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不仅能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一、地理课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升华,又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
(一)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深化地理教改的需要
课堂教学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课外活动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课堂教学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知识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
(二)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课外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加以启发引导,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然后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程度、智力差异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层次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展原则
(一)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此在中学一般由学校和教师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地理课外科技活动和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
(二)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等。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
(四)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拨,或学生动脑后就可做到。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增强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实施的步骤
(一)列出活动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及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在活动中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因及失败的地方,有的活动内容还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都必须列出计划表。
(二)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以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这样,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三)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活动中要做好笔记,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分析处理。
(四)做好总结,写好报告。
一、地理课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升华,又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基础。
(一)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深化地理教改的需要
课堂教学偏重理性(书本),有系统性、稳定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基础。课外活动偏重感性(实践),有适应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的特点,是知识的深化。前者强调统一,后者强调个性。课堂教学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打下知识基础,课外活动对课堂教学起着巩固、补充、扩展、深化、强化的作用。
(二)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课外活动以感性认识为主,适合青少年学生认识事物偏重感性的特点。经常开展形象化的课外活动,并加以启发引导,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然后渐渐形成技能和特长,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地理课外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程度、智力差异等心理特征实行因材施教。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层次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展原则
(一)积极引导与坚持自愿相结合
中学生由于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完全自发地、独立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有许多困难,因此在中学一般由学校和教师动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全校性或班级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地理课外科技活动和地理课外教学活动。无论什么类型的课外活动,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
(二)学生为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对任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都要加强领导,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发挥好主导作用。但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则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去探索,去创造;不要怕出错,不要怕反复,让他们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在指导过程中多一些耐心、表扬和鼓励,少一些急躁、批评和责怪,以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要使活动真正体现学生为主,还必须在组织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方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精心组织与形式多样相结合
组织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环境条件和可能提供的条件,选择开展适当形式的地理课外活动。按活动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校内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校外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等。活动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或班级性的),也可以是小型的(课外活动少数人)。可以是长期的如气象观测、地震预报等,也可是短期的如地理展览、地理调查、地理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项内容的。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力求内容丰富多彩,都要求教师做到每一过程步骤方法妥当和所达到的目标明确。
(四)内容有趣与富有吸引力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应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这是搞好地理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力求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三者很好结合起来。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要寓于知识性之中,要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同时还应考虑中学生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活动内容与课内知识的联系。内容的选择宜与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相适应,经过老师的点拨,或学生动脑后就可做到。其中老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示范作用,往往能起到吸引同学全心投入,增强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实施的步骤
(一)列出活动计划表
制订学期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活动序列表)。每一次活动前由指导老师布置工作任务,提出目的、要求、方法,及材料、物品工具的准备工作。在活动中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每次活动后要及时加以总结,要找出成功原因及失败的地方,有的活动内容还应有老师作出必要的示范。因此,无论是短期的或长期的地理课外活动,都必须列出计划表。
(二)組织与确定活动量
地理课外活动组织,一般由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商量同意而确定,每周安排1到2课时的活动量。小型活动人数一般以10到20人为宜;大型活动可视情况而定,分若干小组,选出组长,以后在活动中由各组长实际负责工作。这样,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三)活动过程中督促与指导
地理课外活动除实施方法得当以外,指导教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必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活动中要做好笔记,提出疑问。在宣传地震科普知识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科学性、严肃性,不能信口开河,否则适得其反。制作地理剪报汇编应讲究文字书写、图文搭配,既要反映地理特征,又要对资料做分析处理。
(四)做好总结,写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