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教学学习的基石,如何学习小学数学至关重要,而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小学生学好小学数学就是我们迫在眉睫的责任和义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略,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问题。从问题提出——解决及应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一、新课改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
“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四、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
小学数学课标明确提出: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
生活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产生。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件等入手,采用现实再现、猜迷、讲故事、游戏、竞赛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产生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如教学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时,可创设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收集有效信息,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买6袋球一共要用多少元?”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单元的最后,安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情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扬民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
“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学生提出问题标志着其思维的萌发,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直接体现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课堂表现为“怕提问”。要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态度,给学生一个个安全、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曾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位学生对“四万万同胞”的“四万万”提出了疑问,许多学生发出哄笑。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责怪学生愚昧无知,反而鼓励了他,同时在解决“四万万”就是“四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为什么用四万万而不用四亿“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提问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决心。可见,只有当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表述时,教师才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于何处。才能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指导、点拨和调整。发扬民主意识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是开启思维之门器官的钥匙。
四、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有一位教师在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一改往常教材中的“讲解式”(摆小棒)的呈现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发现式”,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爸爸让明明计算18+7,明明冥思苦想了一会儿,向同学们求助,谁有妙法帮我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积极思考,此刻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等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间多向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有把18看成20(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13+7+5)的;有把7分成2和5(18+2+5)的;有数手指的;也有用竖式计算的,等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后,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正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种体现。问题一旦经过一番努力后被解决,学生就会有紧张愉快的体验,有成就感、自豪感、价值感,这些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源动力。
小学数学课标明确提出: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灵活的理解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能合理地应用。从问题提出——解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