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融合,文化创生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tang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中小学经过历史积淀、自身努力以及外部影响,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学校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普遍关注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培育,努力将学校的文化碎片融合成文化整体,使其形成强大的文化张力,进而铸就一种独特的学校精神。其中,“文化意象”的确立和塑造,已普遍成为中小学和幼儿园生动办学办园的重要手段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本校的办学实践,探讨塑造精神意象、打造学校文化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象”,是自然的物体形态,“意”对应的是人们的心志和精神。“意”融入“象”,便激活、丰富了“象”,使“象”超出了原有之意,具有了引申和比喻的意义。而学校的“文化意象”,不仅是一种教育思维形式,具有丰富的解释可能,还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巧妙利用,拓展优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性情,塑造他们优秀的品格。
  一、因为儿童——文化意象塑造的核心思维
  从夸美纽斯、卢梭到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都是由“尊重儿童天性”“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这一观念来贯穿的。始于2002年的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强调“学生主体”。作为因儿童产生的教育手段,文化意象的塑造,必须紧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1.儿童视角:文化意象创设的首要因素
  视角,是绘画透视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指观察和描绘时选择的角度。教育研究中的“儿童视角”,强调的是“因为儿童”“符合儿童”“为了儿童”等方面的意义。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受众,应该享有对于教育的最大的话语权。儿童视角的教育研究并不要求我们用儿童的眼睛和嘴巴去看或说成人的教育观念,而是要让儿童有权力有机会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获得他们乐于接受并主动参与的教育方式。因此,儿童视角不但是我们应持有的教育意识,而且应该是教育研究的内容本身,包括他们喜爱的文学艺术以及乐于亲近的自然界。
  众所周知,太阳是银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永久发光的天体。但是,每个人的心目中出现的“太阳”往往是经过自己加工修饰、注入感情的。在孩子们的眼中,太阳的形象尤其美好,特征鲜明,精神丰硕。他们的歌声、绘画、诗歌和故事里都少不了太阳。他们对太阳情有独钟,感受更加奇特,解释更加丰富。因此,我校基于儿童视角,在“托起心中的太阳”的办学理念下,把“太阳”确定为学校的文化意象,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教师的普遍认同。
  2.形象生动:文化意象选取的重要原则
  儿童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我们研究的永恒主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透视受到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因而在面对复杂现象和事件时往往会出现不理解的情况。而“意象”,是他们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它表达着儿童主体与事物客体互相作用的微妙关系,是一种经过实践体验来认知客观现实的心智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如果缺乏引导和解释,确实存在着理解的困难。虽然,“意象”之“意”是一种主观臆动,是深远的,是抽象的,是无形的。但是,“意象”之“象”却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朴素的,是具体的,是实在的。只要将“意”与“象”联系起来,结合儿童的认知习惯作好具体的解释引导,自然能帮助儿童逐步体悟其中的奥妙。
  现实中,太阳几乎每天与我们见面,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所以,我们选择了“太阳”作为学校文化意象,并且通过引导儿童对它进行多方面的了解和提炼,客观上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从而有利于传达学校教育的功能与目的。
  二、基于学校——文化意象塑造的个性承传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主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其中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文化意象的塑造,需要重视本校的历史和传统,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进行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淀,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切合校情:文化意象确定的历史考量
  学校的文化意象是一种教育思想对应的物体形象,有着独特的教育元素、人文情怀和历史内涵。这个学校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育人方式和精神传统如何得以传承,必须成为文化意象确定和塑造的重要考量。作为学校文化识别系统之一的“意象”,与logo一样,也是一种教育元素。它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是学校对外宣传和展示的窗口,能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充分地体现出来,使人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们黎里小学,创办于1903年,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独特的人文资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00年以来,学校秉承“求我养正”的校训,在“求健康真我,养天地正气”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全方位开展阳光心理特色教育。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心理教育名校、江苏省心理教育优秀实验学校。近年来,我校进行文化转型,将“阳光教育”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带动各项工作的强力引擎,充分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坚持“托起心中的太阳”的办学理念,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阳光教育”特色文化。
