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它不仅关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更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缄默”艺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以期能够成功地找出一条创新且立足于学生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缄默 教学方法
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细究仍发现不少问题,导致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与现行语文教学阶段不相适应的矛盾冲突愈发激烈。
一、概述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都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以教师主动施教,学生被动受教为主,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满堂灌”。一节课下来,看上去十分充实,但学生能接受并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创新教学的口号一直在喊,从未间断,但真正能切实践行此道而又成功的寥寥无几。一些教师一边高举创新教学的口号,另一边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断比进度、比成绩,却从未将培养学生主体创新思维能力提上改革日程。这样的教学模式摒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学生在此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终堕入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境地。不仅损害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且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现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目标有百害而无一利。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学知识的鉴赏能力,并提高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教师应致力探究的语文教学,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孕育创新型人才的“腹地”。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质疑,作出改变,打破原有模式当中的理论误区,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缄默”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解决思路。
二、何为“缄默”
1.“缄默”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在要求
所谓的“先学后教”理念是由江苏泰兴洋思中学所独创的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育的模式,提倡课堂应以“学”为先,而“教”后之。“缄默”正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一种渗透,一种深化,一种发展。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注重语文知识的灌输,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看似合理规范,却极大程度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只能被动地屈从,缺少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缄默”正是为了改变传统束缚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而应运而生的。教师的“缄默”是为了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体验,教师有针对性地将课堂的主动权转嫁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为其提供充足的自我思考和独立学习的空间,为其内在潜能的展示提供必要的条件。
2.“缄默”是教师作为学习组织者的智慧体现
“缄默”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习组织者的智慧体现。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诚然,教师从古至今都扮演“布道者”的形象,不断地说,不断地讲,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更将教师这种话语的霸道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不再是过去那种提倡教师多讲的旧模式,而要求教师能够积极点拨、言简意赅,达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缄默”的内涵实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缄默”并不代表教师封口不讲或者是讲得越少越好。在实践“缄默”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存在:一些教师实行“缄默”教学,一节课下来就是让学生不断地看,对于学生提出的有疑惑的地方,让学生重复看,美其名曰“缄默”。细究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正是犯了“形式主义”,肤浅地理解“缄默”,导致课堂教学沦为教师的应景作秀。由此可见,没有实际意义的“缄默”并不能达到改革语文教学的目的,真正践行“缄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修养和智慧,通过恰如其分的“不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缄默”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缄默”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缄默”有助于深化教材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教材文本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深化,因此要想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则必须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高中语文课本或者是读本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就像我国的“泼墨山水画”一样,不仅画艺独绝,其间的“留白”艺术更令人回味无穷,增添些许画意。要想让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光靠教师“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地讲解是无法达到的,运用“缄默”,不仅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像绘画作品一样的艺术,还能够促使学生深化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个性化体验,从而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2.“缄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在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训练占用了所有课堂时间,不仅剥夺了学生个性化思考的余地,更制约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长期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环境下,个性不断遭受挤压,最终导致自主性和创造力不断萎缩甚至消失。教师“缄默”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传统课堂教学所缺少而又极其宝贵的“自由”空间,学生在教师“缄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探寻,积极开放思路,并在自我个性和文本个性的不断冲撞中产生“创造性”火花,张扬个性。所以,教师“缄默”是学生独立自主、自由创造的必备条件。
3.“缄默”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缄默”还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没有“缄默”,学生被动适应,纵观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而运用“缄默”则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的营造。其实,教师的“缄默”也是一种“语言”,其传达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指望”,教师通过“缄默”希望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而学生则在教师“缄默”下不停地思考和发挥,这两者便形成一种无形的互动,促使学生更自由地、更深入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 四、教师“缄默”应注意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缄默”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充分发扬个性,提高独立自主能力,那么能否武断地表明教师“缄默”有百利而无一害?其实不然,如果教师单纯地运用“缄默”,那么其产生的弊端同样不容小觑。教师单纯为了“缄默”而“缄默”容易使整个教学课堂陷入无序状态。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大多年龄在16岁至18岁,青春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绪较为偏激,由于涉世未深,他们想事情看问题往往不够成熟、全面,容易以偏概全,这时如果教师一味坚持“缄默”,则容易使学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这时教师若是一味地置之不理、放任不管,轻则扰乱课堂秩序,重则致使整个教学状态陷入无序。因此,教师必须在运用“缄默”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做到“缄默”与“引导”相互结合。首先,教师在“缄默”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善于听取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认识加以归纳和概况,为恰当的引导做准备。其次,在归纳和概况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之后,教师则需要有目的性地针对归纳的具体情况进行点拨,既要点拨得正确无误,又要给学生对自我反思的时间,做到既尊重学生,又使课堂教学步入“正轨”。再次,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缄默”与“引导”二者的关系。“缄默”与“引导”两者一静一动,只有真正做到动静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缄默”作用。教师在“缄默”中促进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并在“缄默”之后,站在比学生更高的视点,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具体地分析和评价文本知识,促使学生正确而恰当地发现自我认识的不足,最终达到语文高效教学的目的。
五、总结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缄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改革,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在要求,是教师作为学习组织者修养和智慧的体现。“缄默”不仅能够深化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自主能力,还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在实践“缄默”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缄默”与“引导”二者相结合,只有正确处理好“缄默”与“引导”二者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实现“缄默”的意义。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缄默”这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执教能力和水平,争取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征顺.缄默知识理论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给予教师教学观的改变[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刘桂辉,杨钦芬.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于海英.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学生缄默知识的合理利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4(9).
