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运用的现状与编写的思考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令人非常担忧。为改变这种现状,作者对教师教学用书在编写方面提出几点思考,与同仁共勉。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 运用现状 编写思考
  
  教师教学用书也叫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教学参考书的名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有“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指导书、教师教学用书、教师用书”等不同名称,配合新教材而出版的教参命名为“教师教学用书”。这些名称变化反映出教参编写者对其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然而,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令人非常担忧,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对教师教学用书在编写方面提出几点思考,与同仁共勉。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在不断落实,但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沉闷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应试教学模式依然流行。我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这一状况的产生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受原有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在理解新课程和运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尤其是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但是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方法,对新事物缺乏认知的积极性;网络资源的丰富,下载课件及教案相当方便,一些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根本不屑一顾,整个学期下来都没有翻一下,甚至对教师教学用书还进行口诛笔伐。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视。一次参加某学区教学调研时,我听了一堂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调研课,这位老师是用课件上的,课后问他:你的课件是怎样做出来呀?有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他的回答很明确:我从不用教师教学用书,现在现成的课件多的是,不用自己辛苦了。是呀,网络资源共享多方便,又省力省心省时。现状是严峻的,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教师教学用书编者的初衷。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们依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教学,是教师理解新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它尽管以历史与社会教材附属品的面目出现,但对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一些一线教师却无视教学用书,甚至不用教学用书,这样无疑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以致加重了备课的负担。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几点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除了部分教师在教学用书中找不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之外,还同教学用书的内容编写有一定的关系。以改变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为目的,我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只罗列了单元教学目标,而没有明确课时教学目标,这样笼统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带来许多不便,因为教师上课是按课时来教的,而不是按单元上的,所以一些教师很难抓准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仅罗列了5点单元教学目标,而没有课时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同,所定位的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三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②通过观察、思考,感受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解读有关资料,分析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②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3)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②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进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位老师在备本课时教案时就没有确定教学目标,只有教学要求内容如下:(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观察以上三位老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发现,第一位老师将教学要求内容直接套用为教学目标,第三位干脆不定教学目标,直接用教学要求,这两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概念没有弄明白,其实两者不能替换。第二位老师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似乎很好,但是观其内容,又有些乱。因此,如果教学用书向大家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无疑就会给广大教师指点迷津。
  (二)提供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只对课时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结构分析,却没有确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例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两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2)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以上两位老师对同一课时确立了不同的重点、难点,不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且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造成不同。更值得探讨的是,他们仅仅确立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未提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更何况他们确定的重点、难点内容未必就是公认的重点、难点。因此,我认为,教学用书中如能增加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部分内容,将大大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三)提供教学评价建议应体现师生的交互作用。“教学评价建议”应包括教法建议、学法建议及评价建议,是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某些学法,达成学习目标的建议。然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部分仅用一段话做些简单的说明。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如下:“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的先后顺序,能否合理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以上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其实仅仅停留在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与学的评价并未体现出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教与学如何和谐接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学用书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教学用书的习题答案设计要建立多级标准,问题解答不能仅停留在给出答案提示,而应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对答案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及音像资料。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和传播的音像、文字材料的总称。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资料,分析它的不同发展形态,并搜索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在教师用书中,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目前教师用书中“参考资料”的内容选取以文字为主,显得相对单一和无趣。