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既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毫无例外也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提出,中央和省级电台电视台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报道分量,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农业大省的电台电视台要创造条件开办农村频率频道,市县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这既为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体现出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深切关注和高度重视。作为直接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市级电视台,如何改进和加强对“三农”的宣传报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对“三农”报道的加强,特别是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的开播,电视这种大众化传播媒体在面向基层服务“三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大大提高,电视信号质量明显改善,节目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但是在市级电视台,符合广大农民观众口味的电视节目依然相对较少,特别是具有本地特色,符合当地观众口味的本土电视节目更是少之又少。具体表现是,时政新闻类节目中领导活动、会议新闻占了绝大多数;社会、民生类节目中,镜头和话筒多数情况下对准的是城市群体;文化娱乐类节目中多是城市行业、部门、系统、单位的文艺晚会、汇报演出唱主角;法制教育类节目中的案例,却过多宣传甚至渲染农民因愚昧无知,导致违法犯罪;知识信息类节目对城里人的衣食住行、当家理财颇为重视,但对农民渴望了解的政策、信息、技术、项目等却关注甚少。一项在农村的随机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农民更加喜爱具有乡土特色,能够唤起农民朋友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的电视节目。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其中的70%是农业人口。据央视调查中心最近的收视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比城里人还多46分钟。这一方面取决于电视这种声像并茂的大众传播媒体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电视较之传统的报纸、刊物等纸质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覆盖范围广泛,受众群体庞大,且更少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约。随着电视在广大农村的普及,电视节目的传播,既成为农民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窗口,知晓各种知识信息的主要平台,更是农民学习技术技能,进行文化娱乐的首选方式。
市级电视台开播“三农”节目和栏目,增加“三农”报道的分量和时间,既可巩固农民这个最大的受众群体,大大提高收视率,又可以给电视台自身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因为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强力实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消费观念、生产经营理念都在发生变化,市级电视台以自己承上启下的特殊优势,开拓农村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电视事业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农业也是一项公益性产业。因此,改进和加强电视对“三农”的报道工作,不仅是电视传媒自身的主要任务,而且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加强市级电视媒体“三农”报道的具体政策措施,促使电视媒体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在改进和加强“三农”报道的工作中,要始终注意把握好、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
首先,围绕“农”字做文章,唱响“三农”报道的主旋律。在市级电视台开设固定播出的“三农”报道节目和栏目,立足于突出农业,反映农村,贴近农民。从国家、省、市的最新农业政策,到农时农事的技术信息,从县域经济发展,到乡村特色产业,从民间文化艺术,到各色乡土人物,从普法宣传教育,到城市农民工一族,力求“三农”报道的内容通俗实用,贴近农民需求,努力反映农民身边的人和事,真实表达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2006年,我们濮阳电视台社教专题栏目记者,先后赴辽宁省抚顺市采访了濮阳籍在外务工人员、全国劳动模范丁代永,赴新疆采写了系列专题节目《濮阳劳务在新疆》。节目中的人物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都是农民身边的濮阳籍老乡,广大农村观众看了以后感到真实可信,非常亲切。
其次,“三农”栏目的包装策划既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更要充分满足农民朋友的实际需要。因为“三农”报道的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节目的观众主要也是广大农民和从事“三农”工作的人们,所以满足广大农村观众的需要是“三农”节目的基本要求。“三农”报道的解说词要让农民听得明明白白,感到真真切切。“三农”报道的内容要适合农民的口味,满足农民的需求。
最后,切实解决“三农”报道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因为“三农”报道的主战场在广大农村、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需要新闻采编人员长年奔波在农村,特别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采访,公益性活动的报道,民生题材的发现和追踪,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前期采访的交通等各项费用和后期制作播出的成本都相对较高。因此市级电视台“三农”报道的经费保障是节目健康运行的关键环节。根据电视事业和“三农”报道的公益性特征,各级财政应当给予支持,保证“三农”节目和栏目的基本经费。