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用才是硬道理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lb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与第一定义是等价关系. 可以做数学推理的起点. 但是,在以第二定义为题材高考题的标准答案中,总是避简就难,对数学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运用它解题简单,用几例解题示范,希望能对数学学习有所裨益.
  一、第二定义中的焦半径公式,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例1 (2014全国卷新课标Ⅱ理科20题)设F1,F2分别是椭圆C: = 1(a > b > 0)的左右焦点,M是x上一点且 MF2与x轴垂直,直线MF1与C的另一个交点为N.
  (1)若直线MN的斜率为,求C的离心率;
  (2)若直线MN在y轴上的截距为2,且|MN| = 5|NF1|,求a,b.
  解 (1)略. (2)设M(x1,y1),N(x2,y2),A(0,2),B(x1,0),MF2∥AO∥NB,且|F1O| = |OF2|,∴ = 2·2?圯b2 = 4a……①
  又∵ = ?圯 x2 = -;|NF1| = a ex2 = a -
  |AF1| = 4|NF1|,即a = 4a ?圯 3a2 = 7c2 ?圯 e2 = .
  = 1 - e2 = .
  由①,得a = 7,b2 = 28,b = 2.
  分析 对于|MF2|、|MF1|、|NF1|,焦半径,是圆锥曲线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用焦半径公式直接表达两个线段比,直指解题目标,宜于把技能转化成能力,解题简单,是因为合理.
  二、以第二定义为推理起点,管用、简捷
  例2 2013全国高考(大纲·理科 )数学卷21题. 原题. 已知双曲线C: - = 1(a > 0,b >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离心率为3,直线y = 2与C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
  (1)求a,b;
  (2)设过F2的直线l与C的左、右两支分别交于A、B两点,且|AF1| = |BF1|,证明:|AF2|、|AB|、|BF2|成等比数列.
  运用第二定义的简单解法如下:
  解 (2)e = 3,c = 3.设A(x1,y1),B(x2,y2). 如图1.
  |AF2| = -a - ex1 = -1 - 3x1.
  |BF2| = ex2 a = 3x2 1. |AF2| =
  |BF2| ?圯 x1 x2 = -.
  y = k(x - c)b2x2 - a2y2 = a2b2x1 x2 = = = - ?圯 k2 = .
  x1·x2 = = - = - .
  如图1.
  ∵ |AF1| = a - ex1 = 1 - 3x1,|BF1| = -a ex2 = 3x2 - 1.
  ∴ (|AB|)2 = (|AF2| - |BF|2)2 = (2 - 3(x1 x2))2 = 16.
  |AF2|·|BF2| = 3(x1 x2) - 9x1·x2 = 16. 命题成立.
  在高考标准答案中,|AF1| = = = -(3x2 1),以两点间的距离为起点,对第二定义,是欲用还休,欲用还休. 这个题材,也给了暗示和引领,得到了表现个性机会. 为高考解题演义着精彩.
  三、第二定义实用,应该让大众坦然享有
  例3 2010辽宁高考理科20题. 设椭圆C: = 1(a > b > 0)的右焦点为F,过F的直线l与椭圆C相交于A,B两点,直线l的倾斜角为, = 2.
  (Ⅰ)求椭圆C离心率;
  (Ⅱ)如果|AB| = ,求椭圆C的方程.
  解 (Ⅰ)过A(x1,y1),B(x2,y2)作准线垂线AM,BN,直线AB准线交于P,如图2.
  设|BF| = t,|AF| = 2t. = e,
  |BN| = ; = e,
  |AM| = .
  ∵ BN是△PAM的中位线,|PB| = 3t,∠PBN = ,
  ∴ = = = ?圯 e = .
  (Ⅱ)∵ = 1 - e2 ?圯 b2 = a2;
  y = k(x - c)b2x2 a2y2 = a2b2 ?圯 x1 x2 = ,
  |AB| = 2a - (x1 x2) = ?圯 a = 3,b2 = 5,
  ∴ C: = 1.
  分析 对于(Ⅰ),如果经历了椭圆第二定义的探讨,以P为顶点的两个相似三角形相继而生,相應边的数量得到直接的表达. 再由直角三角形边长比的数量关系,t消而e出.
  对于(Ⅱ),两个焦半径恰好是一类弦长. 通过k,a,b,c,|AB|五个要素的直接对应关系.数学解压轴题也可以善作善成.
  简单的解法,是因为更好地体现了数学逻辑的内在要求. 因为考生试卷面对的是资深的阅卷的学者,考场做答应直指目标,在“兰舟催发”之际,不需外在的 “联立、化简、于是、得”等过程连接词. 只需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理性功力,管用才是硬道理.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者构成的完整系统,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与结果,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路径与方式,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检测与价值判断,三者缺一不可. 进行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活动、有效教学评价三者统一的系统化课例研修,能解决有效教学的结构性问题.  【关键词】 三实践;三反思;三统一;教学模式  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三者构成的完整系统,教学目标是教学
【摘要】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提供学生数学学习中再创造的平台.学生的策略创造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策略创造的培养,可能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迁移应用,也可能是一个基本知识点的发散训练.本文就立体几何中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方法的应用,可将学生无法入手的问题,变成有法可解,有规律可循;  【关键词】策略创造;空间直角坐标系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提供学生数学学习中再创造的平台.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通过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才能够不断的获取知识、积累知识. 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对数学问题或图形的观察力. 只有快速地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解题的效率. 对于具备较强观察力的学生,在解读问题的时候,往往很快地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能在短时间内找出破解难题的方法.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注重
【摘要】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实从数学来讲,这个故事就是体现出了转化思想.在文中这主要就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曹冲称象;转化思想;应用  在中国,《曹冲称象》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年仅六岁的曹冲解决了当时很多有名之士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称一称大象有多重.其实,方法很简单,用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然后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导入的价值进行分析,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两个方面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的价值,并提出“开门见山”导入法,“巧妙激趣”导入法以及“启发规律”导入法等高中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精心设计;高中学生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存在着忽视教学引导价值的问题.这种问题的长时间存在会严重影响学
【摘要】 特殊值解决含参数函数是奇(偶)函数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后必然会碰到的一类题目,而此类题目也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学生在解题中却经常会出现利用不等价的转换来进行解题这样的错误.  【关键词】 奇(偶)函数;教学;严密性  例如用f(0)=0来代替函数是一个奇函数等.对于这样的错误,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发出“讲了n遍了,还是错错错”这样的抱怨外,是不是也该反省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统一
【摘要】 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主要精力应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适应个别化教学需要,采取不同的课堂策略,因材施教,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把课堂空间真正还给学生.  【关键词】 巧用;风景;精彩  多媒体可融形象、生动、新颖、趣味性为一体.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
【摘要】 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多样化的数学练习、教辅书的合理运用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指导学生课后的数学活动,帮助他们能更好的利用好课堂下的这段时间,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关键词】 数学兴趣;多样化练习;教辅用书;数学阅读  目前高中学生得到教学知识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老师的传授,二是学生的自我积累及发展.江苏省2010年出台的“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政策,为
【摘要】让数学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数学的价值的体现.让学生在经历或对以往生活经验的回顾中,才能获得数学探究的兴趣和动力,从而促进数学思维、数学情感、数学价值观的进步和发展.本文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阐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内涵和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创新;实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
【摘要】 数学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画图解题技巧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攻克解题的最直接的也是最常用、最便利的一种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形成画图思维,掌握画图技巧,有助于学生形成灵活思维的能力和活学活用的数学学习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段;画图策略;思维发展;兴趣提升  当前来说,伴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一线教师对于课堂成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