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成了广大中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新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更重要的也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转换角色,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并在一轮教学改革中实现专业技能的自我更新。一、分析、研究新教材的特點
1、立足新教材
我们认为,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立足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适当的补充,如实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又如课本中幂函数这一节,明确给出只讨论=1,2,3,,-1是的情形,而复习参考题(A)组又出现了a=-的情况等等,都需要对教材做出适当处理。
2、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较老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变化我们分析删减及增加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由于教材本身容量大,课堂教学任务重,在尽量不增加学生的额外分担的情况下,对要点、难点以及方法、思想做到讲透、讲清,使学生清楚、明白,把方法、思想掌握准。但对新教材中放在后面模块中的有些知识,如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对不等式的解法有要求,我们把不等式的解法作了调整,提前进行了讲解,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
3、吃透新教材的"思考"与"探索"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4、正确把握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
例题的讲解注重规范、格式化,尤其是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凭感觉走的地方,这些往往又是题目的关键外,如学生在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f(x)=x3+1在R上是增函数时,在作完差后,往往根据x1<x2,直接得出x12<x22,导致本题关键处出错误,因此,在这方面不仅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习题的选择注重针对性,偏难题不选,选能体现课本主要知识点,体现方法、思想的练习题,同时对课本中部分习题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成为共同建构知识的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理所当然要以学生为中心,但这并不排除学习中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
为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整合,从而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放在多媒体上通过观察对比,加深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成为发现者。如对数运算性质:loga(M·N)=logaM+logaN,此性质课本的证明我们认为太突然,学生不好接受,我们选择如下讲解,先让学生计算:log216、log28、log22,提出问题:你能发现这三个对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不难找到log216=log28+log22,进一步提问,等式中真数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容易找到真数16=2×8,再进一步提问:你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loga(M·N)=logaM+logaN呢?这一推广是否成立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证明,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得到启发,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真真正正喜欢数学。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新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更重要的也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必须转换角色,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并在一轮教学改革中实现专业技能的自我更新。一、分析、研究新教材的特點
1、立足新教材
我们认为,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立足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适当的补充,如实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又如课本中幂函数这一节,明确给出只讨论=1,2,3,,-1是的情形,而复习参考题(A)组又出现了a=-的情况等等,都需要对教材做出适当处理。
2、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新教材的编排体系较老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变化我们分析删减及增加的原因,从而更好地把握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由于教材本身容量大,课堂教学任务重,在尽量不增加学生的额外分担的情况下,对要点、难点以及方法、思想做到讲透、讲清,使学生清楚、明白,把方法、思想掌握准。但对新教材中放在后面模块中的有些知识,如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对不等式的解法有要求,我们把不等式的解法作了调整,提前进行了讲解,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
3、吃透新教材的"思考"与"探索"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4、正确把握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
例题的讲解注重规范、格式化,尤其是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凭感觉走的地方,这些往往又是题目的关键外,如学生在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f(x)=x3+1在R上是增函数时,在作完差后,往往根据x1<x2,直接得出x12<x22,导致本题关键处出错误,因此,在这方面不仅要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又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对习题的选择注重针对性,偏难题不选,选能体现课本主要知识点,体现方法、思想的练习题,同时对课本中部分习题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二、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展示个人才华的传授者成为共同建构知识的参与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上理所当然要以学生为中心,但这并不排除学习中教师的主动参与。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
为此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进行整合,从而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放在多媒体上通过观察对比,加深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创新和发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成为发现者。如对数运算性质:loga(M·N)=logaM+logaN,此性质课本的证明我们认为太突然,学生不好接受,我们选择如下讲解,先让学生计算:log216、log28、log22,提出问题:你能发现这三个对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不难找到log216=log28+log22,进一步提问,等式中真数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容易找到真数16=2×8,再进一步提问:你能否推广到一般情况:loga(M·N)=logaM+logaN呢?这一推广是否成立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证明,此时教师可适当引导。
总之,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得到启发,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真真正正喜欢数学。