同时要发挥电视台自身的优势,以开放的胸襟,创新的精神,办好、办活“三农”节目和栏目,切实保证公益性、服务性、引导性等,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电视精品满足观众需求,打造市级电视台“三农”报道的名节目、名栏目,培养名编辑、名记者和名主持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总之,无论是从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出发,还是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考虑,加大电视媒体对“三农”的报道分量,特别是增加市级电视台“三农”报道的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既欣逢其时,更势在必行,既大有可为,更义不容辞,且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濮阳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近年来,随着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对“三农”报道的加强,特别是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的开播,电视这种大众化传播媒体在面向基层服务“三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电视在农村的普及率大大提高,电视信号质量明显改善,节目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但是在市级电视台,符合广大农民观众口味的电视节目依然相对较少,特别是具有本地特色,符合当地观众口味的本土电视节目更是少之又少。具体表现是,时政新闻类节目中领导活动、会议新闻占了绝大多数;社会、民生类节目中,镜头和话筒多数情况下对准的是城市群体;文化娱乐类节目中多是城市行业、部门、系统、单位的文艺晚会、汇报演出唱主角;法制教育类节目中的案例,却过多宣传甚至渲染农民因愚昧无知,导致违法犯罪;知识信息类节目对城里人的衣食住行、当家理财颇为重视,但对农民渴望了解的政策、信息、技术、项目等却关注甚少。一项在农村的随机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农民更加喜爱具有乡土特色,能够唤起农民朋友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的电视节目。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其中的70%是农业人口。据央视调查中心最近的收视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比城里人还多46分钟。这一方面取决于电视这种声像并茂的大众传播媒体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电视较之传统的报纸、刊物等纸质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覆盖范围广泛,受众群体庞大,且更少受到文化水平的制约。随着电视在广大农村的普及,电视节目的传播,既成为农民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窗口,知晓各种知识信息的主要平台,更是农民学习技术技能,进行文化娱乐的首选方式。
市级电视台开播“三农”节目和栏目,增加“三农”报道的分量和时间,既可巩固农民这个最大的受众群体,大大提高收视率,又可以给电视台自身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因为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强力实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消费观念、生产经营理念都在发生变化,市级电视台以自己承上启下的特殊优势,开拓农村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电视事业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农业也是一项公益性产业。因此,改进和加强电视对“三农”的报道工作,不仅是电视传媒自身的主要任务,而且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加强市级电视媒体“三农”报道的具体政策措施,促使电视媒体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在改进和加强“三农”报道的工作中,要始终注意把握好、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
首先,围绕“农”字做文章,唱响“三农”报道的主旋律。在市级电视台开设固定播出的“三农”报道节目和栏目,立足于突出农业,反映农村,贴近农民。从国家、省、市的最新农业政策,到农时农事的技术信息,从县域经济发展,到乡村特色产业,从民间文化艺术,到各色乡土人物,从普法宣传教育,到城市农民工一族,力求“三农”报道的内容通俗实用,贴近农民需求,努力反映农民身边的人和事,真实表达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乐。2006年,我们濮阳电视台社教专题栏目记者,先后赴辽宁省抚顺市采访了濮阳籍在外务工人员、全国劳动模范丁代永,赴新疆采写了系列专题节目《濮阳劳务在新疆》。节目中的人物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都是农民身边的濮阳籍老乡,广大农村观众看了以后感到真实可信,非常亲切。
其次,“三农”栏目的包装策划既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独特优势,更要充分满足农民朋友的实际需要。因为“三农”报道的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节目的观众主要也是广大农民和从事“三农”工作的人们,所以满足广大农村观众的需要是“三农”节目的基本要求。“三农”报道的解说词要让农民听得明明白白,感到真真切切。“三农”报道的内容要适合农民的口味,满足农民的需求。
最后,切实解决“三农”报道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因为“三农”报道的主战场在广大农村、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需要新闻采编人员长年奔波在农村,特别是一些突发性事件的采访,公益性活动的报道,民生题材的发现和追踪,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前期采访的交通等各项费用和后期制作播出的成本都相对较高。因此市级电视台“三农”报道的经费保障是节目健康运行的关键环节。根据电视事业和“三农”报道的公益性特征,各级财政应当给予支持,保证“三农”节目和栏目的基本经费。同时要发挥电视台自身的优势,以开放的胸襟,创新的精神,办好、办活“三农”节目和栏目,切实保证公益性、服务性、引导性等,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电视精品满足观众需求,打造市级电视台“三农”报道的名节目、名栏目,培养名编辑、名记者和名主持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总之,无论是从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出发,还是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考虑,加大电视媒体对“三农”的报道分量,特别是增加市级电视台“三农”报道的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既欣逢其时,更势在必行,既大有可为,更义不容辞,且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濮阳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