[4]周光岑,陈明英,刘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渗透缄默知识理论的初步尝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5]梁军.“笑声”背后有什么?——基于《范进中举》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4).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缄默 教学方法
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细究仍发现不少问题,导致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与现行语文教学阶段不相适应的矛盾冲突愈发激烈。
一、概述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都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以教师主动施教,学生被动受教为主,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满堂灌”。一节课下来,看上去十分充实,但学生能接受并掌握的知识十分有限。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创新教学的口号一直在喊,从未间断,但真正能切实践行此道而又成功的寥寥无几。一些教师一边高举创新教学的口号,另一边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不断比进度、比成绩,却从未将培养学生主体创新思维能力提上改革日程。这样的教学模式摒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学生在此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终堕入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境地。不仅损害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且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现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目标有百害而无一利。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学知识的鉴赏能力,并提高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教师应致力探究的语文教学,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孕育创新型人才的“腹地”。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质疑,作出改变,打破原有模式当中的理论误区,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缄默”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为此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解决思路。
二、何为“缄默”
1.“缄默”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在要求
所谓的“先学后教”理念是由江苏泰兴洋思中学所独创的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课堂教育的模式,提倡课堂应以“学”为先,而“教”后之。“缄默”正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一种渗透,一种深化,一种发展。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注重语文知识的灌输,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看似合理规范,却极大程度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只能被动地屈从,缺少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缄默”正是为了改变传统束缚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而应运而生的。教师的“缄默”是为了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体验,教师有针对性地将课堂的主动权转嫁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为其提供充足的自我思考和独立学习的空间,为其内在潜能的展示提供必要的条件。
2.“缄默”是教师作为学习组织者的智慧体现
“缄默”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习组织者的智慧体现。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诚然,教师从古至今都扮演“布道者”的形象,不断地说,不断地讲,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更将教师这种话语的霸道权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不再是过去那种提倡教师多讲的旧模式,而要求教师能够积极点拨、言简意赅,达到“一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缄默”的内涵实质。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缄默”并不代表教师封口不讲或者是讲得越少越好。在实践“缄默”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存在:一些教师实行“缄默”教学,一节课下来就是让学生不断地看,对于学生提出的有疑惑的地方,让学生重复看,美其名曰“缄默”。细究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正是犯了“形式主义”,肤浅地理解“缄默”,导致课堂教学沦为教师的应景作秀。由此可见,没有实际意义的“缄默”并不能达到改革语文教学的目的,真正践行“缄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修养和智慧,通过恰如其分的“不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缄默”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缄默”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缄默”有助于深化教材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教材文本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深化,因此要想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则必须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高中语文课本或者是读本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就像我国的“泼墨山水画”一样,不仅画艺独绝,其间的“留白”艺术更令人回味无穷,增添些许画意。要想让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光靠教师“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地讲解是无法达到的,运用“缄默”,不仅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像绘画作品一样的艺术,还能够促使学生深化理解教材内容,促进个性化体验,从而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2.“缄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在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训练占用了所有课堂时间,不仅剥夺了学生个性化思考的余地,更制约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长期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环境下,个性不断遭受挤压,最终导致自主性和创造力不断萎缩甚至消失。教师“缄默”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传统课堂教学所缺少而又极其宝贵的“自由”空间,学生在教师“缄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探寻,积极开放思路,并在自我个性和文本个性的不断冲撞中产生“创造性”火花,张扬个性。所以,教师“缄默”是学生独立自主、自由创造的必备条件。
3.“缄默”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缄默”还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没有“缄默”,学生被动适应,纵观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而运用“缄默”则有助于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的营造。其实,教师的“缄默”也是一种“语言”,其传达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指望”,教师通过“缄默”希望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而学生则在教师“缄默”下不停地思考和发挥,这两者便形成一种无形的互动,促使学生更自由地、更深入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 四、教师“缄默”应注意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了解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缄默”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充分发扬个性,提高独立自主能力,那么能否武断地表明教师“缄默”有百利而无一害?其实不然,如果教师单纯地运用“缄默”,那么其产生的弊端同样不容小觑。教师单纯为了“缄默”而“缄默”容易使整个教学课堂陷入无序状态。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大多年龄在16岁至18岁,青春期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绪较为偏激,由于涉世未深,他们想事情看问题往往不够成熟、全面,容易以偏概全,这时如果教师一味坚持“缄默”,则容易使学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这时教师若是一味地置之不理、放任不管,轻则扰乱课堂秩序,重则致使整个教学状态陷入无序。因此,教师必须在运用“缄默”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做到“缄默”与“引导”相互结合。首先,教师在“缄默”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善于听取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感受、认识加以归纳和概况,为恰当的引导做准备。其次,在归纳和概况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之后,教师则需要有目的性地针对归纳的具体情况进行点拨,既要点拨得正确无误,又要给学生对自我反思的时间,做到既尊重学生,又使课堂教学步入“正轨”。再次,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缄默”与“引导”二者的关系。“缄默”与“引导”两者一静一动,只有真正做到动静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缄默”作用。教师在“缄默”中促进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并在“缄默”之后,站在比学生更高的视点,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具体地分析和评价文本知识,促使学生正确而恰当地发现自我认识的不足,最终达到语文高效教学的目的。
五、总结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缄默”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改革,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内在要求,是教师作为学习组织者修养和智慧的体现。“缄默”不仅能够深化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自主能力,还能够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积极性。在实践“缄默”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缄默”与“引导”二者相结合,只有正确处理好“缄默”与“引导”二者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实现“缄默”的意义。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缄默”这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执教能力和水平,争取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征顺.缄默知识理论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给予教师教学观的改变[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刘桂辉,杨钦芬.论教师的缄默知识对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于海英.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学生缄默知识的合理利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4(9).
[4]周光岑,陈明英,刘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渗透缄默知识理论的初步尝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5]梁军.“笑声”背后有什么?——基于《范进中举》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