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创造性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作业,就是形式活泼而多样的发散思维练习,它的答案多样,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结合了生活实际,以作业为支点,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
  一、结合教材,延伸拓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也给学生写作提供了范例与方法指导。因此,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可利用教材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模仿创造,延伸拓展,迁移运用。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精心布置系列实践作业,让学生动脑动手,活学活用。
  第一,依照课文内容,让学生完成创编、改写等练习。在完成语文阅读教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多样化的创造性练习。如续写——发挥丰富想象,补充课文留白;改编课本剧;以漫画、连环画等形式复述故事;将课文内容改写为一首诗词;将古诗词描绘成一幅幅意境图或风景画;将古诗词改写为一篇记叙文等。通过布置这些探究型、创造型作业,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创造能力。
  如在教学鲁迅的《社戏》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练习。比如①仿照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叙写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人物;②看看鲁迅都写了哪些野趣与乡情,想想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在课堂上相互交流;③写篇回忆童年生活,抒发留恋之情的随笔;④仿照文中的写景手法,写一个片段——《春天的校园》,把握景物特点,活用多种修辞手法,从多角度展现春天的特征,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⑤合理续写或改写课文。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做一个练习。这样,既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权利,也可让学生活用知识进行创造。
  第二,布置活动型作业,增加学生的体验。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不少小说类以及童话类文章,如《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并增设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就为学生完成课本剧表演、故事论坛、童话戏说、作品评析等创造性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故乡》等文章后,教师可布置综合实践活动任务“走进小说”等,引导学生欣赏小说,阅读体验,而后选出自己喜欢的人物角色,由小组成员合作表演,或者写写自己的感受与评价。
  第三,利用前伸后延型作业,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有关图文资料加以整合,丰富背景知识,积累学习经验,增强情感体验,为阅读与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并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等学习资源,建立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而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则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尤其是进行对比阅读,如阅读朱自清的《背影》,在比较中感受真情的伟大,以迁移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践体验
  社会生活是个大课堂,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真知。因此,在设计初中语文作业时,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布置一些调查研究、制作类作业,以发挥学生的才能与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布置调查研究类作业比如社会调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个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运用调查访问等方法,走入社会生活,获取所需资源与信息,得出有关结论,完成有关调查报告。这类作业主题丰富多样,贴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风俗习惯、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的渗透、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文化等,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调查形式不限,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形成认识。尽管这些认识不完善,可能较为片面,获取的资料也不够精细,但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融入到社会生活大课堂中,接触社会生活,拓宽学习空间,提高了综合能力,也加强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生活的紧密联系。
  再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布置“假期之旅”之类的研究性作业。对学生而言,外出游玩是他们假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尤其是假期旅游,既可以领略山川之美,也可以增添学生的文化涵养。所以,教师可布置“假期之旅”之类的作业。学生在旅游之前,可利用网络、询问他人等途径,了解景点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风土人情;在旅游的过程中,可拍摄一些照片,写写旅游随笔;旅游回来后,可结合图片、所见所闻等,运用富有童趣的话语,配上精美的图片,以游记或者“绘本”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假期之旅,表达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而后教师根据旅游地点等对学生的旅行日志进行分类整理,将其制作成册。这类作业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还可利用家长资源,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另外,还可布置一些个性化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让学生自制书册,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生活體会与感想,汇编成册,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丰富知识积累。如七年级学生,以故事编写、看图说话、图文剪贴等方式完成自制书;而八年级学生,则可以生活日记或者观察作文为主要内容,完成自制书,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这样,通过自制书册,让学生自己设计富有个性的封面、版面,添上丰富多样的插图,把观察、阅读与写作等巧妙结合起来,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机融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写作、创造能力。
其他文献
伴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初中英语中,语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运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情景真实,表达地道规范,词汇再现率高,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语法讲解形式新颖活泼,浅显易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轻松习得必要的语法知识。教材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这套教材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支粉
文本阅读学习素材的优化,是培养学生正确认知感悟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文本阅读素材的运用来探寻相关阅读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语篇整体学习的意识和综合表达运用能力。文本阅读资源的优化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载体,利于拓宽学生认知视野,深化理解感悟能力。根据学生阅读学习认知规律探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认为,建立在优化阅读资源基础上的学习方法,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有些学生有较强的笔头能力,却欠缺口头表达能力。然而,《新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整合听说读写的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交际氛围,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口语教学也是重要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能力的主要
当前,课程改革正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主导教学。但是,在农村中学,新理念受到了很多阻碍,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本文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的“两大不适应”  (一)观念不适应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彻底的调整与改革,逐步更新和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要想让新课程标准得到较好的实施,需要教师
人教版的教材书上有较大的生词量,对于中学生词汇量的记忆储备要求更高。学生常常因为掌握不好单词而跟不上学习进度或直接放弃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本文拟就如何进行词汇学习进行探讨。  一、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词汇记忆方法单一,遗忘率高。学生常常按照每个字母的发音对该单词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难度较大、高耗却是低效。学生容易忘记,从而造成单词读音或拼写错误,遗忘与其相关的习语短语或固定搭配,淡忘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阅读教学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在阅读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读分析法,把阅读课上成“听讲课”或“问答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的组织形式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课堂架构的变化,课堂评价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学语文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主旨的感悟,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品悟等方式,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因此,中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以下特点:  1.课堂评价由单纯的教师评价模式转变为生
期刊
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词汇量,了解某些单词的用法,还可以扩大视野。对于词汇量有限的初中生来说,一方面泛读是提升英语水平的绝佳途径,另一方面, 泛读又对他们的英语水平进行了考验。  泛读和精读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泛读是基础,精读是升华。但泛读和精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泛读对学生的要求低,它只要求学生能通读文章大意,一是要求速度,二是要求能明晓文章大义,学会读英语文章。但泛读因每个学生能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