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 有效建模 发展量感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至四年级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认识测(计)量单位”这样一个小单元。一直以来,很多教师简单地把单元重点定位在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上,为应试而教。笔者认为,每一个知识点都应为理解而教。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应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感悟、建构。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感知体悟,积极建构数学模型,充分发展学生量感。
  【关键词】理解 体验 建模 量感
  一、由一个教学现象引发的思考
  在单元练习卷上时常会有这样一道题: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如铅笔有20(分米)长;教室的体积有250(立方分米);一个西瓜重4(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看似不合理、甚至离谱的问题呢?
  对于“测(计)量单位”的教学,教师常常偏重于知识习得的结果,对于学生的情感需要、思考以及经历的过程则关注甚少,忽略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尊重学生个性,贴近学生个性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掂量、量取、拼搭等方式,有效经历知识建构,发展学生能力和数学思维,是一直探寻的主题。“测(计)量单位”教学中一些表象的建立,学生必须亲身感悟,才能真正理解,最后实现量感的发展。
  二、发展学生量感的改进策略
  对于“测(计)量单位”的教学,应以亲身体验为主,营造生动的活动画面,搭建立体的生活场景,实现可操作、可触摸、可视化的多向功能,使学生学得真切,学得明晰。
  (一)反复掂量,深切感受,扎实建模
  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教学内容是比较抽象、语言难以表达清晰的。比如,在《千克与克》的教学中,“1千克有多重”是一种十分抽象的微妙感觉,没有活动过程的经历就没有积累活动经验的可能,更没有发展数学量感的可能。深刻的认识,深切的体验,由学生通过直观感官来感知体悟,丰富认知,扎实建构。
  对于千克,生活素材是很多的,基于此,布置学生课前去搜集1千克重的物品。如:4袋250克的盐、2袋500克的盐、1卷卷面、1袋洗衣粉、1袋面粉……有了这么多实物在眼前,课堂上便可以这样设计:
  ①掂一掂自己所带的1千克的物品;②掂一掂他人所带的1千克的物品;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800克和1300克的两样物品,掂一掂,说一说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④5千克有多重呢?你会怎么感知?⑤小组合作或全班合作感知你想感受的质量。⑥闭上眼,回想你掂了多少1千克的物品,1千克有多重?( )千克又是多重?
  从手捧书本變为手掂物品,形式上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通过互相交换物品掂,感受1千克重的不同物品,使学生认识到尽管物品不同,但因为都是1千克,拿在手上感觉到的质量是一样的,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这样一道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题目(到了六年级也经常会考到):1千克的棉花比1千克的铁轻吗?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学生不仅感受到了1千克,还感受到了2千克、5千克、10千克……在充分的直观感知后,让学生闭上眼,静下心回顾、理解,将直观的生活化体验建构为抽象的数学化认知,在反复掂量中发展量感,实现数学学习的本质价值。
  (二)反复量取,丰富体验,自主建模
  “升与毫升”的教学,教材上提供了多个物品,使学生初步感受升与毫升。如果课堂上仅仅以图片来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对知识建构毫无作用。学生对“1升究竟是多少”始终没有清晰的概念,从而导致后续运用上问题颇多。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建构“1升”这一概念,笔者教学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每个学生带一个较大的容器,比如大瓶装的雪碧瓶、可乐瓶等,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容器,是因为学生比较熟悉,而教材上提供的一瓶酱油、一桶油,虽是生活中的物品,但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
  利用课前的时间,借助500毫升的量杯,让每个学生在自带的容器里装入1升的水,并要求学生在1升水处做好记号。当学生眼前有了实实在在的1升水,他们不仅清晰准确地有了“1升”的概念,也调动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一下就高涨了。
  课堂上组织学生先看看自己手中的1升水,再看看同学手中的1升水。追问:为什么同样是1升水,有的看上去多,有的看着却少呢?在直观的观察、比较、思考后,学生很快就得到答案:原来有的容器大,有的容器小。继续追问:请你估计一下,你的可乐瓶大约能装几升水?你的雪碧瓶呢?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在关注基本知识教学延伸拓展的同时关注能力培养的有机渗透。
  课后,布置学生用自制的1升容器,先装入1升水,再倒入要计量的桶、盆、水池或者浴缸中,看看大约能装几升水,并做好记录。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引导学生用小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去研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经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有助于知识的有效建构,更有助于学生量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层层拼搭,可视操作,多维建模
  对于学生来说,最薄弱的就是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建模,导致题读多遍,其义也不能出现。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第一印象,在首次接触时就帮助学生准确建模。
  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时,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就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立方分米、立方米间的进率”时,布置学生每人制作两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大部分学生能用语言描述1立方米有多大,但不是所有学生能在大脑中准确建构,在边问边答中搭出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这时教师进行设问:同学们,我们手中都有两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如果我们把所有的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都拼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呢?够不够1立方米呢?一些活跃的学生立马回答“够”,因为他们觉得每个同学有两个正方体,全班100个正方体,已经足够多了;有些谨慎的学生还在思考中,不敢轻易做出决定。
  借着思考探索的这股劲,教师顺势提出动手拼搭的建议,让学生看真切、理清楚、想明白。要求学生有序地将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摆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一排10个,一层一层地摆。当最后一个小正方体摆到位时,提问:这里一共有多少个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有1立方米吗?这时学生清楚地看到100个1立方分米是远远不够1立方米的。从而使学生明白,100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听着很多,但其实远远不够,需要1000个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才等于1立方米。
  一个动手拼搭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准确对1立方分米、1立方米间的进率进行建模。学生在后续学习体积知识时,这样一个活动经验会深深刻在心中。
  新课标建议:要想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亲自尝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于理解性强的知识,应积极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性、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在知识建构中不断地进行数学思考。
  【参考文献】
  [1]贾颖飞,张丽孟.反复掂量 扎实建构——《克与千克》教学实践[J].小学教学设计,2019(29).
