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教师都意识到有效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内容标准进行的教学。但是如何将概括性强、理论性强、弹性较大而不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变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从而有效提高教学实效呢?本文从三个方面着手作探讨:何谓分解内容标准;以六个步骤分解内容标准;分解内容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教师都意识到有效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内容标准进行的教学。于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标准做到心中有数,使用了各种办法:打印在每课的导学案上、将课程内容标准做在课件中展示、直接投影课程内容标准让学生齐读等。但是因为课程内容标准概括性强、理论性强、弹性较大而不具体,所以往往教师和学生都很难吃透标准,无法制定出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据此合理制定每课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何谓分解内容标准,如何分解内容标准,分解内容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笔者将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中的一条内容标准“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为例谈谈体会。
何谓分解内容标准?“分解”最基本的释义是整体分成部分。分解课程内容标准,其实指的是在对课标中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挖掘基础上,依据教师用书、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学习条件等要素,将课程内容标准进行分析、剖析,并把课程内容标准由整体分成部分,转换成为具体的细化的有利于学生递进式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分解内容标准是为了内化内容标准,实现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效果,它是教学的出发点,是归宿,是教学的灵魂,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分解课程内容标准有六个步骤:第一步,分析关键词;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如“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根据这六个步骤可以这样进行分解。课程标准表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一步,分析关键词。经过分析,这条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是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其中行为动词为探讨,行为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第一步已经得出核心概念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经过剖析可以得出,此核心概念包括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根据第一步已经得出行为动词是探讨。探讨即说出、简述、归纳、讨论。结合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得出基本的学习目标是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如何达到第三步确定的学习目标,需要确定一些行为条件。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可以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讨论。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以上这些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可以在最终确定的学习目标中加入一些限定词,如无误地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准确说出抗日战争胜利原因中的关键词,在教师的指导下至少归纳出两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经过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最后得出本内容的学习目标是: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无误地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合作讨论,准确地用关键词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讨论,至少归纳出两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通过对分解前后的内容标准的对比可见,如果我们对内容标准进行有科学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掌握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步骤等。因此,科学地分解内容标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但是在分解内容标准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不能为分解而分解,而要在分解内容标准之后在课堂上落实内容标准,还要评估内容标准,也就是保证课标、目标、教学活动及课堂评价的一致性。其次,进行内容标准分解,不是想当然地进行分解,而要有六个依据:第一是现代分类学,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就是将内在的心理动词换化为外在的行为动词;第二是中考说明,评估检测。第三是教师的专业经验,什么样的知识匹配什么样的动词,主要依据我们的教学经验;第四是教材,课标分解必须在一定的文本上进行分解,不要去情境;第五是单元教学目标;第六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教师用书相同,但各个地方的学生存在着差异,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对于如何分解课程内容标准,我们已经上路了,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相信只要有心,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伍新春,康长运.合作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内容标准 学习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教师都意识到有效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内容标准进行的教学。于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标准做到心中有数,使用了各种办法:打印在每课的导学案上、将课程内容标准做在课件中展示、直接投影课程内容标准让学生齐读等。但是因为课程内容标准概括性强、理论性强、弹性较大而不具体,所以往往教师和学生都很难吃透标准,无法制定出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据此合理制定每课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何谓分解内容标准,如何分解内容标准,分解内容标准时应注意的问题。笔者将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6课《血肉筑长城》中的一条内容标准“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为例谈谈体会。
何谓分解内容标准?“分解”最基本的释义是整体分成部分。分解课程内容标准,其实指的是在对课标中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入挖掘基础上,依据教师用书、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学习条件等要素,将课程内容标准进行分析、剖析,并把课程内容标准由整体分成部分,转换成为具体的细化的有利于学生递进式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分解内容标准是为了内化内容标准,实现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效果,它是教学的出发点,是归宿,是教学的灵魂,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分解课程内容标准有六个步骤:第一步,分析关键词;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如“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根据这六个步骤可以这样进行分解。课程标准表述: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一步,分析关键词。经过分析,这条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是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其中行为动词为探讨,行为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二步,剖析核心概念。第一步已经得出核心概念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经过剖析可以得出,此核心概念包括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根据第一步已经得出行为动词是探讨。探讨即说出、简述、归纳、讨论。结合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得出基本的学习目标是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四步,确定行为条件。如何达到第三步确定的学习目标,需要确定一些行为条件。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可以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可以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讨论。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以上这些目标需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可以在最终确定的学习目标中加入一些限定词,如无误地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准确说出抗日战争胜利原因中的关键词,在教师的指导下至少归纳出两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六步,写出学习目标。经过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最后得出本内容的学习目标是:通过阅读教材,准确无误地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通过阅读史料和小组合作讨论,准确地用关键词说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相关史实的分析、讨论,至少归纳出两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通过对分解前后的内容标准的对比可见,如果我们对内容标准进行有科学分解,对于学生来说: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掌握内容;对于教师来说: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步骤等。因此,科学地分解内容标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但是在分解内容标准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不能为分解而分解,而要在分解内容标准之后在课堂上落实内容标准,还要评估内容标准,也就是保证课标、目标、教学活动及课堂评价的一致性。其次,进行内容标准分解,不是想当然地进行分解,而要有六个依据:第一是现代分类学,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就是将内在的心理动词换化为外在的行为动词;第二是中考说明,评估检测。第三是教师的专业经验,什么样的知识匹配什么样的动词,主要依据我们的教学经验;第四是教材,课标分解必须在一定的文本上进行分解,不要去情境;第五是单元教学目标;第六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虽然我们使用的教材、教师用书相同,但各个地方的学生存在着差异,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对于如何分解课程内容标准,我们已经上路了,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相信只要有心,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伍新春,康长运.合作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