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所想到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i830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明确指出: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的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已经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并且作为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呈现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然而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本就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中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双基”训练,对基本活动经验关注较少,有的甚至于忽视了。细细思考“基本活动经验”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的,它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积累,它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一种所得。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具体做法与大家分享,以期引起同行对日常教学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关注。
  一、在感知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传统教学过分关注“双基”,教学活动始终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教师很少关注基本活动经验,更不要说开展实践活动经验的教学了。实质上学生的数学经验积累主要来自课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让学生经自动手进行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数学活动,通过操作,尽可能让学生初步感知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形成知识表象,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知识脉络,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案例】感知·经历
  在学习苏教三上《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在操作中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课始我出示了导学案:
  1.先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有什么特点,再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验证这些特征。
  2.找一找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达到导学案的第一个目标不是太难。导学案的第二个目标提高了要求,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填写的乐学单来观察完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帮助学生亲历实践过程,并深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导学案的第二个提示帮助学生锁定目标——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及乐学单上所填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丰富学生的经验。学生积累的“类似经验”越丰富,新知的融入就越容易,从而达到新知、旧知的和谐统一。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积累的”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归类,比较异同。教师引导学生再将这些散落的“知识珍珠”串起来,形成“知识串”,再将这些“知识串”链接起来,结成牢固的知识网。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让生活经验数学化
  小学数学,有人称之为“儿童数学”。儿童数学是儿童“生活数学”的继续和拓展,它不仅包括原来存在的“结构性”知识,还包括“非结构性”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积累下来的那些“生活数学经验”。这样就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储备不仅各不相同,而且丰富多彩。因此,要求教师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发现蕴含其中的生活内涵,将生活与数学巧妙对接,努力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活动经验‘生活化’”,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的乐趣,引导学生将感性的活动经验上升到理性的数学经验。
  【案例】经历·转化
  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出示无序排列的12个球,师:上面这些小球,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个小球?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有的说:2个2个数,5个5个数,等等。教师再次启发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数法,一学生说:可以十个十个地数。能说说理由吗?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例子如食品、药丸、捆小棒等都是十个放在一起,这样去掉十个球,一眼就看出还剩2个球,总数是12个球。由此可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经被唤醒,由“生活经验”转化为新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
  当数学与现实、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并进行“数学化”的时候,学生才有可能把生活经验灵活运用到课堂上转化为数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三、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实际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且合作研究,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总结、交流,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三年级学生对“圆柱体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在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前就可以安排一些带有思维性质的操作性活动。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折纸和画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图像中直观地感悟圆柱体的静态和动态的相关知识。
  【案例】活动·技能
  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先做一个标准的圆柱体,在做圆柱体的过程中,感悟“展开与折叠”,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的实质,进而总结出所有圆柱的共同特性:①两底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②底面圓的周长与展开后侧面积(长方形的长)相等;③圆柱的高与展开后侧面积(长方形的宽)相等;④展开图中两底面分别在侧面展开图的两侧。
  这些规律一旦总结出来,有关圆柱的展开与折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悟出数学的真谛,学习数学就会轻松愉快,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加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好奇、爱动的心理,促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听、说,而且可以看、做、想,眼、耳、口、手、脑都被调动起来,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的信息,更好地把直觉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需要持之以恒。教师在教学中以运用“四基”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为追求,所教学生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这样的课堂也定会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张天孝.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3).
其他文献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长期的学习探知、分析思考、解答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解答问题的经验,思考分析的能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养成,为初中数学
[贵州·贵阳]一名参观者以普通“乘客”身份手提一桶汽油上车,刚进入车门就听到“嘀嘀”的报警声,公交驾驶员立即阻止该“乘客”上车,与此同时车上的安全检测设备——车危仪
期刊
目的 探讨品管圈管理方法的应用对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侧切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2月于我院分娩但未采用品管圈管理的95例阴道分娩产妇95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3
笔者在调查学生的数学学情时,发现“应用题难学”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可是问学生究竟其难在哪里,很多人又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最困惑?  我想,很多时候是学生的心理在作怪。谈应用色变,畏应用如虎,听到“应用题”三个字,大脑一片空白,从心理上就已经认输了,往往是对应用问题勉强粗略浏览一遍而不进行深入思考,觉得无法弄明白,主动选择避开。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对应用题的畏惧感,在潜意
一  苏科版数学教材中设置几何知识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认识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及其描述这些特征的方法,形成相关的概念.另一方面,借助于平面几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情推理能力.然而有的学生认为几何知识很难学,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几何概念理解的不适应  1.几何概念虽然比较直观,但叙述是非常严密的,学生一时难以
在新课标观念下所编写的初中数学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要善于发掘出新教材的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教師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1.1卓越课堂是一个思维的场所,充满浓郁的思辨色彩、思考氛围,促进学生高智慧的形成、发展和提升;  1.2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应该带着自己的思
一  任教初中多年,我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小学成绩很好,而升入初中后就大不一样了。家长觉得纳闷:孩子在小学时,数学成绩那么出色,到了初中竟然很快就落伍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学数学老师常埋怨:小学数学内容少,学生练习常常机械重复,到了初中需要很长的磨合期。这反映出了一个问题——中小学数学教学确实需要加强衔接。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实现平稳过渡?这一问题值得数学教师认真探究。  现在,学校常利用教
目的:观察并探讨神经介入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5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入院之后分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糖尿病足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及研究组(n=35),观察两组肉芽组织
摘 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观认为,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方式 转变方法  教师极有必要树立全新理念,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倾情投入乐于探究、体验学习的全过程,促其在具体的、哪怕是细微的实践平台上不断获取真切体验,优化再学习。  1.创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