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数学开放题,推动高等数学开放性教学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3619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国际数学界提出了数学开放题教学、数学开放性教学这样一些新颖的、具有创新特点的教学法。随后,这些教学法被引进我国,在数学教育界进行了实践教学和研究,尤其在数学开放题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研究数学开放性教学的文章还很少。笔者认为, 开放题教学与开放性教学相比,开放性教学则更根本。开放题只是一种载体,是实施开放性教学的一种工具,其目的在于使教师学会开放性教学。然而,要想更好的推动高等数学开放性教学,必须加深对数学开放题的理论理解和应用研究。
  数学开放题的特征
  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传统的数学“封闭题”而言的。在设计理念上,数学开放题打破了传统的设计模式,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的解答,而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
  一般而言,数学开放题具有下述四个特征中的全部或数个,且如果一道数学问题具备这些特征越多、特征越明显,这道问题的开放度就越大。
  1、问题表征开放——题目条件不完备
  一个开放题的条件可以不足,也可以多余。条件不足时要求学生予以补充,条件多余时要求学生进行选择。
  2、解题结果开放——结论的不确定性
  开放题的解答具有多样性,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
  3、解题过程开放——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答开放题时,往往没有一般的解题模式可以遵循,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4、构建问题开放——从已有的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
  对一个开放题的研究与封闭题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对答案的探索性(尽管解封闭题时也需要一定的探索性,但其探索性大大低于开放题),有时发现一个新的解答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甚至于问题本身可层层发展成为一系列的问题。
  从数学开放题走向高等数学开放性教学
  1、以开放性问题引入课堂教学
  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不重视新课引入,教师走上讲台的开场白通常是“上次课我们讲了×××,今天我们学习×××”,这是典型的说书人式的“导入新课”。这样做看似节约了时间,加快了教学进程,但由于忽视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没有为学生提供知识发现的机会和条件,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出现大学课堂中比较普遍的“隐性逃课”现象,导致学生建构知识的惰性和依赖性。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完全可以适当利用开放性问题,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问题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最佳融洽。
  2、以开放性习题强化概念理解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例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这种巩固练习方式对数学教学产生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可以在没有深层次认知投入的情况下,通过主要是记忆或操练的方法(通过反复做同一类型的问题)完成学习数学解题的任务;第二,长此以往,学生会偏重记忆一些方法和发展一些具体的技能,而不是高层次的数学思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可适当地在巩固练习中引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帮助学生从例行公事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探究性活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个人的创造力。
  3‘以开放性思考培养科学思想
  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应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高等数学以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在此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传统的课后思考题,往往指向明确、方法单一,难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方法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失分析、思考、探索、优化等科学思考过程的完整体验。开放性思考题的设计则力求体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科学思想。他们可以根据问题要求,结合自己对相关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水平,选择适当的方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优化方法,真正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思想。
  4、开放性引申感悟生活哲理
  数学与哲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因为它们都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学科。同时,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含有许多哲理。在教学中揭示这些生活中的哲理,既能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又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些启迪和参考,也是“教书育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同时对人生哲理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开放性问题以其结论不确定、不唯一,条件约束不刻板等特点,给大学数学教学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新颖的题型,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鼓励探索创新的良好方法。教师在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时,应立足于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把握问题本源的目的,精心构思、精心设计,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走向高等数学开放性教学。
其他文献
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能够恰当、得体的使用汉语语言。Ellen Bialystok将语用能力定义为在特定的语境中,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相关的各种能力。它包括说话者使用语言以达到不同目的的能力,也包括听话人透过语言形式来理解说话人真正意图的能力。语言的学习,其实就是输入和输出的两个过程。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和学生语言输入输出能力有关。语言的输入输出同样也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在研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提高外语的最好方法就是生活在说这种语言的人群中,次之就是用这种语言作广泛阅读”(Frank Smith)。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的大量输入,没用输入,也就没有输出。因此对于缺乏语言环境的地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课内外进行广泛自主阅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途径。  课外自主阅读与自主学习  对于“课外自主阅读”,学术界并没有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但毫无疑问的是,阅读是学习的一种主要活动,因此,
创造教育是20世纪初兴起的教育思潮,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为创造教育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们认为,所谓“创造教育”是以激发人的创造本性为前提,以批判性地传授现代知识信息,培养创造技能为内容,以极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创造潜能为使命的教育。它是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前极为重视创造教育,他曾在《创造宣传》中写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研究背景]近百年来,地球气候主要经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健康威胁。在过去的几十年,地球表面温度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
民俗文化和历史教育的关系  《民俗学概论》中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着重诠释了“民”以全民族为主体的特点,“俗”包括了精神与物质在内的民间生活文化。在表现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民俗文化教育是指在民俗文化中开展教育活动,其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品质,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提高知识素养,塑造良好品质;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并把它置于四条基本理念之首,这是不同寻常的,那么,何谓素养?素养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由此观之,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之意。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