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进行物理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的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用趣味直观的分组实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不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他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观察到了带电体吸引纸屑的现象,磁铁吸铁屑的现象,玻璃板上靠近的两块磁铁相吸或相斥的现象等,确认了不相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这些做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实验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难点问题简单化
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一些难点,可通过实验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难点问题简单化。例如讲惯性时,教师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感受。例如:将两只同样的小桶分别用绳吊起,其中一只是空的,另一只装满砂石。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装满砂石的小桶较难摆动,但也不容易停下来,学生容易得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大,质量小惯性就小。再如讲大气压这一概念时,由于大气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可以做几个简单的小实验,首先做“纸杯”实验,但有些学生认为水把纸片粘住了,可再做一个“细管留水”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确信了大气压的存在,但对于大气压的方向有些同学可能还有疑问,可要求学生用小小“橡皮帽”吸起大玻璃块的实验来说明若个方向都有大气压,而且大气压很大。这样几个小实验步步深入,先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再到具体抽象,使学生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有计划地把实验活动与复习工作相结合,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是对知识的回顾,更是对知识的梳理和提升。它能重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运动和力”一章复习课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小车、弹簧测力计、纸条、布、木块”等仪器,让学生利用这些仪器,选做各种与本章有关的实验,学生根据要求,可能选做下列实验,用测力计测木块的重力,验证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这两个力的大小是相等的,有关惯性实验等。再根据所做的实验,添加一些条件,让学生编出各种类型的题目,如画“力的图示”,看图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测出的重力,求木块的质量,“测木块在布、纸、桌面上的滑动摩擦力,比较得出什么结论?”“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的重,再测出边长,求木块的密度”……,同学之间互换题目解答。学生复习时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手实验,突出导与学的统一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了这一现象,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动手实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生学习量筒、弹簧测力计、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学生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学生的积极性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五、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针对一些抽象性、复杂性的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两个方面,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教师提出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时,好多学生能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式和电功的计算式导出P=UI,学生猜想P与U、I有关,学生猜想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让学生仿照“探索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探究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的设计可能不完整,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较合理的实验方案,突出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动思结合,真正理解结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重要过程。我们教师要组织好物理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去实验、去分析、去探索、去体会。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的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用趣味直观的分组实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口,动脑的习惯,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不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他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观察到了带电体吸引纸屑的现象,磁铁吸铁屑的现象,玻璃板上靠近的两块磁铁相吸或相斥的现象等,确认了不相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这些做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实验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难点问题简单化
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一些难点,可通过实验使抽象问题形象化,难点问题简单化。例如讲惯性时,教师可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感受。例如:将两只同样的小桶分别用绳吊起,其中一只是空的,另一只装满砂石。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装满砂石的小桶较难摆动,但也不容易停下来,学生容易得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惯性大,质量小惯性就小。再如讲大气压这一概念时,由于大气压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可以做几个简单的小实验,首先做“纸杯”实验,但有些学生认为水把纸片粘住了,可再做一个“细管留水”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确信了大气压的存在,但对于大气压的方向有些同学可能还有疑问,可要求学生用小小“橡皮帽”吸起大玻璃块的实验来说明若个方向都有大气压,而且大气压很大。这样几个小实验步步深入,先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再到具体抽象,使学生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有计划地把实验活动与复习工作相结合,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是对知识的回顾,更是对知识的梳理和提升。它能重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运动和力”一章复习课时,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小车、弹簧测力计、纸条、布、木块”等仪器,让学生利用这些仪器,选做各种与本章有关的实验,学生根据要求,可能选做下列实验,用测力计测木块的重力,验证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验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这两个力的大小是相等的,有关惯性实验等。再根据所做的实验,添加一些条件,让学生编出各种类型的题目,如画“力的图示”,看图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测出的重力,求木块的质量,“测木块在布、纸、桌面上的滑动摩擦力,比较得出什么结论?”“用弹簧测力计测木块的重,再测出边长,求木块的密度”……,同学之间互换题目解答。学生复习时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手实验,突出导与学的统一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改变了这一现象,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动手实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生学习量筒、弹簧测力计、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学生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学生的积极性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五、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要针对一些抽象性、复杂性的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两个方面,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教师提出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时,好多学生能根据电功率的定义式和电功的计算式导出P=UI,学生猜想P与U、I有关,学生猜想是否正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让学生仿照“探索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探究电流做功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的设计可能不完整,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设计较合理的实验方案,突出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动思结合,真正理解结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综上所述,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重要过程。我们教师要组织好物理实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去实验、去分析、去探索、去体会。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