一题多解的实际问题中,对C类学生只要求他们能按图进行列式计算(可以分步解答);对B类学生要求其会画线段图,然后列式解答,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对于A类学生则要求他们除画图外,还至少会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能改变题中条件或问题再进行解答。
5.激励进步,评价分层
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后进生,激励优秀生。在分层异步教学模式下,对学生进行评价要基于差异来进行,不能把成绩不好的学生与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比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其做自我评价,把自己最近的学习表现及结果与以前作比较,看自己是否有进步。除此之外,教师要把其他同学以及家长的评价综合起来对学生做出评价。
A类、B类学生要采取竞争性评价,也就是注重对其学习质量及结果进行评价,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C类学生要采取激励性评价,也就是注重对其学习态度及过程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
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分层教学新尝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数学课堂更加灵活多样,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分层教学的新尝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推动作用,还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及品质培养也有促进作用。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操作烦琐,教师付出了更多,但是一切从儿童立场出发,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自主、活泼且有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