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新大纲也突出强调了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并增加了“数学探究性活动实验课”.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巧搭实验平台,调动学生动手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验参与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数学实验教学与物理、化学相比,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思维量大是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特征.本文就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探究活动教学的功能发表一些简单的认识.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数学实验是根据研究目标创设或改变某种数学情境,在某种条件下通过思考或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动脑设计的亲身经历.数学实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去发现、建构新知识,从而主动建构数学概念,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实验环境,特别是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进行数学实验,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起源于现实,而现实的需要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数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学生学用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语言、数学意识、数学方法等的应用日趋广泛.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数学实验教学.
二、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给数学教师的任务赋予新的内涵,即激励学生构造数学思想,关键是在数学活动中要分清各种不同的相关数学.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应有“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及“体验、感受、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包装学生学习的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基础进行建构,从而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
如果直接向学生揭示定理并加以证明,当然既省时又省力,学生接受也不会有什么困难,若设计一个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从三角形的旋转中,自己去发现勾股定理及证明方法,那么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普遍具有的“图形旋转面积不变”这一非形式几何知识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这一知识的生长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不仅使新知识找到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使认知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希望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反思、商讨和再商讨.大多数数学(特别是几何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构造实验,进而使数学活动成为可能,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
三、利用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比以往有所提高,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使他们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案例:如折纸问题,一个学生问:“我第7次折就折不起来了,纸这么小,要折到人这么高,该怎么折?”马上有很多学生也积极响应了这一疑问,也有学生说拿很大的纸就能折很多层.学生忽视了题中的“假设”,怎么办?
笔者让学生再用练习本的纸做折纸实验:四人分别用练习本大小的、纸习本一半大小的纸、练习本四分之一大小的纸、两张练习本大小的纸对折,看各自最多能对折多少次?
实验结果:按题中的方法对折,不论纸张大小,第6次对折都能完成;小的纸张第7次对折就比较勉强,第八次对折就难以完成了,大的纸可对折7次,第八次就难以完成.
教师趁机提问:一张纸对折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多少?而宽度又是原来的多少?
学生再次实验后得出:一张纸对折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128倍,而宽度则是原来的,这样就接近了可以对折的极限.
实践证明,学生在思维“偏差”的引导下动手实验,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数学而变得聪明起来.
(责任编辑 邓国勋 特约编辑 韦克兰)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数学实验是根据研究目标创设或改变某种数学情境,在某种条件下通过思考或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动脑设计的亲身经历.数学实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去发现、建构新知识,从而主动建构数学概念,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实验环境,特别是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进行数学实验,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起源于现实,而现实的需要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数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发展学生学用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语言、数学意识、数学方法等的应用日趋广泛.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数学实验教学.
二、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给数学教师的任务赋予新的内涵,即激励学生构造数学思想,关键是在数学活动中要分清各种不同的相关数学.新课程中强调学生应有“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环境,及“体验、感受、经历、探索”的学习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应人为地包装学生学习的知识,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基础进行建构,从而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
如果直接向学生揭示定理并加以证明,当然既省时又省力,学生接受也不会有什么困难,若设计一个实验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从三角形的旋转中,自己去发现勾股定理及证明方法,那么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普遍具有的“图形旋转面积不变”这一非形式几何知识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这一知识的生长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不仅使新知识找到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使认知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希望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反思、商讨和再商讨.大多数数学(特别是几何问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构造实验,进而使数学活动成为可能,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
三、利用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和能力比以往有所提高,能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使他们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案例:如折纸问题,一个学生问:“我第7次折就折不起来了,纸这么小,要折到人这么高,该怎么折?”马上有很多学生也积极响应了这一疑问,也有学生说拿很大的纸就能折很多层.学生忽视了题中的“假设”,怎么办?
笔者让学生再用练习本的纸做折纸实验:四人分别用练习本大小的、纸习本一半大小的纸、练习本四分之一大小的纸、两张练习本大小的纸对折,看各自最多能对折多少次?
实验结果:按题中的方法对折,不论纸张大小,第6次对折都能完成;小的纸张第7次对折就比较勉强,第八次对折就难以完成了,大的纸可对折7次,第八次就难以完成.
教师趁机提问:一张纸对折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多少?而宽度又是原来的多少?
学生再次实验后得出:一张纸对折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128倍,而宽度则是原来的,这样就接近了可以对折的极限.
实践证明,学生在思维“偏差”的引导下动手实验,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数学而变得聪明起来.
(责任编辑 邓国勋 特约编辑 韦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