纯知识性的介绍使得这部分内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尤其是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更显得干瘪,没有血肉,激发不了教师阅读的兴趣。因而,教学用书宜增加图文资料,增加课文内容相关人物的趣闻轶事,甚至是音像资料,否则容易枯燥乏味。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选用也能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可见资料选取的重要性。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中发现,本次活动涉及很多历史学、神学、佛学、美学、建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环境与气候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用书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便于教师采用,以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教师教学用书若能根据每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评价建议等编写具体的教学案例,以案例的形式供广大教师参考,则将更好地展示编者的意图和促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既要有对本学科高屋建瓴的综述与介绍,又要有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指导;既不能写成一部教学理论著作,又不能落入“备课笔记”的俗套;既要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又要指导教师如何促进自身发展。教师的教学在保持与编者的教育理念、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等思路一致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道德经》的翻译为例,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解析生态翻译策略在典籍英译中对传递蕴含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典籍翻译 《道德经》 文化传递  典籍文献承载着民族的文化意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其阐释与翻译是体现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道德经》以其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的特点吸引古今中外学者的阐释和翻译,其思想内容的日常经验性和题旨的无时代性使其具有较高的现
摘 要: 联结是福斯特的《印度之行》颇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其中联结主题的探讨,结合小说的背景进行分析,试图寻找其走向失败的根源。  关键词: 《印度之行》 联结 失败 根源  一、引言  “这部作品已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因为小说写的是人类企图在我们这个混乱和繁杂的世界上,找到一种人类之间的秩序和一个稳固而永久意义的基础。”虽然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探讨和想要表达的就像马巴拉山一样
摘 要: 本文以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为例,阐述多维度阐释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多维度阐释 《大学语文》教学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讲授诗词作品时,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即如何讲解、阐释?如何阐释才能恰到好处?既不因为阐释角度的限制而损害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又不会因为阐释的泛化而趋向过度阐释、阐释变得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阐释文本,是我
摘 要: 金元时期,汉语同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等外来语发生了接触。通过分析元刊杂剧的特殊语言现象,本文揭示了蒙古语对元代汉语尤其是北方汉语的接触、渗透和融合的现象。  关键词: 语言接触 元代汉语语法 《元刊杂剧三十种》  金元时期,外族建立政权,汉语尤其是北方汉语同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女真语和蒙古语发生了接触,其词汇、语法甚或语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接触有不同的类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语言成分的
摘 要: 方言是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更是地域性民俗文化的载体。解析重庆市酉阳县李溪镇天台村具有典型意义的方言词语,可窥见这一方土地上独特而美丽的民俗文化。这里的方言词语如同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方言区人们的民俗生活;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同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地将生命的活力注入方言中;分析方言词语不仅要解读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而且要考察“锁定”在方言词语记忆的民族历史和风俗文化。  关键词: 重庆市酉阳县李
摘 要: 本文着重探讨了《奥赛罗》中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令人同情的爱情悲剧。产生这场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认为伊阿古的出现是悲剧的导火线和助燃器,特定的生活文化环境是悲剧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性格则是悲剧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 《奥赛罗》 悲剧 原因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主要讲述了一位骁勇善战的威尼斯军队主帅奥赛罗与威尼斯元老勃拉班修女儿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悲剧。
摘 要: 关于英语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多从某一门课程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研究对怎样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缺乏说服力。而贯彻“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理念能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试图从“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理念的角度来讨论英语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英语专业本科生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研究性”教学 学习理念  一直以来高校英语系在英语专业
摘 要: 本文就文学翻译中的两种不同策略——异化和归化作了探讨,并结合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在中国的译介进行了具体分析。文学翻译主体采取何种策略受制于多种因素,中国文学翻译界目前异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但异化、规划终将并存,并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  关键词: 异化 归化 《法国中尉的女人》 中译本比较  在今日“地球村”,翻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翻译的一
摘 要: 金批《水浒》中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水浒》研究和金圣叹研究的焦点,那就是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认定的矛盾说法、对《水浒》人物令人费解的点评及对《水浒》文本的随意改动,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学界众说纷纭,但无定论。事实上,金批《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金圣叹对《水浒》接受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金圣叹对《水浒》潜在的内涵进行了属于他的揭示和创造,金氏的才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在国际化趋势下的中国高校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具有显著的作用。它不仅符合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对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深入和构建和谐校园有帮助,而且有利于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标,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底蕴及丰富活动形式。广外的“中国文化节”正是在这种理念下,立足传统文化的一种实践探索。  关键词: 国际化办学理念 传统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  近年来,国际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