  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梳理本校的发展脉络,把握现代儿童的身心特点,逐步把“太阳”塑造为学校文化意象,使“阳光教育”特色文化的成功建设不仅成为成人视野里的“目标价值”,而且成为实现儿童生命成长所应有的“过程价值”。
  2.明晰目标:文化意象把握的价值方向
  学校特色文化通过主动立意赋予有形和无形的载体以文化与教育功能,从而表达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文化意象是师生对学校核心文化的主观认识,是校园视觉识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校内在文化气质的整体把握。
  太阳,是仁爱的,是无私的,是公平的,照顾到每一个人,给每一个人温暖。太阳是智慧的,是创新的。世间万物,因它而生机勃发,精彩纷呈。太阳是灿烂的,是热情的,阳光照耀的地方,是健康的,是没有腐朽的。太阳是上进的,是勤奋的,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因为太阳具有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自然特性,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相契合,所以太阳常常被我们对象化、人格化和意象化。而“仁爱”“智慧”“健康”“上进”这四种品质,又分别指向道德与行为、思维与文化、身体与心理、态度与意志,这是我校追求的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的学校精神。   三、实践衍生——文化意象塑造的生动呈现
  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塑造精神意象,必须关注实施过程,整体关怀儿童的成长,让儿童得以充分展现其发展的可能性。因此,紧扣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紧扣文化意象来生发教育途径,可以更加立体地建构学校特色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良好的教育氛围和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
  1.涵义理解:文化意象主导的精神基础
  “意象”,本是个体的思维与物体的感性形象相互融合而成的具体形象,是个体对具体事物的第一反应,是自然的观念和真实的体验,深藏在每个人的头脑中。但是,作为教育的策略和手段,面对成长中的儿童,我们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这种观念和体验活跃起来,蒸腾起来。
  古今中外,关于太阳的文化也充分反映了各民族的气质和审美意识,构成了世界各国特色丰富的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文化。而少儿文艺范畴的“太阳”,是儿童相对熟知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内涵更加丰富多彩。我们通过“绘画”“舞蹈”“科普”“讲故事”“课本剧表演”以及“诗歌朗诵与创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儿童了解关于太阳的科学知识,感受关于太阳的多元文化,从而体会太阳蕴涵的精神。
  2.过程充实:文化意象拓展的行为创生
  对文化意象进行热烈地讨论和艺术地呈现,不仅对厘清相关认识有所帮助,还可以促使我们创生持有这种意象的师生个体的行为与实践。
  (1)系列活动,幸福体验。我们传承中华节日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阳光系列文化活动”:每年4月开展“金太阳科技节”、5月开展“艺术夏阳心理健康节”、10月开展“文化中秋读书节”、11月至第二年3月举办“征途骄阳体育节”;我们结合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展“缤纷春节”“清明沐阳”“多彩夏日”“冬日暖阳”等一系列阳光活动,让孩子们在太阳下创意实践,幸福“拔节”。
  (2)校本课程,个性张扬。我们对应“阳光七彩”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涉及心理健康、艺术熏陶、人文科学等七大领域,形成了一个科目丰富且螺旋上升的发展序列,让孩子们品味传统,触摸科学,体验快乐,在“七彩阳光”里释放自己独特的光芒。
  (3)搭建平台,多元展示。我们搭建“璀璨舞台”,开展“喜阳阳梦想秀活动”,让孩子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我们创办校报《太阳》,充分展示孩子们的文学艺术素养;我们以“七彩阳光”为主题,进行环境建设,呈现“理念诗”、建设“阳光园”,用“无声的语言”氤氲着阳光的气质……
  (4)评价引领,激励成长。我们创新“阳光达人”评价体系,开展“阳光达人”和“红太阳”“金太阳”的评选活动,给予孩子们积极的引领和热情的鼓舞,帮助他们树立阳光的信心。
  对儿童而言,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的教育途径,受到了课程、活动与评价等诸多教育因素的影响,体验到学校意象“太阳”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深切感受到“太阳”作为意象给他们带来的思想引领和精神追求。
  四、指向成长——文化意象塑造的理性回归
  《周易·系辞》中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意思是说,当我们“言不尽意”的时候,可以“立象尽之”,从而达到许多繁琐的逻辑语言也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当然,要达到“意无穷”,立象坚持以人为核心,最为关键。
  1.持续发展:文化意象完善体现“与时俱进”
  学校文化意象,是学校向儿童持有的“学校是干什么的”这一问题的宏观回答,也是儿童对学校教育目标的整体看法,具有概括性。但这种概括不是我们理性思维中经过全面总结提炼而产生的语言,而是将客观事物的某一系列特性进行放大成形象的代名词。正因为它是一个代名词,所以无论“意象”之“意”多么丰富,也必然具有局限性。而且,儿童对事物往往缺乏系统认识,更多集中于细节感知和片面认识。
  然而,“文化意象”之“象”的涵义是发散的,就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一个“象”可以有许多个“意”,一百个人对同一种“象”也可能会产生一百种“意”的解读。理想的意象总是具有隐喻性质,比喻的修辞功能更具联想的空间。作为文化意象的物体除了我们关注的显著特征外,也总有它更加丰富的解读。况且,时代在发展,人类社会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与时俱进,对事物蕴涵的文化也会不断丰富。“太阳”是一个“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促使内涵更具张力,外延更加广阔。
  2.儿童成长:文化意象建构坚持“人在中央”
  儿童的世界充满想象,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即使他们的想象与我们的初衷有所偏离,也属正常。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善于聆听儿童的心声,了解儿童,研究儿童,就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定位教育思想、审视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创新教育的策略与方式,从而不断地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文化意象的确定与塑造,只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策略。引导儿童记住“象”不是我们的目的,帮助他们达成其中的“意”,获得健康的成长和精神的建构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塑造学校“文化意象”,立“意”呈“象”,依“象”达“意”,最终发展学生的同时,必然会创生学校特色文化。