  [2]黄雪丽.在亲历中建构 在建构中思考[J].中小学数学,2019(10).
其他文献
铜是动物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并维持最佳健康状况的必要因素。提高保育猪饲料中铜元素的添加量能够提高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选择正确的铜源以保证其在肠道中的生物利用率,尽可能降低向环境中的排泄,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S816.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1-0010-03  断奶过程对仔猪而言是一个强应激过程。新的环境、同圈伙伴和饲料来源都可能会影响幼龄动物的采食量和生
目前,全球都在呼吁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多的家禽生产者也证实,减少或停止使用抗生素不会损害家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这个奥秘就藏在家禽的免疫力和肠道健康中。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10-0008-03  有史以来,人们通过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方式将动物肠道疾病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但找出能够维持肠道健康的抗生素替代品仍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减少抗
【摘要】数学概念是小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升数学基本能力、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载体。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用数学概念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不但是小学生积极建构概念的基础,也是他们理解概念内涵的过程,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经历分类过程,使学生在概念建构中充分感悟
【摘要】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魅力课堂,追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本质,要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思想,要有利于学生驱动数学思想,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生态 魅力数学 魅力课堂  核心素养是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理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如何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真
【关键词】融合教学 思维拓展 美术课堂 策略研究  出于拓展学生思维的需要,“海洋神兽”这一融合课以《山海经》为美术创作的蓝本,对语文课本中“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板块进行了综合性解读。教学中把语文的学习内容迁移到美术教学中,激发了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而把美术教学中的学习内容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其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在图解创作中感受中国神话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试以“海洋神兽”一课谈谈对美术教
一直以来,在肉鸡生产中使用蛋白酶的主要动机是在不损害动物生长性能的前提下力求降低饲料成本。减少日粮中大豆的使用量可以降低与肉鸡生产相关的所有环境危害。  蛋白酶的添加,使得大豆在饲料中的添加水平得以降低,并可有效降低全球变暖趋势,降幅达12 %。  虽然通常认为畜禽养殖对环境有多种不利影响,但也经常发现肉鸡生产对环境相对友好。即便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肉鸡生产体系在对环境影响上不存在需要特别关注的特
2017年4月18日,在这春意酥怀有福之州的福州海峡国际展览中心迎来了行业每年一次的盛大展会——“2017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本刊一行三人(主任:潘雪男先生、编辑:马晓迪先生)来到了纽催赛(NUTRI-SCIE)展位[即开德阜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德阜公司] (图1),有幸能够与公司执行董事姚伟峰先生和纽催赛销售总监李安荣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图2)。  1 发展历程  K. D.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和饲料行业的发展,饲料原料用粮和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找新的安全健康饲料原料成为当前饲料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益生菌发酵饲料在动物生产上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饲料;益生菌;发酵  畜牧业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质量差的、不能被人类直接食用的粮食作物转化为优质的肉、蛋、奶等高质量的人类的营养物质。21世纪,我国将从小康走
猪圆环病毒(相关)病(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ated Disease,PCVD)可导致6周龄以上的仔猪消耗和死亡。本病的临床症状最早于1991年在加拿大西部地区的猪群中发现。本综合征正越来越受到现代养猪生产的严重关注,特别是在加拿大、美国和欧洲。  PCVD是一种多因素引发的疾病。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在其中扮演着一个主要的角色,但管理因素和其他病原体也与此病的发
摘 要:猪肠道感染肠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会造成养猪场重大经济损失。掌握猪肠型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和控制措施对攻克该病至关重要。造成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的ETEC通常携带F4菌毛(K88)、F5菌毛(K99)、F6菌毛(987P)或F41菌毛,而造成断奶仔猪腹泻的ETEC携带F4菌毛(K88)和F18菌毛。这些菌毛能够附着到猪肠腔刷状缘上皮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