  (钱伟,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为加强儿童品德教育,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中,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低年级阶段设置了《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高年段设置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这体现了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各种校本教研的开展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设计、组织好每一次数学活动是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真正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活动经验的开发者、促进者。  《圆锥的体积》是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锥的特征以及圆柱体积
摘要: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应以“情境激趣”为手段,以“任务探究”为中心,以“拓展提升”为目标,以总结评价促成长。教学设计过程中需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理念,积极开发应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立远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75-03  当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频繁与数字打交道
摘要:地处苏北的江苏省沭阳县,小学留守儿童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5.22%。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孤独与焦虑是这些亲情缺失群体凸显的情绪状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心灵上爱的缺失。心育进课堂、心育课程化,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更好地发挥学校心育“发展和预防”两大功能。沭阳县心育试点学校在心育课程开发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心育;课程开发;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62
【课题概述】  《幼儿探究式科学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实践的研究 》为吴江市实验小学幼儿园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为:D/2006/02/377,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061312923,课题申报时间为2006年6月,课题主持人为肖菊红。课题立项以来,本着“真课题,真研究”的思路,我们分别从幼儿科学探究环境、内容、途径的设计与实践以及教师的角色与定
摘要:微型游戏项目教学通过“游戏项目化”和“项目游戏化”的交叉融合,实现了中职专业课堂的意义转向。教学过程中项目实施由“做中学”转为“玩中学”,课堂调控由“控纪律”转为“订规则”,教学策略由“重技术”转为“寻认同”,价值取向由“求结果”转为“强体验”,把专业学习演变成为一段自由而愉悦的游戏旅程。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堂;微型游戏项目教学;意义转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教学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传承知识、陶冶道德和训练技能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个性风格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个人教学风格更多的凸显了教师自身丰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魅力、高超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异的教学效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必须潜心锤炼彰显个人特点的教学风格。  一、从对课堂教学的心存敬畏开始  古人曾说:“学医三年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无可开之方。”这句话揭示的可能
文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元素,其显著特点在于直抵人的灵魂深处。文化教育就是在教育中凸显文化性,在文化氛围中完成教育过程。“文化教育”的提出,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我校的校名蕴含的“文化”内涵,二是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三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2008年5月,我走进了溧阳市文化小学。在一段时间内,我思考的重心暗合了哲学的三个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对应着要努力解决三个问题:文化的融合,文化的
“战略”“战术”和“战役”原本均是军事领域的专有名词。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规划和方略,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战役是战争的一个局部或相关多个战斗的总称。三者的层面、范围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战略是高层面大范围的,战术是浅层面小范围的,而战役是直接服务和受制于战争全局的,但是三者又是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动态系统。同样,任何一所规模型的学校也需要有自己的战略、战术和战役,惟其如此,才能稳步行
摘要:职业中学体育课程的现实状况如仍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这不能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本文从保证体育课课堂管理的规范性与灵活性,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及进入不同的工作岗位,探索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突显职业实用性的培养,积极改革创新,实现体育课拓展的新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职业中学;体育课;拓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